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2024中国作文
写作文可以让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从而更好地回顾和总结过去,为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优秀的感动2024中国作文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感动2024中国作文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1
江梦南,失聪女孩靠着不放弃的精神,最终考上了清华博士,她的人生艰难但也非常精彩。她是20_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她听不见,也不能说话,那么她的人生之梦是怎样到达远方的呢?是什么能够让她坚持不放弃,最终考进了清华,是什么样的经历曾感动着数万人。
时间来到29年前,当时的小梦南只有半岁,因为得了肺炎误用药物,左耳听力损失了大于105分贝,相当于直升机起飞时所造成声响的听力,而她右耳的听力则完全丧失,被诊断为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刚开始的时候,她的父亲经常半夜惊醒,突然坐起来大叫,并且满头大汗。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不能坐以待毙。
父母把小梦南的手放在他们的喉咙上面,然后让她去感受这个声带的震动。会抱着她坐在镜子面前,观察别人和自己说话时的口型,而进行发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给予纠错。如果一个字念上一万遍,小梦南能够学会的话,她的父母就会开心的像个孩子。对于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比如说“花”和“瓜”这两个字,父母会把小梦南的手放在他们嘴巴那,从而让她感受,“花”是有气流的,但“瓜”没有气流。所以需要很多遍的反馈,它才可以慢慢地变成肌肉的一个记忆。我们正常人很难想象,在她无声的世界里,是怎样通过海量的重复与练习,学会说话和读唇语的。
梦南没有上过一天特殊的学校,她的父母不想让梦南觉得自己和正常孩子不一样,坚持要把女儿送去公立小学读书,但这些正常小学都拒绝接收她,导致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没有找到接收她的学校,让梦楠又多上了一年的学前班。
在江梦南印象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场景,那就是她所上的学前班跟小学中间就只有一段台阶,小学在台阶的上面,学前班在台阶的下面。当有一天她站在台阶上,看见其他的同龄人都从这个台阶往上走去,而她却往下走,所以当时她在台阶上就哭了。父母知道便安慰她,“你现在听不见已经成为事实了,在这里怨天尤人,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它”。
此后在学校里,江梦南坐在教室前排读老师口型听课,并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努力发奋学习,成绩名列前矛。她为了补上学前班多读的那一年,在四年级暑假期间自学了五年级所有的课程,所以在一开学时,梦南直接跳到了六年级。当时有个同学还问她是不是走错教室了,这是六年级的教室。梦南很自豪地告诉她,自己就是来读六年级的。
没有人能体会到,梦南到底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一路上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并在201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
江梦南在清华的第一个室友叫李乐,她把江梦南比做向日葵,她一直都是那么的阳光和自信。她的导师和同学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她从来不是弱者,她比我们任何人都强。
江梦南为了测试自己还有哪些潜力,在三年前她装上了人工耳蜗。让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听到了这个世界。听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听到的声音。但是路上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对于刚能听见声音的江梦南来说,这种声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在马路上那些汽车的鸣笛声,可以把她吓得灵魂出窍的那种感觉。
听见声音后,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她必须学会从耳蜗里听到的声音跟文字之间的联系,所以还需要不断持续进行听力训练。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梦南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因为清华的学业压力非常大,每天面临着大量专业的讨论。梦南又开启了一次困难模式,等待着她去克服。但是任何困难都不会把她打倒,困难只是她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是让她变得更为强大。
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完全丧失听力的她,在父母坚持不懈的帮助下,通过学习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而且一路考出了优异成绩,走出偏远的瑶族乡镇,直到考上了清华的博士。江梦南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弱者,她相信自己不会比任何人差,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2
57岁的他悄悄把白发染黑,三问苍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出生穷苦的他是我国首位飞行时间超过100天的飞行员,连学都上不起,却一步步从山村的放牛娃成为航天英雄。
他的人生没有传奇,如果有,那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
本期子牙童趣观察带你走进聂海胜自强不息的人生。
艰苦条件下仍刻苦学习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还有5个姐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家中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粮食,父母就去地里捡红薯,做成窝窝头。
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杂粮,萝卜干,咸菜和大酱,尤其是大酱,几乎天天吃,导致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的味道就犯恶心。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勤奋上进的他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总是满分。
放牛娃内心的军人梦
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养了几头牛,全家人谁有空闲谁就去放牛。放假的时候,聂海胜就把牛牵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看见电视机里的军人英姿勃发,威风凛凛,他也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有一次放牛的时候,聂海胜的头顶飞过了一架战斗机,好奇心驱使他追赶着那架飞机,正是这一次的偶然,他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空军,捍卫国家的蓝天白云。
1980年,是聂海胜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正在上课的他突然接到母亲托人带来的口信,说父亲病重,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他紧赶慢赶地跑回家,到家后见到的却是已经离世的父亲。聂海胜内心十分的痛苦,他还没有来得及跟父亲道别,可怜的父亲就因为严重的胃壁溃烂去世了。
家里突然失去顶梁柱,母亲就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撑起一大家子。天还没亮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了,喂鸡、养猪、做饭、种地,夜以继日地操劳,从不曾歇息。
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他很是心疼。要是自己能为母亲分担多好呀,抱着这个想法,聂海胜偷偷辍学了,扛起锄头就去地里锄草了。
从别人的口中,母亲才知道儿子辍学了,又生气又心疼,她和老师同学一起极力劝说聂海胜,最终,聂海胜回到了课堂。
重新上课的聂海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救助金。每年假期,这位少年都会搬木材、下地干活、装茶叶,一个假期下来可以挣几十块钱。
高中上学的地方离家远,为了省下8毛钱的车票和不磨坏母亲辛苦缝制的布鞋,聂海胜赤脚赶路,60多里的路,少年从天亮走到天黑,月光下,他的身影十分瘦削。
和聂海胜同寝的舍友,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入睡,什么时候起床。寝室熄灯后,他会悄悄溜出宿舍,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早上,起床铃还没响,他就不见了踪影,早早地在教室里背书。
成为飞行员
“时光不负有心人”,1982年,空军到枣阳一中招人,一心想成为军人的聂海胜踊跃报名,经历了层层严格的体检和考试,他从几百个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军学校的一名学员。
进入航空学校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凭借着潜心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聂海胜成为了整个飞行大队中第一个单飞的学员。
1989年,聂海胜被分配到一个空军部队担任歼击机飞行员。在部队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可危险却纷至沓来。
他在部队主要的工作就是试飞新型歼击机,试飞和飞行员的训练并不同,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检测出飞机每项指标的极限值,这份工作的危险性极大,谁也不知道一架新机型存在什么风险。
聂海胜并没有退却,英勇的试飞。一次试飞中,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中飞去的时候,机舱外爆响,飞机开始极速下降,整个机舱内的温度瞬间升高。
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聂海胜没有丝毫慌乱,他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冷静地分析问题,排除故障。试了各种办法,飞机仍然没有向地面坠落。
千钧一发的时刻,聂海胜果断做出选择,按下了弹射按钮,在他身后,飞机很快就爆炸了。
记忆力惊人的他在最后一刻牢牢记住了各种仪器的数据,这为研究人员改装飞机提供了关键的参数。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记三等功。
在部队一待就是十五年,聂海胜前前后后驾驶过多种机型,飞行时长1408个小时,是中国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本来以为翱翔蓝天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归宿,可更让他兴奋的任务正在等着他。
1996年,为了发展航天事业,国家从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听说了这个消息,聂海胜立马积极报名。
成为第一批航天人,三问苍穹
选拔航天员的标准要比飞行员严格十几倍,皮肤、牙齿都要检查,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34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航天人。
要想真正步入外太空,他需要不断训练身体,低压氧气舱里的训练十分凶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里面待30分钟。
超重训练更是要人命,仿佛有个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压住了胸口,教材要求每次训练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生生坚持了80秒。
还有其他常人根本不能承受的训练,他都一一扛了过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驾驶舱内的每种仪器,他没日没夜地背下来40万字的操作说明。
整天待在模拟仓里操作仪器,全部都熟练了之后,他就关灯训练,最终练到所有动作都是肌肉记忆才肯罢休。
20_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向了外太空,看着浩瀚的宇宙,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当飞船临近祖国的上空,他都会低头往下看,那是最让他牵肠挂肚的地方。
20__年,他再次出征。队友王亚平觉得聂海胜是整个组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队员就很安心,什么都不怕。
20__年,57岁的他两鬓已经斑白,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又一次出征。为了看起来年轻些许,他在出发前,特意将头发染黑。这次航天员去太空要执行多项任务,光螺丝钉都要拧1000多个。
聂海胜,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凭借自身惊人的毅力和勤恳的求学态度,一路成长为航天英雄。历经了重重磨难和痛苦,他仍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
当年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部队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这些糖果让聂海胜感受到了甜蜜、光明。
带着这份甜蜜他一路勇往直前,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3
一、钱七虎:为国作长城
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岁那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他铭刻在心。
六十多年里,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截至2022年,他资助了584位困难学生,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工资等捐助慈善事业累计超过1800万元。钱老说,“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贡献心血,有价值”。
颁奖辞
什么才是安全,
不是深藏地下,构筑掩体,
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
什么才是成就,
不是移山跨海,轰天钻地,
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
是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
二、邓小岚:幽谷兰香远
“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十几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如今,邓老师又“回到”了马兰,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颁奖辞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
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
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
山花烂漫,杨柳依依,
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
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三、杨宁:山川展画图
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曾是名大学生村官。一次走访,她看到乡亲三人分吃一碗粉,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后,她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终于大获丰收。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
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颁奖辞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
莫看女娃年纪小,
敢卖婚房种新田。
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
苗乡今年多喜事,
紫了糯米撑荷包。
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
后有党员千千万,
不怕弯多山又高。
四、沈忠芳:无名草更芳
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颁奖辞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
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
这一代人
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
这一代人
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
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
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五、徐淙祥:欣欣田间麦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颁奖辞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
拼过,才更执着收获。
种了一辈子庄稼,
现在赶上了好年景。
禾苗在汗水中抽穗,
稻麦在农机下归仓,
珍惜陇亩颗粒,
心怀天下仓廪,
你是泥土上的黄牛,
夕烟下的英雄。
六、银发知播:千秋不老春
天文、物理、文学、美学,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脱幽默地传授硬核知识。他们是老师、院士,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颁奖辞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
没有墙壁的教室
不设门槛的大学
白发人创造的流量
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
传播知识与文化
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
七、徐梦桃:梦想无时休
北京冬奥会上,31岁老将徐梦桃带着钢钉出场,凭借完美一跳夺冠,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此前,伤病困扰的她曾萌生退意,但“狠心”的父亲告诉她“不差这一步”,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她以女子决赛最高分108.61分夺冠!
颁奖辞
烧烤炉温暖的童年
伤病困扰的青春
近在咫尺的金牌
最终披上肩膀的国旗
全场最高难度
这是创纪录的翻转
更是人生的翻转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梦之芒芒,切切其真
八、陈清泉:强国尚功勋
陈清泉,中国香港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在香港任教的他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以此为研究方向,希望帮助祖国抓住机遇。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学科。幼时经历动荡的他,渴望为祖国贡献力量,“是光荣的”!
颁奖辞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
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
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
如今,
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九、陆鸿:人生贵自强
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学影视后期,练就一手绝活。2017年,他带领残疾人做自媒体、开网店。如今,他的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永不服输!”
颁奖辞
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
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
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
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
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
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十、林占熺:寸草向春晖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颁奖辞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
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
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
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
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
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致敬,向上的力量!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4
王兰兰,女,50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负责人。
十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她一度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发现女儿“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从此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王兰兰下岗后靠政府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但她相信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
2012年,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了开办爱心食堂的想法。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三年来,爱心食堂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中餐和晚餐,每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每餐收3元钱,按当地物价,实际每餐成本5.5元,差额部分均来源于社会资助。2015年,爱心食堂运转困难,这个小区的8位大姐也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周边学校、部分公益组织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为食堂义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
有这么一群人,看似平凡,却能为你带来暖意和感动;他们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播下一颗颗善良而美好的种子,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们是“云南好人”。
12月10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省总工会、省妇联、团省委等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的“2016云南好人”颁奖晚会在云南广播电视台举行,最终评选出2016年度10位好人代表。这10位好人故事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有着普通人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有着坚定的梦想和信念,为社会传递出正能量,树立起好榜样。
爱心食堂义工团队
在昆明市幸福家园小区,有一家爱心食堂,每天都要为小区里60岁以上的100多位孤寡、独居低保老人及部分残疾、重病低保老人准备饭菜。每餐一荤两素一汤,一个月收费200元。这样便宜的价格,导致食堂常年在亏本状态中艰难运营,米、油和其他物资都靠爱心人士捐助。
食堂创办人王兰兰是昆明家喻户晓的人物,8年前被评为“昆明好人”。她说,食堂能维持下去,多亏了背后15名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义工姐妹。她们生活并不富裕,有些还拿着低保维持生活,但还是利用空余时间到食堂无偿工作。
义工团队除采购食材为老人做饭、洗碗外,还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上门。食堂的工作繁重琐碎,但每个人脸上都笑容明媚。正是她们长年累月耐心细致的付出,使爱心食堂成为了老人们温暖的家。
爱心食堂义工团队
在昆明市幸福家园小区,有一家爱心食堂每天都为小区里60岁以上的100多位孤寡、独居低保老人以及部分残疾、重病低保老人准备饭菜。每餐一荤两素一汤,每个月收费仅200元。这样便宜的价格,导致食堂常年在亏本状态中艰难运营,米、油和其他物资都靠爱心人士捐助。
食堂创办人王兰兰是昆明家喻户晓的人物,8年前被评为“昆明好人”。她说,食堂能维持下去,多亏了背后15名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义工姐妹。她们生活并不富裕,有些还拿着低保维持生活,但还是利用空余时间到食堂无偿工作。
义工团队除采购食材为老人做饭、洗碗外,还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上门。食堂的工作繁重琐碎,但每个人脸上都笑容明媚。正是她们长年累月耐心细致的付出,使爱心食堂成为了老人们温暖的家。
颁奖词
食堂,本有公共之义。爱心食堂,是用爱心支撑起的社会公益事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王兰兰和她的姐妹们,既让人暖心,更让人关心:关心她们的爱心会不会被透支?关心更多有同样需求的社区能否效仿她们?向她们致敬!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套(CCTV-1)今晚8点播出“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四川省甘孜县邮政分公司长途邮车驾驶员、时代楷模其美多吉作为十大年度人物,第六个登台领奖。这是继20__年王顺友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时隔20__年,中国邮政第二位登上“感动中国”盛典舞台的员工。
川藏线康定至德格这条险路,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被称为雪线邮路,途中的雀儿山被称为“雄鹰都飞不过去的山”。可其美多吉却已在这雪线邮路上来回翻越了30年,自己更是被乡亲们称为“雪山上的雄鹰”。
在此前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其美多吉谈到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每年送高考通知书的时候。每年此时,德格县的乡亲们都会从家里跑到邮车的分拣点。一看到绿色的邮车停靠,便会一起围过来。“本来是应该让我们的快递员分拣好再递上门的,但是乡亲们可等不了。”这时候,看着乡亲和孩子们脸上期盼的目光,其美多吉就会感觉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这真的就是在做善事,也是我做这份工作最幸福的时候。”
30年来走过的雪线邮路是孤独的,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冬天,往日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都“猫冬”了,机械轰鸣的工地也归于宁静,路旁的饭馆、商店陆续锁上了大门,在外奔波的人都回家了,他却要孤单地行驶在这条路上。天地间,除了天上飞的老鹰,就是地下跑的邮车。“特别是临近春节,别人在家团圆,只有我们开着邮车,离家越来越远。其实,我们心里也盼着团圆啊,但我们的工作不能停下来,邮车必须得走。”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6
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人物”的人都是令人非常敬佩的,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快乐的巴郎”。他没有朱光亚的卓越贡献,没有吴孟超的精湛技术,没有刘伟的超越极限,没有刘金国的铁血意志。但他,却有着别人没有的一份坚定和踏实。
当我看到视屏中,阿里木在卖羊肉串办助学金时,我就感到很惊奇了,卖羊肉串?一年才有多少钱啊?我不解地继续往下看去,当我得知阿里木整整卖了八年羊肉串时,我的嘴就已经呈现出了O型。我记得毕节学校里的老师说:“阿里木基金,是毕节学校里最少的一份基金,但它的分量,也是最重的。”
我无法想象阿里木在八年的日子里是怎么挺过来的。资料说,他生活上每一方面的花费都严格控制在了一块钱,每天的饭菜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凉粉。他烤得香香的羊肉串却从未自己吃过。我一想就觉得太惊人了,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有这样拒绝诱惑的决心吗?恐怕早就自己把羊肉串吃得精光了吧!
还听说,阿里木为了省钱不愿买闹钟,于是天天请街坊邻居早早叫他起床。嘿嘿,如果是我的话,估计一群人后我起床我也懒得起吧,想想都觉得面红耳赤了,阿里木八年如一日地坚持卖羊肉串,不说别的,光是他的毅力和精神就足以让我仰望。
再次咬一口羊肉串,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羊肉串的味道越来越不同了。因为,当看到羊肉串时,我又会想起那位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7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二人,他们兄弟俩20年来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将工人们的工钱一分不少地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20_年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回湖北黄陂,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农民工自己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责任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
还有“姐姐”刘丽,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_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也许我们还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真正的感动,会然你坚强,会让你敬仰,会让你明白感动就在身边,我相信每个人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深深的敬仰,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感动中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值得我们去深深感动,但是他更多给我们的是叫我们感动就在身边,让我们也作出一些令人敬仰的事吧!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8
1.钟南山:守护苍生
84岁的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仍然奔赴一线,告诉我们”一切有他”这位中国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南来北往,北京受命,武汉探险,访疫问病,再次毅然奋斗在抗击新冠病毒战斗的第一线。
2.李兰娟: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的人
著名感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李兰娟是第一个提出建议,武汉必须当机立断严格执行封城。这位年已七十三的古稀老人,作为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她巾帼不让须眉,不畏艰险,再战疫情,为防控新冠病毒疫情出谋献策,为救治疫病感染者竭尽全力。
3.张定宇:医者无私无畏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他知道自己患上了渐冻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
4.李文亮:疫情“吹哨人”
2月7日,李文亮医生去世。李文亮医生因最早向外界发出预警,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因在一线工作,李文亮医生不幸感染,治疗期间他还想着要尽快康复,因为“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恢复以后还是要上一线”。
5.夏思思:用生命践行医者誓言
29岁的夏思思是武汉一名医生,1月15日,科室一名老人病情加重,肺部CT发现异常。当天,夏思思刚下夜班,临时接到任务后,改变行程,折回医院参与救治。随后几天,夏思思担心老人病情,主动留在病房。尽管夏思思医生有防护,没想到还是感染了,后抢救无效离世。
6.刘智明:“如果万一,不要插管”
2月18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新冠感染抢救无效离世。抢救期间,刘智明曾留下话,“如果万一,不要插管”。知情者透露是因为在气管插管打开的瞬间,喷血、喷气管内附着物具有传染性,刘智明害怕同事因此染病,所以才会如此叮嘱。
7.彭银华:推迟婚礼抗疫情
正月初八,彭银华原定在这一天与心爱的人举行婚礼。医院考虑这种情况,一开始并没有安排他春节期间值班。但他得知疫情状况后,主动推迟婚礼,奔赴抗疫一线。后因感染病毒不幸去世,年仅29岁。
8.黄文君:岂因祸福避趋之
疫情发生后,湖北孝感医生黄文军写下请战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申请去隔离病房,共赴国难,听从组织安排!”之后,他一直奋战在抗击新冠感染一线,后不幸感染,英勇殉职!
9.肖俊:坚守一线不后退
今年50岁的肖俊,大学一毕业,便到武汉医院工作,至今已有29年。疫情发生后,肖俊一直坚守抗疫一线。一月底,还值了个24小时连班,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值夜班。后不幸感染,经抢救无效去世。
10.张军浩:连续奋战不松懈
张军浩,57岁,黄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生,疫情发生后,曾连续十六天奋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一线,因过度劳累,2020年2月9日突发心梗去世。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9
当那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历史再次被景海鹏刷新——中国首位第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来了。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景海鹏足够幸运。“神七”飞天,他与翟志刚、刘伯明漂亮地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舱行走任务;“神九”飞天,身为指令长的他和刘旺、刘洋珠联璧合,让世界目睹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精彩;今天,再一次被任命为“神十一”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的他,将和战友陈冬完成在太空驻留一个月的挑战。
相隔八年,三度飞天。幸运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眼中,“仅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保持飞天的身体状态,景海鹏的坚持和努力就足以让人敬佩”。
三年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景海鹏说:“鲜花和掌声过后,我们一如既往投入战斗。”三年后的今天,已是将军的他,向着太空再次出征。
“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
年少时到供销社打酱油的一幕,至今铭刻在景海鹏的脑海深处——
那天,供销社的阿姨边打酱油边打量他:你不是前天球场上那个“海鸥五号”吗?!
那是公社组织的一场篮球比赛。他穿着父亲买的运动背心,前面图像是海鸥,后背印着大大的.“5号”。谁也没想到,这个小个子投球必中,一举扭转战局。
打完酱油,景海鹏掏钱,阿姨笑着说:球打得好,不要你钱!
那位阿姨或许不知道,她的这句话,从此点燃了一位少年的追梦之旅。多年以后的深夜,在航天员教室里回忆起这一幕,景海鹏说:“这是我人生一次巨大的转折。”
“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景海鹏说,“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时值小学五年级的景海鹏,当时做梦都想着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然而,因为个子矮,他只能坐冷板凳。不知多少次,他蒙着床单偷偷哭泣。不知多少个夜晚,他抱着从邻居家借来的破篮球,一次次起跳、扬手,投向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着的篮球筐……
至今,景海鹏仍保持着深夜投篮的习惯。就在记者采访的两周前,他还利用训练间隙和教练比赛投球,那天他连续投中67个,“距76个纪录还差一点”。
“投篮”仿佛是一种人生隐喻,最初的梦想也如“画在墙上的篮球筐”一样不断升级,唯有一次次投球般挥汗如雨的努力和坚持不变。景海鹏正是靠这份努力和坚持,迎来一次次梦想成真时刻。
高三那年,他被报栏里的一张照片深深吸引住了——一位飞行员拿着氧气面罩神采奕奕站在一架战斗机旁边。他清晰记得,那位飞行员叫张海鹏。“一样的名字”与“羡慕的心情”双重发酵,他燃起当飞行员的梦想。
从此,从飞行学员到战斗机飞行员,从战斗机飞行员到航天员,他的梦想不断点燃,不断实现……如同他最喜欢的连续投篮,实现一个梦想,他马上就有下一个梦想。
“人生,正是由一个接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串联起来的。”景海鹏说,“唯有为梦想奋斗的人,才懂得梦想的力量,才能真正享受梦想成真时的快乐。”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10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6月17日发射以来,“出差三人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轨生活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他们身体状况怎么样?如何确保身体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鲜事?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剧透来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简单!
“自助式”体检和常规锻炼确保航天员身体健康
关灯睡觉?“摸黑”只为眼底检查
许多全身性疾病往往发生眼底病变,如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
在太空中,眼底检查作为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的重要项目,有利于对航天员身体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特别是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可能会出现一些空间病症状,“体检”就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随后,汤洪波为聂海胜也进行了眼底检查,从三人交流的表情来看,他们的身体状况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热水泡脚?其实是在做骨密度测试
航天员在轨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名为“骨丢失”的空间病理现象。随着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员的骨密度也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加以综合干预,甚至可能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对抗“骨丢失”,是空间站建设期间航天员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骨密度测试需要将脚伸进测试机中进行检测。检查完后,聂海胜用纸巾擦拭脚部,好像是刚洗完脚,颇像我们平时睡前的准备工作。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11
张桂梅,中共党员,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是媒体多年关注报道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每个人,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妈”、“张妈妈”。
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12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现广州市白云区)。七岁上私塾读书,1942年春高中毕业。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困难,我能挺起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请愿书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他说,他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
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两次到罗布泊外围做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钾盐、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空白,纠正了国外探险者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认识,实现了“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发言权”的愿望。
1980年5月,彭加木担任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罗布泊科考。
在多天的艰苦跋涉中,科考队采集了众多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6月5日,科考队实现了一个壮举: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6月11日,已经完成任务的科考队休整后,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队伍预计返回罗布泊的行程大约为800公里,顶多需要7天时间,因此只携带了7天的水、油等补给。但是途中,队伍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沙尘暴和数次陷车,3天才行进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开始变色发臭。大家决定向最近的解放军部队基地求救。当时,求援送水需要花费六七千元的资金,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彭加木觉得飞机运水价格太昂贵,如果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王万轩打开汽车车门时,发现了一张用铅笔写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次日凌晨,科考队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随后展开的4次大规模地毯式搜救均无结果。
彭加木为我国科考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罗布泊永远的丰碑。作为全国唯一以“彭加木”命名的纪念中学,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以铺路精神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为办学理念,不断培养社会新人。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13
感动无处不在,因为令人感动的人无处不在。他们为我们献上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姚明,这位中华擎天柱,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在美国NBA掀起了“明王朝”,被称为“移动长城”。2.26米高的巨人刚到NBA的时候却被说成是一个傻大个,确实姚明在黑皮肤与白皮肤的人群中显得特别扎眼。但经过长时间的苦练,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个佼佼者。他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田径场训练体能,下午与队友们进行对抗训练,晚上则在运动房内挥汗如雨。勤奋再加上先天的身体条件,你说姚明怎么会不成功呢?
姚明虽然在美国打球,但他同时也不错过中国国家队的任何一次大赛。如20__年他回国参加亚洲男篮锦标赛,决赛中姚明以30分、15个篮板、5个盖帽的优异表现帮助中国队取得胜利。姚明作为NBA的超级球星有着巨额的广告合约,收入自然相当可观。但他在富起来的同时,也始终不忘回报社会。20__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爆发。地震震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同样也震动了姚明的心。他听到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就向灾区捐出了50万人民币,后来又增加了21.4万美元,总计达到200万人民币。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数字,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事情,姚明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头。祖国也给了这位优秀儿女很高的荣誉。20__年8月8日,姚明作为旗手与小林浩一起带领中国奥运代表团缓缓进入鸟巢,那一瞬被永远载入了奥运史册。
体坛“巨人”姚明给我们带来了感动,而我们身边也不乏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我们小区的路对面有一个店面很小的修车铺,店主是一个残疾人叔叔。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打开店门开始营业。每当有人去他店中修车,他都是异常认真。那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干得活比健全人还要好。而且他一点都不自卑,对人亲切而自然。每次路过他的小店时,我的鼻子都有些发酸,我想这就是感动吧。同时我也在想,一个残疾人都这么自强不息,又何况我们呢?
感动需要传递,他感动了我,我就要努力去感动你。生活中需要感动,让我们发现感动,并感动他人。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感动我们的人学习,并努力去感动他人,去感动中国。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14
一曲道德礼赞,一篇精神史诗,一年一度的"心灵收成"。在这个简单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现出这么多感人的事迹和值得感动的人。这些感动,不是因为脆弱,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感动”激发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做一辈子的好人不难,只要每天检查检查自己”,我要向他们看齐,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都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高举正义之旗,让这种“正能量”洒遍整个神州大地。
感动2024中国作文篇15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__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