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学生青春小烦恼 九成跟家庭有关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逐渐进入花季年龄的他们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烦恼,不少人会疑惑,现在的他们,衣食无忧,每天只要想怎么认真学习就行了,哪里还来那么多的烦恼呢?其实不然,当下的他们其实根本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无忧无虑,大家不妨来看看南京中学生们发起的一份心理调查,你一定会从中得到答案的。
“史学研究天才少年”自杀弃世的新闻最近震惊网络,青春年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近日,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的7名同学进行一项以“面具背后的青春”为主题的心理调查,从年轻人的视角自我审视“青春期烦恼”,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一次引入公众视野。
青春小烦恼,
九成跟家庭有关
调查发现,青春期成长烦恼的主要来源来自父母。这个名叫“七向量”的高中生团队对南京、南通的部分中学开展征文调查,收到220篇征文,其中211篇都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作为青春期成长烦恼的主要根源,占95.9%。而引发冲突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兴趣爱好”“手机”“交友”“个人隐私”。 46.45%的学生在冲突过后有反省,然而仅有0.76%的作者能暂时放下冲突。
团队成员郑中元、陆静怡告诉记者,做这样的调查,缘于自己身边的小伙伴。“表弟以前很爱看书也很乖,现在一回家就关门不让父母进去,甚至不愿意跟父母一起吃饭,成绩也一落千丈。”表弟的青春期变化让小陆很震惊。团队成员在一起聊了聊,发现身边都有这样的小伙伴。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坦承曾经在某一段时间焦虑过,紧张过,甚至对家长(微博)“大吵大闹”。“我们突然意识到,如果青春期的苦恼和焦虑没得到及时纾解,可能会积累以致酿成大的问题。”
成员们在访谈中发现,即使看似完美的学生,也会有面具背后的阴影。学霸Z同学说,“从小,我就被各种赞美包围着,俗称‘别人家的孩子’。但每到考试,我会感到惶惑,吃不香,睡不好,特别担心一觉醒来,背的书就全忘了。高考(微博)功课压力越来越大,我觉得四周阴云密布,透不过气。”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微博)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放下焦虑,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南外初二年级余维老师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她坦言,每一个出了“问题”的孩子,往往背后都有一个发生“问题”的家庭,很多极端事件,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及时发觉孩子的问题,任其伤口不断结痂。“经常有家长来求助,最常说的就是,我的孩子以前很乖的,现在怎么这么冷漠?”余维分析,现在的父母社会角色太多,快节奏的工作容易让他们缺少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的过程,而更多地关注分数和结果。
对此,郑中元的妈妈非常赞同,她认为“孩子出了问题,我们还是需要从家庭和父母自身多找原因”。现在有的家长QQ群几乎成了一个焦虑的群体,尤其是毕业班,有的家长甚至晚上12点还在商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将焦虑转化为陪伴孩子的正能量,值得思考。”
余维说,学校曾经组织过一次学生和家长互通信件,感觉家长掏心掏肺的,有满肚子话要倾诉,但学生却大多很冷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让我们的家庭精神生活越来越淡?从幼儿园开始,不少家长就开始在生活、学习方面替孩子各种操持,从小升初、初升高以及各种考试,追逐某一个阶段的结果,却忽视跟孩子在一起的体验。家长不妨自我检查一下,有没有关心过孩子主动参与了什么活动?有没有倾听过孩子第一次上台的紧张或快意?”
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很多家长也无法正视。南京脑科医院心理学专家王晨阳主任认为,家长对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认知还停留在近乎原始的状态,事实上,青春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存在跟“感冒”“发烧”一样。南京一重点中学的学霸,课后常常面对墙壁喃喃自语,一个人站在操场上发呆,周围的人包括自己家长都不敢说是 “问题”;幸运的是,后经医生劝服矫正。其实矫正的过程并不复杂,“医生让他去学烹饪,买菜需要跟人说话吧?做菜也需要动手尝试,用最具烟火气的生活趣事激发了这个孩子,让他变得开朗和健康”。
学做父母,
家庭关系胜于教育
调查同时,孩子们也在求解“青春不烦恼”的良方。郑中元告诉记者,大家交流后发现,其实每个家庭沟通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期盼的是,家长们能放下那么强烈的“戒备心”,放弃固执,这个不能,那个不可以,共同去寻找两代人之间的“平衡点”。
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微博)教授马向真说,中国人常说“会生就会养”,很多父母都很自信,我爸妈怎么把我带大的我就怎么教,或者说我爸妈带我方法不好,我就反过来教。其实,当父母并不是天生的能力。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为人父母的可以想想,现在让你成功的,并不是当年某场考试是80分还是90分,而是一个人成长中学到的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对生活和时间的管理,做人做事的态度等等。家长的种种焦虑,来自于教育出发点的偏移。
中国家庭关系其实有一些先天的不足,比方说家庭关系界限不清楚,父母什么事情都想管,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更令父母的焦虑加倍,孩子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压制,在小学时候还不明显,在中学时期随着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父母顿时就手足无措。
马向真认为,调查本身验证了一个问题,家庭“关系”本身,是胜过一切教育的。“快点起床”“快点上学”“快点复习”……别让自己的孩子在一片催促声中长大,不少家长正以“爱的名义”和“为你好”的借口,不断剥夺着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机会。陪伴和沟通,对父母而言是需要学习的技能和学问。(杨频萍 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