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优秀作文 >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

时间: 新华 优秀作文

语言是作文表达的基础,有力的语言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表达。写好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基层党委政府应当好依法治国顶层设计的“筑基队”,筑牢依法治国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善用活用立法、普法、守法“法治理念”,为基层治理“赋能”。

凝聚立法“向心力”,为基层治理赋有法可依“势能”。“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基层作为国家依法治理的薄弱区和边缘区,基层党委政府当用好法律这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立法为公,执法为民。一方面要保持法律的严肃。严格施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硬法”,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辖区实际的制度条例,让群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要把握法律的温度。在实际基层治理中,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是“柔性”的、“感性”的,所以必须结合“软法”与“硬法”,创新“德治”与“法治”,既讲法律准则,又讲道德原则;既有法律的“硬度”,又有法律的“温度”。

加强普法“牵引力”,为基层治理赋有法必依“动能”。“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必须坚持基层法治建设。一方面加强普法力度,让法律深入人心。坚持增强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民法典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法典宣传,各级干部应当带头学习法律、培育法治思维,深入群众、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法律真正走进基层、贴近基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基层依法治理人才队伍,培养尊崇法治、联系群众、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基层依法治理人才队伍,让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乡土化法治建设骨干为群众送上“信任之法”,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个家庭。

纵横用法“合力”,为基层治理赋执法必严“机械能”。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一方面要带头培养法治理念,用身体力行践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标准,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保持对权力的一颗警醒之心,不将手中的权力视为“万灵药”,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让法律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基层党委政府要坚持法治理念、培养基层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履职、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心中常怀法纪敬畏、头上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实实在在为民服务,踏踏实实干事创业。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颁发实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的联合通知要求,公务员在学践民法典中要当好“三者”,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自觉提升法治观念,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带头学好民法典,要当好“宣传者”

民法典是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公务员作为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和推进者,带头学好民法典,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治理精细化进程中,公务员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单纯懂得行政规章是无法真正化解好群众的矛盾纠纷,民法典就是公务员处理群众矛盾的法律利器。公务员要坚持把学民法典作为自身能力素质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深学悟透、精准运用,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努力把法典的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带头开展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和普法教育,当好民法典的宣传者,推动民法典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把民法典宣传融入各类法治宣传阵地,推动民法典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严格守好民法典,要当好“示范者”

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发展的新起点,公务员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贯彻落实、守好民法典的思想自觉,如果公务员不能成为践行民法典的示范者,树牢法治理念,在执行公务活动中难免会发生常识性的法律错误。公务员必须依照民法典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自觉把遵纪守法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行动自觉,在履行职责中坚持以民法典为准绳,时刻检视自己是否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及时纠正,避免影响正常的民事活动。要坚持带头守好民法典,尊重民法典、敬畏民法典,自觉将民法典作为一面镜子,烛照自己规范行权。执行公务活动要严格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决不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民事权利,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遵行敬畏的宝典。

规范用好民法典,要当好“实践者”

民法典实施得好坏,是衡量各级公务规范用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尺度。要规范用好民法典,关键要守法、用法,做尊崇民法典、运用民法典的实践者,要让民法典上的权利义务规范变成现实中的行为规则、成为保护人民权益的源头活水,转化成为社会治理效能。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要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内容,以创新性思维,完善依法、执法和法律服务方式方法,要持续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提升民法典实施效果,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权益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社会更加和谐,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民法典携时代之手、与时代同行,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的法典,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如何让这部体现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和关切的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仍有太多努力值得期待。

期待“学法知法”存敬畏。法律,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与“基准线”。对法的信仰更多体现在对法的敬畏。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涵盖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涉及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7编加附则、84章、1260款条文、超10万字内容,以其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出了一部良法的温度。“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坚持把学好、用好、宣传好民法典作为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各项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尊重法律、敬畏规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内容和要点,并依靠法治思维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绝不能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图应付。

期待“守法用法”握标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保障需求日益强烈和丰富。民法典打通了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了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为民众活动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规范依据和法律保障,也回应了中国民众与时俱进的法治需求,体现出时代特征,镌刻着时代精神。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者,要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高地,就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把合法性作为第一道标尺,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让“言必合法,行必守法”成为一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致共识和执政风尚,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

期待“崇法护法”敢斗争。“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然而,法律的根基在于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护,其力量源于人们坚实的信仰。党员干部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要把学法、守法、护法与依法办事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上、落在行动上。自觉拿起民法典这一有力武器,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真正把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把法治能力外化于行,努力破除事业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做崇法尊法、拥法护法的忠诚践行者和坚定捍卫者。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法典”时代,从“法”到“典”,回应更多诉求,不负更多期待!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4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在政绩考核前先行“自测”,以“灵魂三考”叩问为民初心。

一考干部是否“心中有民”,能否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一直以来,人民群众都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凡事多听听老百姓怎么说,多问问老百姓怎么干,真正把百姓需求、群众期盼作为决策依据和工作重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根本标准,心中常思为民之事,脑中常谋利民之策,手中常做惠民之举,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

二考干部是否“心中有责”,能否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就要对照心中有责的标准,多做惠民利民的实事。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献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保持一种重任在肩、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常怀一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谨慎心,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奔波在工作第一线,把心中之责转化为实干之力,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克难攻坚,不推诿扯皮,不回避退缩。面对大是大非敢于挺身而出,面对矛盾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路。

三考干部是否“心中有纪”,能否做到“不拿群众一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群众路线的法纪要求。随着《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法治时代将进入全新的高度。党员干部更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纪律条例的学习,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始终把法纪法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时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确保权力行使不偏航、不越位、不出格,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做到时时清醒、处处清明、事事公正,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对之前所有民事旧法进行集合、优化,形成系统性“法典”,便于所有人熟悉、运用、遵守。党员干部工作中也要有“法典思维”,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归纳总结,定制工作“法典”。

要学深悟透,内化于心,形成工作“法典”。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所有事关民事纠纷的法律规定,改变了民事旧法“一部法律管一个方面”情况,为学法、用法提供了便捷。当下,随着新时代对基层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基层工作也有了新变化新情况。“胸中有策、手中有招”。基层党员干部要适应新时代,就必须主动加强学习,学深悟透思想理论和政策知识,记在心上、刻在脑中,变被动为主动,化危为机,在纷繁复杂事务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庖丁解牛”之姿做出成绩、赢得喝彩。要主动学,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自我充电加油,要思考学,对工作中的疑惑问题要“刨根问底”,从政策文件中寻找“标准答案”,在学和做中成为政策的“百事通”,工作的“行家里手”。

要学以致用,外化于行,用好工作“法典”。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民法典的最大价值,在于遵守好使用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要坚持“实践论”,不断凝练感性思维,最终形成理论方法指导实践,要把学和做结合起来,运用好“法典”,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相长,要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把工作蓝图变为实际成效。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盯重大工作、重要部署、重点任务,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奋进姿态,要什么做什么的实干精神,紧紧扭住问题不放,攻克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要树牢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把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走进群众中,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做自己的事情办好,涵养同群众一家亲。

要归纳总结,及时更新,完善工作“法典”。民法典的制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满足解决发展变化的民事法律纠纷中不断完善的。作为基层干部,新时代面对的工作环境、目标、要求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始终抓住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这些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善于总结归纳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更新完善,使“法典”更加符合工作需要,更要解决群众诉求。要坚持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辩证关系。把服务群众作为永不变质的绝对追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群众的利益诉求中,找准工作新要求。要坚持工作方法的相对性,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定律”,不能躺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功劳簿上,用好办法解决新问题,要打破“一招鲜吃遍天”的狭隘思想,以“工作要做千百遍,我待他如初见”的激情,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解决好每一个问题。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6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密切的桥梁和纽带,是党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是党执政的固本之基,抓好以党支部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构筑坚强战斗堡垒意义深远。

现实工作中,有的支部书记及其班子成员,在党不言党、在党不忧党、在党不建党,把党建看作“软指标”,遇到上级提问或群众咨询,对党的理论、党内法规,甚至最起码的“三会一课”“发展党员”“社情民意”等答非所问,集体“乱语”或“失语”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逐步下降,话语权逐步削弱,不得不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打造“学习型”支部,在争做自觉学习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答非所问”。要完善机制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围绕增强政治能力深化理论学习,切实做到学习有主题、有内容、有讨论、有收获。要结合实践学。结合基层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实际,采取夜晚院落“闲摆学”、田间地头“谈话学”等方式,实现“一人参与,全体受益”。要丰富载体学。通过制作微党课,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拓宽党员活动阵地,有效实现党建工作由“被动式”向“互动式”的转变。通过“学习型”支部的打造,极力提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避免心中无货的“答非所问”。

打造“发展型”支部,在争做加快发展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说外行话”。要以“党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聚焦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在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示强劲的红色驱动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真正做到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要大兴拼搏进取之风,真正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工作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工作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着眼于“三农”工作,形成大抓发展的工作合力、工作动能。通过“发展型”支部的打造,让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对“社情民意”“发展思路”有更深的认识,避免滔滔不绝的“说外行话”。

打造“服务型”支部,在争做服务群众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套话大话”。要着力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注重激励奖惩、党内关怀、培训教育等机制的运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要着力完善支部阵地建设。以“党建引领、服务群众”为目标,在保障党支部正常办公的前提下,优化支部活动场所功能布局,将其打造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党员群众满意的综合性活动阵地,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更多的荣誉感、归属感。要着力服务载体的丰富创新。实行“办理事项”“办事流程”“办事承诺”三公开,实施特殊群体“事务代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通过“服务型”支部的打造,让广大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细心服务,避免不切实际的“套话大话”。

打造“法治型”支部,在争做遵纪守法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自言其说”。要探索“党建+法治”基层治理模式。围绕组织建设法治化、党员队伍法治化、办事决策法治化、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目标任务,促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要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通过印制《民法典内容选编》,对群众最关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转让、宅基地使用权、借款合同如何支付利息、家庭关系、离婚冷静期等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切实解决干部群众的“法治恐慌”。通过“法治型”支部的打造,让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意识,避免脱离法律法规的“自言其说”。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7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冬日里,老干部的笑容干净而温暖。在暖阳照耀下,一张张笑容凝聚起对中国力量的坚定信心,汇聚了服务群众的点滴力量,承载着昂扬向上的生活状态。老干部的微笑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因其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因此,我想对老干部说: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笑起来真好看:党和人民的事业欣欣向荣,恰好你也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时刻牵动着干部忠诚炽热的心,这是自古有之的精神传承,是将国家荣辱与个体紧紧相连的格局情怀。在新冠疫情暴发第一时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时时萦绕在老干部的心头。但当他们能够亲自守住小区、村口防控关卡时,他们笑了,因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他们在,社会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向好。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他们第一时间学习全会精神。在看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迈出新的一大步时,在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宏伟蓝图时,他们笑了,因为这就是能够实现不断超越的中国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第一时间,浙江省三门县老干部掀起了学习“民法典”的热潮,因为这标志着国家在朝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迈出了一大步,他们因见证社会发展而无比荣幸、无比自豪。

你笑起来真好看:群众事无小事,做好群众事,恰好你也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始终是干部的“心上人”,群众事一直是干部的心头事,这一点不会因干部岗位调整、身份转变而产生变化。调解室招募调解员、“开学第一课”招募思政讲师、送文艺进“农村文化礼堂”招募志愿者……在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不少老干部舍下安逸生活,积极踊跃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老干部的笑容美在何处?美在看到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后笑起来,自己也笑了的那一瞬间。将心比心,用老干部的真诚相待换得群众的真情相对,这是三门县退休干部马孝秋心中的一杆秤。如果你问一件交通事故协调二十余次,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我想,马孝秋的答案是否定的。群众事无大小之分,干部干部,就要干好每一件事,这也是他一直能够把交通事故调解成“好故事”的秘诀所在。

你笑起来真好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恰好你也在。“向阳花木易为春”,在之前几十年的时光里,老干部能守得住清苦、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从年轻干部到荣誉退休,从弱不禁风的幼苗转变为经得起风雨的参天大树,并非偶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干部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平凡的事儿,心无旁骛、专心干事,拥有着面对工作和生活挑战的淡定从容和积极乐观。安于平凡,又不止于平凡,是老干部昂扬向上的真实状态。退休只能改变老干部的工作状态,却不能动摇老干部的干事心态,在退休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讲解260多场次、受众近2万人,这于老干部而言是不小的工作量,而三门县退休干部章宏奖就恰恰做到了。他主动扛起讲解“八任书记接续奋斗”初心故事的职责,将弘扬红色精神做得淋漓尽致。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8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中强调,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有效推动民法典这部人民群众生活的“百科全书”更好实施,发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作用,就要广泛开展民法典的普法工作,在宣传教育上冒热气、接地气、添生气,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火速行动“冒热气”,烙上时代印记。“民之所安,法之所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推进脱贫攻坚、进行社会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无不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校园贷、疫情防控等相关条款在民法典中也有体现,民法典中的法律条文无不篆刻着着深深的时代印记。作为时代的产物,要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迎着民法典通过这股“热气”,及时、迅速、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要用好宣传教育这股“热劲”,摒弃等一等、缓一缓的思想,立即行动起来开展宣传教育。党员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及时主动学、深学细悟;法律工作者还要带头讲,以讲促学。不仅要在广大干部中宣讲,更要走到人民群众中进行普法。在宣传教育中要把好要把好关注的“热点”,将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内容进行重点宣讲。

要因地制宜“接地气”,传递人心所向。“民之所盼,法之所向”,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法典”,民法典包含了大到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小到霸座、高空抛物诸多具体权益的保护,包罗万象。作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要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在宣传上“接地气”。要加强对专业术语的解读,用人民群众易接受、能吸收,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宣传。要以需求为导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宣传什么,干部缺什么就学什么、讲什么。要以效果为导向,做到生动活泼、形象,要摈弃发传单、念法条的生硬宣传方式,多举群众身边鲜活事例,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要将宣传教育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来,融入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中来,坚决杜绝“走过场”。

要精准滴灌“添生气”,讲述生动实践。“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从胎盘到坟墓”,民法典与每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法条的制定、修改、完善无不反映着民生,无不是为了解决我们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民法典的内容本就来源于实践,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广泛开展的宣传教育时,绝不能搞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要做到面对不同的受众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尤其是面对群众,要用朴实的语言,多举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杜绝浮光掠影,要往深里走,将一个问题讲透,多些“真知灼见”的传递和久久为功的执着,少些“花里胡哨”的作秀。要抓好重点,要做好宣传前的调研,不仅要了解人民群众想听什么还要考虑党员干部需要什么,做到“看菜下单”,才能科学、高效、精准地进行宣传。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好的法令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具体的实施和推行。加强民法典的普法工作,能让这部人民的法典更好地走到人民群众身边、走进人民群众心间,使全社会成员更自觉地养成守法的意识、用法的习惯,护佑着每个人的未来,也推动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9

上学时,老师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基层干部除了要当好“多面手”,还要学好“数、理、化”,既能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脱贫致富;还要在平时学好理论知识,把党的好声音传到群众中去;更要学会化解疑难纠纷,促进团结和谐。因此,要当好群众满意的基层干部,就需要学好“数、理、化”。

“数”——算好经济账。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因此,基层干部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多下村听取群众的意见,分析产业结构,探索出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子。培养一批发展集体经济的“领头雁”,积极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培训,让致富“领头雁”带动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只有为群众打好脱贫致富的经济算盘,真正地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群众才会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理”——夯实理论基。基层干部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不脚踏实地学好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面对群众急需咨询办理的各项业务,理论知识不扎实,推过来绕过去,最后会失去群众的信任。面对党组织传达的学习精神和政策方针,不认真去学实学透,就难以把党的好声音传到群众中去。因此,基层干部要时刻保持理论学习状态,利用学习强国、中国组织人事报、共产党员网等学习的平台深入学习,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论》第三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等,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服务群众的实践中。

“化”——化解纠纷结。基层干部在基层一线,面对着群众的经济纠纷、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等影响到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事情,化解方法不得当、不及时、不满意,就会使小问题激发出大矛盾,甚至影响到安全稳定。所以,化解矛盾纠纷难题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应多向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前辈学习调解技巧,用好《民法典》这本化解秘籍,在实际化解群众矛盾中,始终秉着公平公正、依情、依理、依法去化解,不感情用事,不搞私人关系,更要廉洁自律,唯有这样,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支持,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为基层增加稳定和谐因素。

民法典伴我成长的作文篇10

党课,是每名共产党员的必修内容,也是开展党员教育、提升党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向农村党员讲党课,单靠念理论文章、读政策文件,内容“深奥”“晦涩”,不易被接受;若换种方式,讲授党课带点“土味”,用更接地气,更贴近实际、贴近农村日常生活的话语来传达,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也将登上新台阶。

少些官方语言,让“土味”党课通俗易懂。

很多农村党员都是留在家中的老一辈,知识文化水平有限,若上党课完全按照书面材料“照本宣科”,当中的很多专业词汇文化水平高的人可能都需品读多次才能理解,农村党员自然更难明白。这个时候,就需要授课者将“官方语”转化为“大白话”“口头语”,换个让普通百姓都能明白的说法进行解读,才更容易被农村党员所接受。在党课学习过程中,要改变“上传下达”的机械授课模式,讲课不一定要在会场,还可以在“田间地头”、在“院坝门前”,与农村党员们进行现场交流,同他们谈认识、提意见、聊感受,用不一样的“土味”方式让农村党员接受更多、收获更多。

多些真实案例,让“土味”党课深入人心。

在农村,经常会看到三五人坐在一起,其中一人在中间讲故事、讲新鲜事,旁边人听得津津有味。对农村党员讲“党课”也可以如此,多些真实案例,多些周边故事,让党课变得生动起来,虽是“土味”,但也“芳香”,农村党员们定会喜欢。如一堂《民法典》宣讲课,可以先从本镇、本村发生过的一起纠纷讲起,如何发生、如何解决、当中谁对谁错,缓缓道来,最后再向大家讲述对这类案例《民法典》中的哪条哪款是如何评判,这样的方式,定然会让在场党员们听得聚精会神,内容也更加让人入脑入心,宣讲效果自然大大提升。

注重因材施教,让“土味”党课学能所用。

为农村党员上党课,若为他们讲机关党建、讲城市治理之类与他们生产生活不相关的内容,他们不会感兴趣也听不明白。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针对农村党员,要讲好党课,不仅讲课方式要“土”,讲授内容也要“土”,这个“土”,是接地气,是农村党员能学有所用。可以多为他们讲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讲讲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典型经验、讲讲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总之,农村群众盼望什么、农村党员想学什么,就为他们讲什么,让农村“党课”真正成为农村党员提升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奔向小康的重要阵地。

26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