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资讯 > 儿童教育 > 早教 >

孩子睡觉不安稳、入睡难是什么原因(2)

时间: kina2 早教

  生活中,只有那些睡眠状况良好的人才不会察觉这些短暂的清醒状态,他可能只是翻个身、盖一下被子或是起个夜,之后又倒头睡下,且能很快地回到原来的睡眠循环中去了。但大多数孩子没有这样的处能力,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帮她调到舒适的姿势,还可能需要找到让她继续安睡的东西,如奶嘴、安慰物、父母的拍哄等等,才能更好地入睡。

  正如上面提到的例子,孩子可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有利的睡眠联系(即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安全且舒适的),故而他会焦躁不安。而我们的大多数父母都如那位妈妈一样,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反而还在为自己的睡眠被打断而苦恼、心生怨气,可以想见,各自带着怨气的宝宝和妈妈,只会引发激烈的冲突。

  对于偏大一些的宝宝,父母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作息规律问题。比如,微信后台一位妈妈就焦虑地问:

  孩子个春节期间,作息都打乱了。连午睡的习惯都没有了。我知道强制孩子睡觉不人性,但是这样下去也不行啊!每天晚上不到11点不睡,第二天早上又很晚才起。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这位妈妈说的是,强制孩子睡眠肯定是不行的。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晋江市某幼儿园一大班小朋友在午休时间因为顽皮不肯睡,吵到其他小朋友。老师多次阻止并劝说其午睡无果之后,强行脱了孩子的衣服将孩子抱到走廊罚站。

  暂且不论老师的职业道德以及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心伤害,在我看来,就孩子睡眠本身,父母和老师正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积极的应对策略,这才导致问题出现。要帮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所有父母有必要了解以下一些常识:

  睡眠不全是孩子自己的事,同样是需要学习的

  睡眠不仅对孩子,对大人也同样是一件大事。相关研究发现,睡眠问题会对一个人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可导致一个人行为过度活跃或迟钝、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或情绪状态(如没精神、易生病、情绪低迷等),导致个体的性格古怪、偏执等,甚至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效率、记忆力或专注力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遭遇睡眠问题是个体最痛苦的体验(没有之一),但生活中面对孩子的睡眠问题,大多数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有的父母会想尽各种办法哄孩子,也有的就放任孩子在床上让他哭个够,还有的则对孩子发火,甚至惩罚孩子(如新闻中的幼儿园老师一样)……在我看来,父母是将睡觉的责任完全压在孩子身上,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

  影响孩子睡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周围环境和生活作息的改变,个家庭的习惯、住房条件,甚至个体本身的身体、心放松程度,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即安全感)等,都会改变孩子好不容易形成的睡眠节律。且一个人何时睡怎么睡睡得怎么样等等是较难控制的事,需要遵循一定的生物和生规律,常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这并不是说,对于睡眠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恰恰相反,睡眠是需要学习的。说来是一个悖论,可事实确实如此。孩子首先应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了解自己的睡眠、找到自己的睡眠节律,并更好地调自己的作息与其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安睡。而父母呢,就有必要了解一些与睡眠有关的常识,才能更好地&ld;对症下药&rd;,为自己的孩子开出安睡良方。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睡眠节律

  在两三岁之前,宝宝的睡眠都是不太稳定和不断变化的。很多时候,父母刚摸着点脉,可是因为某个因素发生变化(如孩子病了、饿了、烦了、热了、渴了、牙疼了,甚至是上幼儿园了等),孩子的睡眠规律都可能改变。

  这并不是说,两三岁之前的孩子的睡眠没有规律可循了。我们发现:

  1&bsp;满月之后,宝宝便可通过父母营造的安静、舒适环境、黑暗等调自己的睡眠周期(白天清醒的时间渐渐增多、夜间清醒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多睡眠),以适应日夜的更替。

  2&bsp;周岁的宝宝除夜间睡觉之外,白天上下午都需要补上一觉。

  3&bsp;2~3岁的孩子会自发停止上午的休息,如果可能,父母最好从这个阶段孩子就调孩子的作息,以跟幼儿园的作息步调一致,为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做准备。

  4&bsp;五六岁甚至更大一些的孩子才会逐渐放弃午休。

  另外,我们不可忽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宝宝越小,父母对其影响越大。孩子需要借助父母来解和认识自己的行为,睡眠也是如此。孩子在身体打挺、肩膀后耸、打哈欠、扭头、揉眼睛并且烦躁哭闹时,父母通过恰当的言语和态度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ld;哦,我原来是困了,需要睡觉了。&rd;就能极大地平息孩子内心的不安,安然对待睡眠。

  就拿孩子夜间醒来哭闹一样,不同的父母做出的不同反应,其实就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不同的解释和暗示。焦虑的父母会认为孩子饿了、病了,对孩子发出的普通呻吟嘘寒问暖,结果反而干扰孩子的睡眠,导致孩子烦躁哭闹;冷漠的父母则对夜醒的孩子听之任之,导致孩子对睡眠、黑暗产生恐惧,导致其不敢入睡;而内心平和的父母则会视其为自然,也对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或查看一下孩子是否盖好被子,或轻拍几下孩子,跟孩子说说话,就可极大地减轻孩子的焦虑和恐惧,让孩子自然地进入睡眠。

  从这个方面来看,睡眠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需求,还有赖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解读。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恰当的睡眠联系

  如果你正在为你家孩子的睡眠问题头疼,那么下面这个方法,是送给你的:

  1&bsp;如果可能,对孩子的睡眠行为做定期观察和记录(对小宝宝尤其适用)。这些记录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孩子的睡眠周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孩子睡得怎么样,同时也是为父母帮助孩子调睡眠做准备、观察新的方式是都恰当等。

  这个记录内容要尽可能详细,要包括白天和夜晚的,还要尽可能记录孩子用了多长时间入睡、在哪儿入睡、如何入睡、什么时间入睡,睡了多久,睡前一两个小时以及入睡期间孩子进行了哪些活动以及周围环境的情况等。

  孩子在夜间醒来,父母也需要记录孩子醒来的次数,醒来后大人做了什么(须知大人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醒来的时间,苏醒的时间间隔,孩子醒来做了什么(是渴了、饿了还是尿了,还是需要别的什么等)。

  2&bsp;其实在记录的过程中你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并能对孩子当前的睡眠情况和方式作出正确评价,然后尝试通过或细微或稍大一些的变动,改善孩子的睡眠。需要注意的事,这个改变的过程是比较艰巨的,可能一两天看不到效果,不要气馁,更不要急功近利,毕竟我们不是为了跟孩子较劲或比赛。

  如,通过仔细观察判断孩子是否睡得太晚,如有的孩子到固定的时间点就习惯性烦躁、哭闹,或要求喝奶、寻找自己的睡前玩偶,父母就需要考虑,平时孩子的睡觉时间太晚了,就可尝试提前一点做睡前准备了,如可每隔两三晚就将孩子的就寝时间提前15~30分钟,或在早上提前一点叫醒孩子。

  3&bsp;需要帮孩子建立一个固定而宁静的睡前过程,这样做能较快地帮孩子活跃状态转为睡眠所需要的安静状态,如到固定时间父母就与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活动了:洗漱、刷牙、换睡衣、讲故事、听安静的音乐、做做抚触,等。其实,父母在这样做的同时,也是与孩子进行情感联结的过程,给予孩子爱的鼓励和支持,被爱包围的孩子更能安然入睡,对睡眠有更积极的期待。

1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