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慈善右手市场 社会企业怎样平衡(2)
在陈涛的创业生涯中,他面对最多的消费者质疑,同样是&ld;身份&rd;。&ld;我们的土鸡蛋真赚不了多少钱,定价的时候,还给消费者公开过价格组成,其中一部分用于乡村再建设。&rd;可他越&ld;公益利润&rd;,越被&ld;道德拷问&rd;:&ld;还有不赚钱的企业?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把钱分了?&rd;甚至以往合作很好的基金会也质疑:&ld;一个企业,怎么能申请到公益资金?&rd;
在这样的质疑声中,鸡蛋销量节节下降,卖不掉的鸡蛋堆积在办公室的每一个空地……&ld;消费者并不是不愿意参与公益,更多的还是身份与信任的问题。&rd;陈涛说。
今年3月,广东顺德出台了首批社会企业认定和扶持办法。根据办法,社会企业的业务类型包括促进就业、提供社会服务、扶贫、教育提升、环境保护等,通过认定的社会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金融扶持、导师帮扶等。
对于社会企业家们最纠结的利润分配问题,上述办法明确,社会企业用于股东分红的经营利润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这对成都来说,或许是个启示。
有一天,陈涛恍然&ld;醒悟&rd;,组织农民统一生产,这不应该是合作社的事吗?&ld;我何必越俎代庖?&rd;
雅安地震后,他成立了一家社会组织,脱掉了&ld;社会企业&rd;外壳,基金会的态度也因而有了明显转变。他申请到资金后,重返乡村,关注农业生计。
&ld;给农民做培训,组建合作社,帮助他们生产健康农产品,让他们拥有销售能力,也为他们寻找销路。&rd;这就是陈涛的&ld;新工作&rd;。此外,他还从另一家慈善机构获得6台工业缝纫机,组织了一个城市社区部分失业却有劳动力的妇女加工服装。
陈涛这次感觉不错‐既不用亲力亲生产,又不用焦头烂额于销售,但对人们的帮助似乎更大。他观察到,缝纫小组中逐渐分化出&ld;领头人&rd;、&ld;销售代表&rd;,一个新的小型经济组织正在形成。他感慨:&ld;不仅帮他们赚了钱,还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变成了创业者。&rd;
这似乎像是回归:在社会企业制度完善的英国,最初的社会企业,正是社区里贫困的失业工人,为改善自己生计而成立的某种经济组织。
去年底,田军&ld;让&rd;出了一个商机‐安龙村稻米的销售机会:两个朋友进入安龙村,并将稻米通过包装、宣传成功打入市场,去年就卖掉了3500斤,还不够卖。&ld;我给农民做培训,告诉他们与商人打交道,如何谈价格,甚至如何自己卖产品。&rd;田军说。&ld;类似的经济组织,能为农民或贫困人群解决生计,就是社会企业的一个表现形式,能适度发展,不过分扩大规模,就已经很好了。&rd;郭虹认为,这类小型社会企业的兴起,也是小微企业活跃的一股新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或许是陈涛和田军新选择背后的共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