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出伏
出伏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那我们知道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出伏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出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出伏
2023年7月11日入伏,8月20日出伏。
1、入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入伏期间,天气开始变得炎热,阳光强烈,湿度也逐渐增加。人们通常会感受到明显的炎热气候,因此常有谚语说:入伏天热三伏。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应高温天气,比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露,多饮水以保持水分摄入,注意防晒和防暑降温。
2、出伏标志着酷暑渐渐消退,夏季即将过去。出伏后,人们常常会感到舒适宜人的天气,可以逐渐放松对高温天气的防范措施。
现如今,炎热的三伏天已经快要过去。即将迎来出伏,出伏以后天气就会逐渐凉爽。2023年7月11日才开始正式入伏,2023年出伏时为8月19日。今年三伏依旧是40天。
三伏天基本介绍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
三伏天如何防暑降温
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常备防暑药物
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应准备一些防暑药物,常见的药物和食物有: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金银花、菊花、荷叶、西瓜。
学会睡好午觉
夏日,日长夜短且天气闷热,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如能午后稍睡片刻,犹如给大脑充电,有利体力恢复。
湿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年老体弱和平时缺少运动者,万万不可剧烈运动,否则有害无益。
热茶比冷饮效果好
防暑降温,热茶比冷饮效果好,而且维持的时间更长。茶中含有丰富的钾。夏天出汗增多,常使钾离子丢失过多,钾与钠共同维护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神经、肌肉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有重要影响,体内钾不足时,常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耐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中暑。夏日常饮茶,可补充人体钾元素,提高耐热能力,有效地预防中暑的发生。
三伏天怎么养生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常处于开泄状态,经常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因此,机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但与此同时,这个季节也是我们调养身心的最佳时节。
喝姜枣茶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此时人体腠理都是开放的,很容易引起阳虚,此时喝一杯姜枣茶是可以养护身体,同时将身体内部多余的寒气排出,养生又保健。
做汗蒸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里面难免会沉淀一些毒素,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身体疾病,三伏天的时候身体毛孔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去汗蒸可以加速身体的代谢速度,将毛孔深处的脏东西都排出来。
做艾灸
艾叶是温热型药材,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艾灸可以将身体里面淤积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同时清除人在夏季身体苦夏不耐的暑热,故此有消暑祛湿的养生作用。
贴三伏贴
三伏贴采用传统中药精制而成,三伏天的时候贴一个三伏贴可以帮助身体积蓄阳气,避免冬天寒冷的时候身体阳气不足而被寒气所伤,因此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食补养生
红豆炖鹌鹑,功能是补益气血,利水健乳。
绿豆汤,功效是清热解毒、去烦消暑。
泡脚
冬天的时候,人体血液循环变慢,脚部位于身体的最末端,血液流通到脚部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脚部的微循环常常不是很充分,三伏天泡脚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且带走身体内的废物,起到治疗和预防冬病的作用。
拔罐
很多人常常有腰酸背痛的烦恼,这常常是由于身体的经脉堵塞不通导致的,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拔罐,可以让身体经脉变得顺畅起来,对于身体疲劳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出伏养生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
1、饮食润一点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这时候早晚温差大,气候趋于干燥,人们会常常感觉皮肤干燥紧绷,甚至还可能出现起皮现象,口鼻咽也容易发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
预防秋燥,最好从饮食方面入手,所以平时应该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莲藕、银耳、百合、鸭肉、山药、萝卜、青椒、奶类、豆类、芝麻、香蕉、猪肺、海带、红薯、葡萄、梨、胡萝卜、南瓜、花生等。
这些食物除了滋阴润燥外,同时还具有健脾益胃、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但同时,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忌口,如少吃辛辣生冷、煎炸油腻类食物,忌暴饮暴食。
2、睡得早一点
出伏之后,很多人会感觉疲乏、没精神,这就是秋乏。这是因为夏季昼长夜短,加之天气热,人们经常晚睡,很多人睡眠不足,如果此时不改变这种睡眠习惯,秋乏就更容易出现。而且出伏后,睡眠不足还会出现血压不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出伏之后应该调整睡眠,早睡早起,同时中午最好能适度午睡,以保证睡眠充足。
3、穿得多一点
出了伏之后就不要再像三伏天那样,背心短裤要少穿,更不要露腰露腿。虽然民间常说“春捂秋冻”,但这个准则并不适合中老年人,老年朋友早晚最好加一件薄的长袖衣服。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护好脖子、后背、肩颈、脚部等部位,因为这些地方血管最丰富。对于脾胃虚寒和怕冷的人来说,一定要注意肚脐的保暖。
夜晚入睡,要盖好被子、毯子之类的被褥,以免夜间降温受凉。
4、喝多一点
出伏之后就是处暑,暑去秋来,凉意渐生,秋燥开始。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另外,合理补充水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很重要,因为饮水不足会引起血液浓稠,粘稠度增高,容易诱发脑血栓。从这一点来说,合理饮食有助于调节血压,可以减少中风的发生。
5、水果多一点
民间有句俗话叫“秋瓜坏肚子”。主要是因为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容易出现拉肚子的情况,对胃肠健康不利,所以入秋后要少吃瓜类食物。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常见的梨、葡萄、石榴等。
梨具有很好的清热润肺效果,每天吃一两个梨可以缓解秋燥,还能改善呼吸系统和肺部功能。
葡萄是这个时节非常应季的水果,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抗氧化成分,甘甜多汁,生吃能够生津除烦、滋阴润肺。
酸酸甜甜的石榴也是此时节的时令水果,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多酚类化合、维生素及果酸,具有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