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慈善右手市场 社会企业怎样平衡
现在做慈善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种的,用商业模式做公益,用赚取的利润做慈善‐4年前,陈涛和几个小伙伴认为,&ld;社会企业&rd;是比纯公益更可持续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那么这种方式到底怎么样呢?一起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时至今日,他依然认可这一念,却说难再去实践。这位资深公益人士,曾用超过3年的时间开公司帮农民卖鸡蛋,但现实&ld;寒流&rd;,让他&ld;血本无归&rd;。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秘书长田军,帮助郫县安龙村种植有机农业有十年光景,她也曾萌发过创办社会企业的想法,又在一次次纠结中最终放弃,怕背负&ld;道德包袱&rd;。
与三年前在公益圈中的热度相比,社会企业似乎在尴尬中呈现降温之势。记者调查发现,作为舶来品,社会企业距离扎根尚缺信任土壤、制度文化,甚至实践者对&ld;利润&rd;的态度莫衷一是。
1&ld;慈善&rd;能否为市场行为加分?
一开始的&ld;想&rd;设计是:向农民免费供应优质鸡苗和粮食,发挥IT专业所长,用互联网营销鸡蛋,一月内卖不掉的,宁肯拿给流浪小动物吃,也不上市……
2011年,投身公益圈两年的陈涛,拿出工作以来积攒的20万元,跟朋友创办了&ld;南夏春&rd;。他笃信社会企业的宗旨一定能够实现:一个鸡蛋卖35元,扣除成本后的1元利润,全部返给农民,用于乡村建设。
听上去很美,却被市场淋了一桶冰水:因为缺少约束,收鸡蛋的时候,一些农民说&ld;鸡早死了,哪来的蛋?&rd;;好不容易收回蛋,却成了积压的库存,&ld;慈善蛋&rd;难被消费者认可。
陈涛揶揄:&ld;有一条倒是实现了,过了最佳食用期的蛋,捐到了双流动物救助中心。&rd;投进去的钱全部用完,赚钱的日子遥遥无期,坚持2年后,陈涛选择退出。
他创办社会企业那年,正是这个概念无比火热的时候。据他观察,当初那些跟他一样付诸行动的人士,坚持者已经寥寥。
汪剑超算是一个。但陈涛们认为,他的&ld;绿色地球&rd;开始盈利,多了一丝&ld;运气&rd;成分。&ld;绿色地球&rd;的创办初衷是解决城市居民垃圾分类问题。商业模式是:通过以积分兑换奖品,引导居民的分类行为,居民聚集到一定数量后,出现商机。
起初也做得挺不容易。&ld;一年时间,垃圾桶、系统研发等投入200多万元,看不到一点利润,又不想放弃,挺尴尬。&rd;
就在汪剑超最困难的2011年,成都试点垃圾分类,&ld;绿色地球&rd;所在的锦江区采用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汪剑超竞争中标‐这让他获得3年 2000万元的政府采购,任务是培养8万户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ld;现在一个月能收300吨可回收垃圾,卖掉这些可再利用的垃圾,就是企业的收入。&rd;他说,企业就此已实现收支平衡,8万户居民还能带来一些广告等收入。
但&ld;圈里&rd;讨论最多的却是&ld;假如没有试点呢&rd;?结论是&ld;他不一定能再多坚持一年&rd;。
成都市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会长郭虹,长期关注社会企业,也见多了失败的案例。她认为,社会企业也是企业,初创期会面临所有创业者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销售、团队等,&ld;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适应能力,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什么解决社会问题?&rd;
田军的纠结,在公益圈里很普遍:做公益就得纯洁,和盈利挂上钩,就有点说不清了。
她扎根安龙村十余年,面对当地颇有名气的有机农产品,她不是没动过&ld;做买卖&rd;的心思,可心里更多的是&ld;煎熬&rd;:&ld;做公益的初衷就不是为了赚钱,但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rd;她觉得&ld;hld不住&rd;两者的平衡点,更担心规模扩大后不能守住初心。
公益与赚钱,这对矛盾组合也困扰汪剑超。即使拿过社会企业奖,他仍不认为&ld;绿色地球&rd;是一家社会企业。很简单:一般对社会企业的解是不分红,盈利也都用于公益事业。可&ld;最艰难的创业日子里,工资都发不出来;如果盈利了,你忍心不给伙伴们分红涨工资&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