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伤害与被伤害之间(2)
一方面,这可能与儿童年龄有关,年龄越大,生活自能力相对较强,家长更放心将其留在家乡;另一方面,可能与孩子面临的就学升学问题有关,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面临异地中考、就读高中等制度障碍,导致出现了返乡就学的留守现象。
父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面临母亲缺位
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结构来看,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4691%的留守儿童其父亲外出务工,还有将近10%的属于母亲外出务工。
从中国传统的&ld;男主外,女主内&rd;的家庭分工模式来看,女性主要承担着相夫教子、料家务的主要责任。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母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责任人,对孩子形成爱与家庭观念有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儿童的心健康。
在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家庭中,母亲处于缺位状态。这不仅仅是儿童监护意义上的缺位,更是心成长引导者的缺位,这可能也是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属于隔代监护,五分之一处于同辈监护
调查显示,在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62%,同父亲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
在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有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可见,无论是双亲外出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超过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都没有跟长辈居住在一起。
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监护不良或监护缺失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舆情事件占比最高
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营养水平等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但这并未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教育监管方面也处于缺位状态,但两个群体在情感依赖、社会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等心方面,以及学习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并非&ld;问题儿童&rd;。这是两个儿童群体在总体上的表现。
当然,不可否认,于监护不力、教育不足、亲情缺失等原因,一些留守儿童个体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出现了问题。近年来,在网络媒体上也曝光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悲剧事件。
我们认为,每个个体之于自我、之于家庭而言,都是唯一,这些事件留给家庭、学校、社会的应当是反思与行动,而非一时的悲愤,抑或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和标签化。
我们将微博、报纸、网络媒体等报道的农村留守儿童单一事件作为基本编码单元,对2006~2015年10年间的农村留守儿童舆情事件展开分析。
2010年后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突增,非正常伤害事件增幅显著
2006~2015年10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等四种类型。从发生年份来看,2006~2009年,每年的留守儿童舆情事件数均为个位数,呈现出零星散发态势。2010年之后,我国社会进入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的高发期,仅2010~2015年间就出现了206起,占统计总量的8619%,其中2015年为43起,达到顶峰。
就四种舆情事件类型的年度趋势来看,10年来留守儿童自杀分布较为平稳;留守儿童犯罪自2011年之后有微小增幅;非正常伤害自2012年之后增幅显著;留守儿童意外死亡自2010年后开始增长,2011至2014年有些许回落,2015年后则保持继续增长趋势。
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舆情事件占比最高,其次是意外死亡
从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类型来看,在10年间239起事件中,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共83起,占总数的3473%,占比最高。其中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舆情事件62起,遭受他人蓄意伤害及杀戮21起。
舆情事件显示,留守儿童遭受性侵的对象多以女童为主,实施性侵的人员多为家中亲戚、附近邻里或教师,而遭受他人蓄意伤害的事件则多以校园霸凌为主。其次是留守儿童意外死亡事件,占总舆情数的3096%。留守儿童犯罪舆情数占比2259%,其中留守儿童杀人44起,强奸5起,盗窃4起,吸毒1起。另外,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占总舆情数的1172%。从自杀舆情事件来看,留守儿童的自杀并非一时冲动: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与家人缺少交流以及家庭贫困共同促使留守儿童心逐步异样,最终促成留守儿童自杀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