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趋向规模化 施暴者多数为初中生
&bsp; 近段时间,校园暴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每每听闻此类事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痛心、愤怒、以及无奈,为何在时代高速发展的文明社会里,非要用暴力来统治呢?据了解,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化,并且施暴者中初中生共占多数,令人寒心。
1年多过去,13岁的女生小曼(化名)依然常常从噩梦中惊醒。201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小曼被同校的几名女生拳打、脚踢、扇耳光,还被点燃的烟头烫伤了手臂和面部,头发也被抓掉了一大片……
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频频被曝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女生施暴行为增多、初中生比例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特点。
8月15日,共青团陕西省委邀请律师、法官、专家和公益界人士,共同聚焦校园暴力现象,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分析探讨、提供对策思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3年到2015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中:针对人身伤害的暴力已经占到88%之上,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高达67%。
&ld;新近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正趋向&ls;规模化&rs;。&rd;对在媒体上搜集到的51个校园暴力典型案例进行梳后,西北政法大学教育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管华发现,有多人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37例,且均为多个孩子殴打一个孩子。
施暴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使用刀具、棍棒和其他工具的,有十几例;超越限度的侮辱,如辱骂、下跪、食秽物、现场拍照、拍视频上传网络的,有20多例。致人死亡、重伤的占约30%,更多的则是使受暴者产生严重的心问题,不敢见人、神情恍惚、恐惧上学。
这些校园暴力事件往往发生在放学后,刚刚放学时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上课前后。在寄宿制学校,则多发于晚上。事发地点主要在宿舍、厕所,因为这两个地方没法安装摄像头,除此之外多发于校门口。
令人意外的是,女生施暴行为占到一半,多采取侮辱方式,对受暴者造成心上的严重伤害。
&ld;相较小学、高中而言,初中生校园暴力最为严重,占64%。&rd;管华表示,发生在初中阶段的校园暴力常以&ld;团伙暴力&rd;为特点,往往是打群架、多对一。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统计报告: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于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初中生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并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中,100起案件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周日岁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在我国,什么是&ld;校园暴力&rd;,至今没有明确界定。
很多人认为,校园里的语言侮辱或同学间的外号、口头禅,只是玩笑,不算暴力,只有动了刀子、棍子,有严重的攻击行为才是真正的暴力。老师对学生语言上的不妥当,也会被认为只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暴力。
对更广泛的公众来说,校园暴力似乎只是那些&ld;发生在学生中,以欺凌为主要目的的肢体暴力和侮辱行为&rd;。只有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才可能引起相应的重视。
即使如此,这样的校园暴力在现实中往往具有较强的&ld;隐蔽性&rd;。专家认为,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使未成年人在遭遇暴力欺凌时,往往胆小怕事、不知所措。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主动或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告诉学校或父母,&ld;这使大多数的侵害行为被遮蔽,也使其发生往往具有长期性&rd;。
同时,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校普遍的失当做法也给未成年人传达了错误信息:只要没被媒体报道出来,或没有家长追责,学校就会&ld;能压则压&rd;&ld;能盖就盖&rd;,态度消极。
通常,暴力行为轻则班主任老师教育批评,重则学校教导处给予纪律处分,不到万不得已,学校很少会选择报警求助。否则,事情&ld;闹大&rd;,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学校领导的仕途。
发生在某职业院校的一起刑事案件,令当天参加讨论的一位法官记忆犹新:5名女生在放学后,用酒瓶、烟头等工具,对同校的另一名女生进行殴打、侮辱,手段极其残忍。一审法院依法判处了5名施暴者实刑,但5人的家长托关系、找熟人到二审法院,要求改判缓刑。
&ld;这些家长还未意识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rd;家长的行为将传递给孩子错误信息,&ld;我犯任何事,都可能在家长协调下不受制裁&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