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资讯 > 儿童资讯 >

"双非儿童"难入读香港名校 深圳正研究返回机制(2)

时间: kina2 儿童资讯

  艰难的小学选择

  在程菲为孩子幼升小忧心忡忡的同时,有着类似处境的父亲罗生(化名)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他已为今年9月就要上学的&ld;双非&rd;儿子素素(化名)做出了决定:回深圳上私立小学。

  家住深圳的罗生称,让小儿子素素在香港出生是为了&ld;逃避&rd;当时的计生政策。&ld;因为家住深圳,进出香港很方便,一些深圳家庭会选择到香港生孩子,而且真的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rd;罗生说。

  在全面放开二孩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ld;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rd;

  因为政策制约,很多家长为躲避缴纳社会抚养费或是避免纪律处分,往往选择到香港生子。

  6岁的素素此前也一直都是在内地上学,他在深圳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上了三年完的课程。今年9月,素素要上小学一年级了。

  &ld;也不是没考虑过到香港上小学,只是香港政府给素素派的学位远在机场、迪士尼那边,如果每天跨境上学,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就会有七个小时,实在不忍心让小朋友这么辛苦。&rd;罗生无奈地对澎湃新闻说。

  然而&ld;双非儿童&rd;要在深圳上学很不容易,罗生为此四处奔走了几个月。港籍孩子没有报名入读深圳公立学校的资格,就算私立学校包括村立私校在内,也让罗生吃了很多闭门羹。

  罗生发现,几年前邻居家的&ld;双非&rd;孩子可以轻松入读深圳的私立学校,但现在学校要看家庭购房和社保情况。

  据罗生介绍,虽然深圳有课程体系与香港接轨的两所港人子弟学校、9所开设&ld;港籍学生班&rd;的民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当年的设计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今的招生规模,生源超过接纳能力的一倍不止,很难成功申请入读。

  最终,罗生为素素选择了深圳的一所私立学校就读小学。罗生表示,一年两三万的学费在他勉强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据他介绍,招收香港籍儿童的深圳私立小学每年学费从四五千到十几万元的都有。四五千元的他觉得教学质量实在太差,而十几万的国际学校确实上不起。

  在香港读书的困难

  同样是为了&ld;逃避&rd;计生政策而去香港生下小儿子丁丁(化名)的徐敏(化名)在孩子上小学的问题上,做出了与罗生截然相反的决定。

  去年9月,丁丁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徐敏当时和丈夫商量后,就决定自己带着丁丁定居香港,丈夫则继续留在北京工作。

  在朋友的帮忙下,丁丁比较顺利地进入香港一所公立学校就读。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转变明显太过突然,对于新环境新学校还需要慢慢去适应。

  刚刚入学时,丁丁就向徐敏抱怨听不懂英语老师说话。徐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孩子之前在北京读的也是很好的幼儿园,但是  香港小学的英语难度和内地高中差不多,学校的英语课都外教全英文授课。为了让孩子的学习能跟上进度,徐敏只能带着丁丁在课后上辅导班补习。

  此外,香港使用的是繁体字,&ld;简转繁&rd;又成为困扰孩子的一大难题。丁丁一时面对大量的繁体字根本无从下手,徐敏只能自己辅导,帮助儿子攻克难关。

  看到丁丁这么辛苦,徐敏坦言也有过动摇,但是她认为目前只是一个过渡期,会慢慢变好的。

  不会粤语的徐敏母子在香港居住除了沟通有些困难外,还要面临生活水平的落差。徐敏告诉记者,之前在北京住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比较舒适,如今到了香港,只能蜗居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前后差别可想而知。

  不过徐敏也坦言自己并未有遭受所谓的&ld;港人歧视&rd;。她告诉澎湃新闻,作为一个开放性城市,香港人大都很有礼貌,&ld;至于网上疯传的那些不文明言行,可能只是个案吧&rd;。

  深圳开始研究&ld;返回机制&rd;

  据《南方日报》2016年6月报道,从2012年起,深圳市公立学校原则上拒收港澳籍的学生。

  深圳市市政协委员陈昳茹告诉澎湃新闻,目前&ld;双非儿童&rd;不能报读内地公办学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2016年,在深圳市两会上,她向深圳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的提案。

  陈昳茹在提案中指出,官方数据显示多年来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万,深圳临近香港,很多家长选择落脚深圳送孩子跨境上学,这一群体的数量近年来也是在稳步增加,如何解决这一群体&ld;教育难教育贵&rd;的问题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她认为,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体系,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就提案目前的进展,她表示深圳市教育局还未有任何正式回复,但是深圳市教育局已经就&ld;双非儿童&rd;入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讨论。

  对于双非儿童在深圳的教育难问题,澎湃新闻8月8日采访了深圳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的胡处长,据他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政策目前还在研究之中。他认为,深圳和国内有些地方不完全一样,&ld;一方面是量(注:双非儿童数量)的问题,一个是和香港的关系,没那么简单&rd;。据他说,相关政策也有和香港相关部门进行协商,被问及政策发布的时间时,他表示目前不便透漏。

  8日,澎湃新闻还就&ld;双非儿童&rd;上学的问题电话联系了香港教育局,香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所有的政策都以网站公布为准。

  在香港教育局的官网上,有专门针对内地家长的通告,通告上写着:&ld;学童每天长途跋涉跨境上学,身心均承受很大的压力, 既影响学习效能,亦不利家校合作。加上现时大部分边境管制站的处量快将或已达处上限,为跨境学童而设的交通便利措施亦不可能惠及所有跨境学童。如家长决定安排居于內地的子女跨境來港就学,应充分了解各边境管制站的交通配套安排,并及早自行为子女安排往返的交通。&rd;但是该官网上并没有港籍儿童如何在内地就读的任何说明。

  程菲很盼望相关政策能出台,她计划让丹丹在香港接受完小学教育后,回到内地念初中和高中。在英国留学多年的她认为,内地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可以让孩子比较完和系统地搭建知识体系。她也希望丹丹能够在内地读完大学再考虑去境外深造。

  同样盼望政策出台的还有罗生,他觉得不止是香港户籍的孩子,包括农民工的孩子,任何孩子都应该有权利在深圳平等地接受教育。

  但罗生表示,如果没有政策出台,他希望儿子在深圳念完小学后可以去香港接受中学教育,从初中开始就可以独立地在香港生活。&ld;每个月给他五六千块钱,让小孩子在香港租个床位也好,租个房子也好。很多人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也不是天天住在家里的,我也是从初中起就远离父母去县城读书。&rd;

  对于深圳正在研究的&ld;返回机制&rd;,徐敏目前则没有回内地的打算,她表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和自己也都要适应一段阵痛期,她希望孩子能在香港读完高中。

  &ld;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我和孩子都在慢慢地适应,我相信这样一段经历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是非常宝贵的经历。&rd;徐敏说。

15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