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资讯 > 学习教育 > 学习资讯 >

2018年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 佩珊2 学习资讯

  模拟考试是高考必不可少的演练,演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高考的成绩。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2018年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吧。

  2018年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2分)

  A.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í

  B.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B.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2分)

  A.国家海禁政策 B.认识自然水平

  C.天体星辰星座 D.航海导航技术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17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