留守女孩曾用刀自扎手臂:心中有火这样才解气(2)
2014年7月的一天,一个匿名网友在知名网站知乎发起了一个提问:&ld;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个什么状态?&ld;
帖子快速发酵,到现在,帖子下已盖起来了16页高楼,300多人了自己的故事。
这是曾有留守经历的一群人的集体倾诉。&ld;只有当个人的痛苦体验进入集体关于自我身份意识的核心时,创伤才出现在集体层面。&rd;上海行政学院刘建洲教授这样分析道。
知乎跟帖中许多人都是成年后才知道自己曾是留守儿童。&ld;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周围家庭都是这样,父母不出去反而不正常了。&rd;蒋能杰对记者说。直到20岁,上大学的蒋能杰看到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章,才突然感觉心被刺中了。
这种自省是隐秘而迟到的,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身份认知常被当事人本能抗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曾组织学生进行过返乡调查, 有个同学家访一个留守家庭时发现一个细节,孩子在学校发放的信息表&ld;是否是留守儿童&rd;一栏,写的是&ld;否&rd;,访谈者小心翼翼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填,孩子就立刻把话头岔开了。
访谈过程中,&ld;电视里开始播出一个留守儿童电视片,他像被刺痛了一样,立即站起来换了台。&rd;据学校后来的总结,这次回乡调查中,当问到是否喜欢留守儿童这个词,被访者全都回答否定,并表示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
当事人的刻意隐藏让许多观察者产生了迷惑。2016年,报告文学作家关军受公益组织&ld;上学路上&rd;委托,住到甘肃一所九年制乡村学校采访了3个月。刚接触到基层教育工作者,他听到的却是&ld;留守儿童并不是个严重问题&rd;。
新旧两任校长都认为,当地家长大多不关心孩子的学业,甚至有打骂孩子的恶习,&ld;这样的家长留在家里又有什么温暖?&rd;隔辈抚养总归要温和得多,哪个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认为&ld;很难说&rd;。
家人不在身边会影响子女的学习吗?受访的几位老师都觉得,情况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会放松学习,有的孩子则更加自律。至于青春期问题,&ld;所有孩子都有的吧,而且留守孩子很多,大家一样,也就没啥可自卑的。&rd;
&ld;留守儿童是个伪问题&rd;,这个观点上下都有很多支持者,&ld;难道这只是社会精英的臆想,被人为夸大了吗?&rd;关军一度对自己此行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实际上,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全社会都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并呈现了精英先导的鲜明特征。
最早的关注来自学界。1995年2月,孙顺其发表在《教师博览》杂志上的《留守儿童实堪忧》一文,可视为最早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章。2001年6~7月,史静寰教授等进行了&ld;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状况研究&rd;,这是最早的留守儿童专题研究。自孙顺其文章后近10年,这个问题只做为一个概念讨论,政府没有介入,媒体也少有报道。
转折出现在2004年。这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ld;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rd;座谈会,次年5月全国妇联又在郑州召开&ld;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支援行动研讨会&rd;,据曾参加&ld;郑州会议&rd;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回忆,&ld;各省市妇联、共青团、关工委,加上学者两三百人,可能是头一次就留守儿童问题召开如此大规模的会&rd;。
两次会议都认为留守儿童问题已是严重社会问题,但会议只是&ld;研讨&rd;,没有提出更多实际的措施。&ld;当时没有调查数据,会议报告也承认现状认识不清。而且妇联毕竟只是个群团组织,没有权力部门协调,很难有实质进展。&rd;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曾这样评论。
但这两次会议确实推动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2005年,第一本关于留守儿童的书籍《关注留守儿童》出版,学界、舆论界的讨论迅速增多。
国家层面的关注, 2006年是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全国两会上,24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同年秋天,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
2008年,&ld;留守儿童&rd;字眼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自2012年开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农村留守群体的保障问题都成为固定的内容。
&ld;到2010年,留守儿童问题已得到上下普遍重视,但社会的认识还限于对当下问题的忧虑,还没意识到这个人群心问题潜在的后患。&rd;长期追踪报道留守儿童的记者陈然说,&ld;当第一代留守儿童成年走入社会,尤其自己成为父母后,他们的心问题就开始集体显现,尤其&ld;富士康13连跳&rd;后,学界才率先关注到这个问题的潜在后果。&rd;
&ld;至于&ls;知乎高楼&rs;式的倾诉,应当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自省。&rd;陈然说,除了身份认同,他们在对待自己后代问题上也表达了格外一致的警醒:
&ld;以后我们有小孩儿了绝对要带在自己身边,就算再累也得带着。&rd;
&ld;如果没有经济条件,我不会把孩子生下来。&rd;
&ld;我不会生孩子了,女,25岁。&rd;
在农村,儿童留守最常见的形式是隔代抚养,据民政部最新的调查,祖(外)父母陪伴占到893%。&ld;这些老人年老体衰,文化程度不高,许多地方一人要抚养多个孙辈&rd;,张旭东告诉中国青年报&iddt;中青在线记者:不要说精神心上的辅导,就是基本物质条件,有的人都很勉强。
一篇田野笔记曾讲了个故事:一个小男孩被拴在一棵树上,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孩子太调皮,爷爷管不了他,只有采取这种&ld;粗暴&rd;措施。&ld;没办法,经常闯祸。&rd;爷爷直叹气,&ld;他爸妈不在,我们追不上他呀!&rd;
26岁的李雪刚上小学时,父母就外出打工,她向中国青年报&iddt;中青在线记者描述了自己的留守经历。三年级前,她跟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太老了,顾不上她,&ld;以前不知道洗发水,都是用洗衣粉洗头&rd;,&ld;小时候吃鼻涕,别人笑我,但是没人教&rd;,&ld;看到河边桑葚就想去摘,很危险,但是跟爷爷在一起时他也从来不拦&rd;。
父母看不下去,把李雪接进城生活了一年多,五年级时又送回乡下姥姥家。姥姥姥爷身体稍好些,于是两个老人就带着九个孩子生活。&ld;姥姥姥爷并不怎么欢迎我,因为要去吃他们的住他们的。&rd;&ld;在姥爷家物质上是满足的,但是心上很孤单。那时候懂点事了,小孩太多了,有了对比就有了落差。&rd;李雪说。
到了中学,李雪的孤独越发深重,她开始写日记,在日记里自己跟自己说话。说话也解脱不了,就用小刀在手臂上扎,&ld;感到心里有股火,这样才解气。&rd;她告诉中国青年报&iddt;中青在线记者,&ld;那时,我觉得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爱我&rd;。
&ld;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陪伴,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rd;张旭东说,&ld;可惜大多数农村父母并不明白这个道。&rd;2015年,张旭东所在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研究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几率更高,心问题相对更多。
在知乎上,充满了这种倾诉:&rd;&ld;爷爷奶奶是文盲,当我犯错的时候,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就只是打和骂。&rd;&ld;第一次来大姨妈,没有人可以问,以为自己要死了。&rd; &ld;初二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辍学去打工了,我好想有人帮我指点一下,我到底该不该继续读书……&rd;
陈希7岁时开始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初中开始住校,每两周回家一次,到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ld;每年见爸妈1到2次,被带出去社交的机会几乎为0。&rd; 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考上大学后,陈希专门修了社交礼仪之类的课程,又看了各种礼仪教学的视频。&ld;但是,有些东西哪里是课堂上学得来的。&rd;在第一次给研究生导师敬酒的时候,她把导师的杯子倒满了红酒,而自己只倒了一点点,&ld;唉,路漫漫……&rd;
&ld;最开始对父母充满依赖,但得不到回应,就用坚强来包裹自己。&rd;陈希写道,&ld;跟父母的关系也就这样逐渐疏远。&rd;有一年春节,父母回来住了几天,离开时怕陈希和弟弟不舍,就偷偷地离开,可到车站发现身份证落下了,就又返回家,进门一看,两个孩子有说有笑,没有一点悲戚。爷爷解释说:&ld;知道留不下你们,哭也没用,就不指望什么了。&rd;
那年陈希只有12岁。&ld;表面上非常的独立,但是内心不够强大。大部分关卡都是自己咬牙坚持,从来都不会和父母说。却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哭成傻瓜。&rd;
一个匿名网友这样写道: &ld;始终不太解为啥很多同学可以和父母每周甚至每天打个电话。我中学时一个月偶尔还会联系一次父母。大学后,于不怎么需要向他们要钱了,于是每个月联系也都没了。可是这能怪谁呢?我甚至能和陌生人攀谈很久,但是对那遥远的亲生父母,我……&rd;
在第一代留守儿童的自我描述中,他们既自卑,又极其自尊。一条知乎跟帖写道:&ld;受不了任何人瞧不起我,不管是真瞧不起我,还是我认为的瞧不起我……不让任何人介入我的生活决定,除了自己,所有人都觉得靠不住。&rd;
对环境的不信任,让一些人沉沦,也刺激一些人奋起。&ld;只有能力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rd;26岁的艾琳还记得自己的传奇式逆袭,&ld;高中前我的成绩很烂,天天被父母骂,高考却考到文科班第六。&rd;
那时候艾琳每天睡4个小时。&ld;可能很多人也很拼,但我是敢说,我比身边的同学还拼很多,很少有人能做到像我这样疯狂。&rd; 艾琳说,其实动力也很特别,就是高二时特别希望能摆脱现有的家庭环境,&ld;我一度是因为恨而不是爱而努力的。&rd;
另一个&ld;留守儿童&rd;王小琪,在知乎上把这种逆袭心态描述得更淋漓尽致。王小琪从小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独立生活,高考结束后,爸妈对王小琪没有期望,也不问成绩,后来不知怎么知道她考进全校前十,又再三问她是不是多说了300分。
&ld;那时候我连志愿都填完了。&rd;王小琪说,&ld;就这样,我毫无压力地碾轧了所有亲戚朋友的孩子。&rd;然后,他又拒绝了任何庆祝,自己独自去了大学。&ld;而且从大二开始,学费、生活费,到各地的旅游费,我都是自己解决的。我很享受这种自己带给自己的安全感。&rd;
&ld;在留守儿童中不乏后来打拼出来的成功者,因为他们知道无人可依靠,更早懂得自立自强。&rd;一位心专家说:&ld;但是这种刻苦努力下面,也埋藏着过度敏感偏激的心隐患。&rd;
情感障碍是留守儿童成年后最常见的心疾病,也是他们倾诉的主题之一。
&ld;我名下有两套别墅,开着宝马。然而因为涉及性格问题,一直没女朋友。 留守儿童很难有朋友跟女朋友的。因为太需要别人的肯定了,不管友情还是爱情都会用力过猛。&rd;
&ld;大部分时间都是单身,短暂的几个男友都是自己提出分手,因为想要避免被抛弃,就先去抛弃别人。&rd;
&ld;不敢奢望爱情,像顾城的诗‐‐&ls;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rs;。&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