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实施一村一幼计划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两孩时代的到来,我国将迎来一大批的新生儿,孩子们入园就学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许多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处在停滞不前的局面。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凉山彝区将实施一村一幼计划。
教育厅聚焦大小凉山彝区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彝区学前教育,通过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彝区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奔跑,结束了彝区农村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
“一村一幼”是指在一个建制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根据实际情况可“多村一幼”,也可“一村多幼”。为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齐心协力,从六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大小凉山彝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多措并举,解决校舍难题。通过在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新建一批;利用校点撤并后的闲置村小改建一批;借用村民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或租用安全民房等方式开办幼教点。目前已开办幼教点1444个,招收幼儿5.86万人。到2016年秋季学期,大小凉山彝区将实现“一村一幼”全覆盖。
购买服务,解决师资难题。按照“以县为主,立足当地”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村级幼教点选聘2名学前辅导员。为保证保教质量,对选聘的学前辅导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目前,经过岗前培训的3212名“一村一幼”幼教点学前辅导员已到各村幼上岗。
加大投入,解决经费难题。村级幼教点所需的建设、开办、运行等资金由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共同予以保障。省财政为大小凉山彝区的学前辅导员给予每人每月2000元的劳务报酬经费补助。凉山州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大小凉山彝区10县幼教点维修改造校舍、购置桌椅和教学用具等设备设施。乐山市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为学前辅导员购买了“五险一金”,按照每个幼教点5万元的标准拨付开办费。省、州(市)、县(市、区)共同筹措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幼教点举办的资金难题。
自主开发,解决教材难题。针对彝区农村孩子不会讲普通话的实际,各幼教点聘请的学前辅导员,主要从事普通话辅导和相关保育工作,重点解决彝区学前幼儿的“语言关”问题,为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打下基础。为了方便各辅导员的教学辅导工作,凉山州和乐山市分别组织幼儿教育专家,以《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为幼教点编写具有大小凉山彝区民族传承文化特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汉、彝对译图书和音像教材,并免费提供使用。
建章立制,解决规范问题。针对幼教点点多面广、不便于管理的问题,州(市)、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岗双责”原则,制定并细化“一村一幼”规范管理、安全管理等系列制度,指导各地各校认真抓好教学点的规范管理,排查安全隐患,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一村一幼”科学管理、规范管理。
对口支援,解决质量问题。为帮助提高彝区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按照“一市一县”的结对关系,组织内地学前教育发展较好的11个市对口帮扶大小凉山彝区12个县的学前教育发展,按照不达要求不脱钩的原则,从优化园点布局、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园条件等方面对大小凉山彝区农村学前教育开展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