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缺毋滥: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但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二次出现空缺,这似乎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宁缺毋滥。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揭晓,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其中,级别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95项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专家。然而,备受瞩目的500万元大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空缺。
昨天,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1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列车穿越1318公里的&ld;时光隧道&rd;,让京沪间列车运行缩短到5小时左右。
走近历史,追溯京沪高铁的起源,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铁建铁四院总工程师王玉泽这样介绍:&ld;从1978年编制《高速铁路》一书开始算起,铁四院就着手京沪高铁相关研究与设计。从论研究到京沪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历时30年。&rd;
1990年12月,铁道部完成&ld;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rd;,到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开工建设,京沪高铁做了近18年反复论证。再经过3年多十几万铁路职工的紧张建设,终于通车。
京沪高铁是个庞大的综合体系,涉及机械、土木、电子、电气、材料、信息、测量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堪称&ld;高铁技术博物馆&rd;。铁路部门通过组织相关科研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与自主创新,构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京沪高铁这个综合体系拿下。
&ld;有麝自然香&rd;。麝香,一种传奇的珍稀药材,在433种中成药中广泛应用,却险些随着麝的濒危而面临消失。昨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ld;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rd;课题面对天然麝资源骤减殃及国药的困境,寻找到了&ld;无麝也香&rd;的解决办法。
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研究。最难得的是原料: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要用这1公斤天然麝香完成对其化学成分、有效物质、药作用、配方原则等全面分析研究,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尽管原料短缺、设备有限,在课题组的合力攻关下,新成果不断涌现:发现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抗炎多肽蛋白质类成分,确定天然麝香中各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及比例;制备了多种来源的样品,进行跟踪筛选,发现并研制出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的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
课题组还设计出独特的人工麝香配制处方,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经临床证实了人工麝香的可替代性,终于在1993年获得中药一类新药证书。&ld;要知道,人工麝香的成功研制和推广使用,相当于少猎杀900万头雄麝。&rd;课题组完成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庾石山说。
急加速、急减速、急转弯、急变道等现象每天都在上演,开车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心中都会非常愤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云鹏团队开发的&ld;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rd;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可以说给&ld;路怒症&rd;对症下药,让驾驶员事先知晓周围的危险情况。
王云鹏说:&ld;驾驶行为对避免车辆的安全事故贡献率高于90%。驾驶人、汽车、路况等综合情况非常复杂,要让开车的人快速知晓身边的危险,提前对危险作出反应,避免紧急情况发生,这就是我们科研的目的。&rd;
王云鹏的团队开发了车辆安全状态感知技术、行驶车辆危险辨识方法,制造了车载终端。车辆定位、运行监测、运行状况诊断等情况,让驾驶员快速知悉,可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我国是肝病大国,肝炎新发病例数增长迅速,其中有不少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重症肝病。
以郑树森为首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突破肝癌肝移植国际传统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包含肝癌生物学特性和病学特征的肝癌肝移植&ld;杭州标准&rd;,使肝癌肝移植获益人群比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ld;米兰标准&rd;扩大了52%。
肝段淤血、小肝综合征等多项世界性难题被该团队攻克,他们还突破性地创建了一套肝移植新技术新体系,将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率从10%降至21%,并降低了治疗费用,为广大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该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可谓实至名归。
昨天上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院士作为获奖代表出席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南京水科院作为牵头单位主持完成的&ld;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rd;成果,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现有各类水库98万座,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但大多数水库大坝于维修养护投入不到位,安全问题突出。张建云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国内多家单位,历时10余年攻关,在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研发了全国、全系列、全要素大坝基础数据库,揭示了水库病险成因、溃坝规律及其时空特征;建立了中国大坝风险标准体系,研发了大坝除险加固新技术。
张建云院士透露,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小浪底、小湾、丹江口、丰满等50余座大型水库,在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普查、水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坝安全管技术水平。
神奇隔音板,给高速路两边居民降噪音
南京大学共有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和居民住宅区&ld;擦肩而过&rd;的高速公路两边,都会竖起高高的隔音板,以此来降低车辆通过时的噪音,减少对路两旁居民的影响。若是应用上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陈延峰教授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ld;声子晶体等人工带隙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若干新效应的研究&rd;,隔音板的降噪效率有望变得更高。该技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延峰教授告诉记者,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了声子晶体等人工带隙材料中的新效应并研制了一系列新材料和原型器件;还发现了声波在声子晶体中负折射和双负折射的新规律。研究被评为&t;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t;。
此外,陈延峰团队还提出了&ld;波矢跃迁&rd;新原并实现了声波二极管。《科学》等杂志对此做了亮点评述;发现了声波异常透射效应及声表面倏逝波,拓展了声波亚波长材料与器件的研究领域。这些发现在这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京农业大学一项最新的&ld;互联网+农业&rd;科技‐‐稻麦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作物主要生长指标的特征光谱波段和光谱参数、定量监测模型、实时调控方法、监测诊断产品等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集成建立了基于反射光谱的作物生长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d;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监测肥水、病虫害等情况,传统的&ls;看苗诊断&rs;依托的是农技人员&ls;人眼看&rs;、&ls;下田看&rs;,大部分都是&ls;拍脑袋&rs;、&ls;凭经验&rs;,不能定量化,而且受人力所限,一天只能看一两块田,这样&ls;看&rs;下来时间长、效率低,常常错过了最佳&ls;诊疗期&rs;&rd;。南京农业大学田永超教授向记者介绍,项目组研发的现代看苗诊断技术就是针对这些缺点逐一突破,原是根据作物吸收太阳光的情况,叶绿素含量高的作物,吸收的相关可见光多,反射的光谱就少,从而制作出&ld;反射光谱库&rd;,构建&ld;光谱&rd;与作物生长关系模型;同时研制便携式和机载式的监测诊断设备,通过在农田传感器、无人机上安装&ld;机械眼&rd;,实现从点到面的数据传输和监测覆盖。
据悉,中国药科大学的获奖项目是该校副校长孔令义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中国药科大学作为完成单位的《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该项目历时20余年,建立了色谱和波谱技术自动连接的制备分离和结构识别一体化的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天然活性化合物和结构新颖化合物的发现和分离技术。
该项目的创新推广贡献在于其通过创建色谱和波谱技术自动连接的制备分离和结构识别一体化的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系列新技术,积极推动了中药物质基础的阐明、基于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发现、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和提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显著提升了我国中药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和新药创制能力。将新技术应用到药物研发和生产实际中,可有效提高新药创制水平,成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中药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效益。
你知道母乳与婴幼儿奶粉的重要差别在哪不?那就是母乳含有有效的免疫物质,可以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因为婴幼儿体内合成分解食物的酶能力低,所以食物消化能力差,容易造成吐奶、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添加这种物质就能帮助婴幼儿提高这种能力。记者昨天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应汉杰教授主持完成的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项目,&ld;酵母核苷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高端应用&rd;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了解,核苷酸的生产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和RA酶解法。应汉杰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2年攻关,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三大突破。
&ld;我们研发的高产核酸酶P1活性与国际知名酶制剂公司相比提高近23倍,酶解得率达到90%左右,杂质减少10-15%。而且糖耗较其他技术下降17%,污染物排放下降了69%。&rd;应汉杰教授欣慰地介绍道。该项目中的新技术通过中国、美国、瑞士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左右,同时,产品已进入欧美等国际知名公司,全球四罐添加核苷酸的高端奶粉中就有一罐在使用本产品,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局面,提升了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国际形象。
此次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令人遗憾的是,其中&ld;成色&rd;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此次却再度空缺,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焦点3问
1 谁有资格获最高科技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两类科技工作者:一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二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2名。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分别有1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度,首次空缺。近年获奖者以国防科技领域资深科学家居多,获得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中国氢弹元勋、&ld;两弹一星&rd;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
2 最高奖缘何再度空缺?
&ld;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rd;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说,&ld;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来的。&rd;
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制不同,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的是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
据介绍,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通过上述渠道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有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其中有的就差&ld;一两票&rd;。
3 屠呦呦为何未能获最高奖?
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屠呦呦和同事们发现青蒿素,被国际同行誉为&ld;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rd;,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ld;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rd;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据了解,国家科技奖的评审有严格的流程:推荐→形式审查受→初评→评审→审定→审核→审批→颁奖。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工作自2014年11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经公示、网络初评和会议初评,初评结果于2015年6月公布。
&ld;屠呦呦先生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过去,青蒿素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其他奖项。&rd;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