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资讯 > 儿童资讯 >

中学老师当"网红" 使出洪荒之力开公众号

时间: kina2 儿童资讯

   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形中催热了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少人纷纷转行做起了“网红”,比如较为突出的就是老师这个行业。此前,有老师因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迅速得到大家的关注,一夜之间爆红,走上“网红之路”。此后,便迎来一批又一批老师使出洪荒之力开公众号,通过网络让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近些年,一夜间成为“网红”的教师不在少数,有的因为高学历高颜值,有的因为会说段子够幽默,还有的仅仅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去年一篇《雾霾停课期间写给我学生的话》文章让语文教师何杰经历了一场网络上的“走红”。微信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学老师使出洪荒之力开起了个人公众号,将课堂搬到了网上,受到学生的热捧,颇具成为网红的潜质。

  案例

  陈年年 公众号——有鱼的语文课

  传播语文教育正能量

  北京四中语文老师陈年年今年1月12日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他也成为四中第一个开公众号的老师。因为自己的名字,联想到“年年有余”,余与鱼系同音字,显得 比较活泼有趣。另外,语文课是他的明确定位,公众号也是想给大家做一些语文方面的分享,于是公众号“有鱼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了。

  陈年年介绍,因为以前自己动笔比较少,所以决定开通个人公众号,逼自己写一些东西,不管是什么方向的。“另外,这个社会对教育以及语文教育实际上有很多误 解,负能量的东西多,正能量比较少,我想让大家哪怕是一小部分人了解到,还有学校在这样进行语文教育,以及教育界现状是什么样的”。陈年年说,写文章实际上既是自己反思沉淀,也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记录和分享观念的平台。

  在微信订阅号上搜索“有鱼的语文课”,加关注 后记者发现,其公众号内容分为三个版块,“教育”、“语文”、“常识”。陈年年介绍,最开始单纯是想做语文方面的,比如教学生阅读、写作。后来他发现真正受大家欢迎的其实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相对专业的语文教学这一块东西,其实阅读量都不高。于是后来他就又增加了两块内容,一个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 个是自己一些随笔,有时是新闻热点,有时是自己突发感想、感慨的东西。

  乡村教育文章戳中心坎

  个人开公众号,在四中第一个吃螃蟹的陈年年也得到了同事的大力支持,大家热情地帮他转发,扩大影响。而为了吸引更多粉丝,他有时写完后把文章往各种群都“厚脸皮”地转一下。如今,公众号运营七个月来,粉丝也由零涨至4900多人。

  从后台的留言和反馈来看,这些粉丝有学生、有家长、有同行,也有全国各地的一些老师。还有些家长后台向他提问,对于热点话题陈年年还会写篇文章,统一解答回复。

  从 点击量来看,起伏变化也特别大,最多的能达到14000多,最少的有500多,“实际上真正受大家追捧的是戳中大家柔软心灵的那些文章。比如关于道德、传 统孝道的,可能跟绝大部分人的观念比较契合,大家转发就多一点。比如谈家庭教育的,文章的转发量一般都可以达到两三千,甚至三四千,具体讲语文学习的就少 一些。”陈年年说。

  陈年年说的点击量最高的那篇文章是6月8日发的《这就是野蛮生长的一部分——乡村教育的只鳞片甲》,从4月到贫 困地区踩点到带领学生实地探访体验,给他的触动特别大。“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有些乡土情结,于是试图去寻找这几十年中国乡村尤其是教育的巨大变化。可能 是戳中了大家心坎,我们都会关心自己生长的根在哪里,我们出来了,它们到底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于晓冰 公众号——水寒说语文

  公众号名字暗含对学生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初中语文老师于晓冰个人公众号上线时间虽然才一个月,关注人数却已经破千。这一个月期间,于晓冰发了十几篇微信文章,每篇阅读量至少有四五百,最多的近两千,确实让他感受到网络中很强的号召力。“在喜悦之余也颇感压力,唯有不懈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原创内容,才能不辜负各位的厚 爱。”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最后,于晓冰还特意替公众号打了个广告。

  于晓冰为个人公众号起名“水寒说语文”。水寒既是他给自己起的字,也来自《荀子·劝学》一文中的“冰水为之寒于水”,其实它的上一句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以‘水寒’既与名字有关,也与我的职业期待、定位相关,我希望教出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胜于蓝”。

  “水 寒说语文”主要包含三个版块,一是说论语,点击后会出现一篇《为什么要读经典》的文章。经典既不能管饱,也不能解渴,读经典到底有什么用?这是许多人的疑惑,但这个问题很难解答,于是于晓冰尝试从读《论语》的角度做些回答,点击量较高。二是说中考,点击后会推荐一篇文章《简谈应试中的“减负增效”》,在当 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谈如何减负。

  “三是说其他,比如教育理念、社会热点,比较杂。比如社会上一些热点发生后,我会提供给学生相关材料,让他们去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而可以做出更全面的评价。”于晓冰介绍。

  传播正确学习理念与方法

  虽然开公众号时间不长,但利用网络开课,于晓冰早已尝到甜头。2001年,他就在网上开了一个主页,去年开始在全校做了一个读书会,开了一个QQ群的读书小组,效果明显。

  但在和学生及家长聊天过程中他发现,不管是一些语文学习方法,还是传统文化的观念上,大家还是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存在误区。于是他就想利用网络,能影响到更多人,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语文学习理念与方法”。

  于晓冰介绍,目前公众号内容全是原创。平时课堂中他就给学生系统地讲论语,并做了录音,随后进行了整理、加工和补充,目前已经有二三十篇类似材料,会陆续发到公众号上与学生讨论,他认为经典作品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此外,于晓冰担任中考阅卷工作已有十余年,对中考的熟悉程度相当高,从2008年开始还会对中考试题做一个详细的解析,所以在“说中考”这一块,他有话说。

  “这 一块的内容,我主要从学语文的本质出发,告诉学生怎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传授一些技巧和方式。但绝不是单纯地应试,教学生刷题、拿高分,从而避免学生走入 误区,家长变得功利。”于晓冰觉得,从长远来看,未来谈中考内容大家的关注会更多,因为既有实战技巧,将微信文章内容与考试相衔接起来,让学生能有收获, 又能让学生看到不同课堂的呈现形式,看到老师趣味的讲述,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

  周丽娟 公众号——木槿花语

  评析《红楼梦》致青春受欢迎

  今年5月底开通个人公众号的八一中学分校语文老师周丽娟,保持每周更新两篇的节奏,阅读量每篇四五百。

  她在功能介绍里说,“我喜欢木槿花,她是平凡的花,在庭院、在山野,都有她俏丽的身影;我喜欢像木槿一样,虽然平凡渺小,却自由而美丽地绽放”,于是她借花喻人,将公众号命名为“木槿花语”。

  周 丽娟说,自己很早就有了开公众号的念头,但因为学校工作量较大,个人精力有限,一直拖到今年5月份,决定马上把这件事做起来。“微信时代,很多人通过这种 方式学习、了解社会事件,我不想落后。可以把自己读书体会、心得写在上面,边读边学,不仅对自己是个提升,而且写完发在同事群里,让他们认识教学之外的 我,与朋友也有个交流过程,不认识的还能以文会友。”

  从这三个月她发布的内容来看,既有关于《红楼梦》、《论语》等原著的解读,也 有些对于教育的思考文章。周丽娟介绍,目前高考中强调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兴趣,老师得先有个示范,言传身教。“我在读和写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一 些新的角度,与学生分享。未来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外国名著,我也会逐渐纳入进去,以及学生平时自己的作品,这也是对他们的一个鼓励。”

  从 受众的反馈来看,周丽娟说,学生们喜欢的并不是那些单纯老师文本的对话,而是既有老师的理解,也与社会热点有所结合的,比如《致青春——《红楼梦》的少男 少女们》一文,周丽娟把自己曾经的阅读心境与原著内容,以及当下学生的年少青春结合起来这个梦,不仅视角新颖,学生们读起来也比较有趣。

  声音

  传统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开通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进行教学的中学老师不在少数,这似乎也成为他们新的教学平台。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老师们在自媒体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周 丽娟觉得,传统课堂中,老师一对多教学,所有学生在一个时间一个空间内学习,师生的对话也是面对面的,而在自媒体中,学生们阅读文章、学习的时间不同,感 受也会不一样,师生的互动更是课外、线下的。但对她而言,挑战是同样存在的,自媒体的文章同样要保证其质量。“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我认为它不会超过传统的 教学,但可以作为延伸和补充,是一种更有温度、有血有肉的教授。”

  于晓冰说,在公众号中发表文章会更自由、放松一点,内容和角度由 自己决定,还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做一些调整。但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受限于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不能随意调换。“学校很多时候还是围绕着应试来安排 课堂,这就会产生矛盾,老师与家长有些时候想法还会有冲突。”

  陈年年认为,公众号文章并不是在进行自媒体授课,而是在做一些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上的分享,跟平时社会课堂其实差异很大的。因为在具体课堂上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要关注,如果是在自媒体上授课,他建议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直接呈现会比较好,能给学生直接的示范作用。(文/京华时报记者 任珊)

15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