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需要历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拼搏着。一天又一天,时间永远不会停止他的脚步,我们只有不断地前进才能拉近与他之间的距离。可是大家知道我们的时间是怎么计算的,又为什么人类需要历法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解释一下吧。
在非常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感觉到一种十分明显的天文现象,即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此造成的昼夜交替,人们顺应这种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生产,自然而然地过着&l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d;的生活。这样,人们形成了&ld;日&rd;的概念。
可是光有&ld;日&rd;这一种单位是不够的。假如你刚满15岁,有人问你多大啦,你回答&ld;我5478日了&rd;,这会有多麻烦。可见历法中必须有比日更长的时间单位,它们就是&ld;月&rd;和&ld;年&rd;。
最初的&ld;月&rd;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定出来的。&ld;月有阴晴圆缺&rd;,也就是指月相变化,差不多30天一个循环,是一种显著的天文现象,天文学上称之为&ld;朔望月&rd;。
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时,每个月经过一个星座的区域。
更重要的是&ld;年&rd;,即四季交替的周期,天文学上称为&ld;回归年&rd;。约1万年以前,人类普遍地进入新石器时代,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过渡到以农耕和畜牧为主。农民和牧民必须知道时令,也就是季节的变化,才能掌握农作物或牧草和牲畜生长繁殖的规律。因此需要反映四季更迭的周期‐‐年,这个周期长约12个月。可是,要确定年的精确长度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天空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志显示年的变化。起初,人们根据四季交替引起的自然现象来定季节,如草地黄返青,显示春天来到,白雪纷纷扬扬,表明冬季降临。可是,气候现象的发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去年初雪与今年初雪的间隔,不会正好是1年。随着对天象观测的不断深入,到了大约6000年前,古人逐渐认识到太阳在星空背景上1年运行1周,这正是四季变迁的真正原因。于是,他们确定了天空中太阳在恒星背景上运行的轨迹‐‐黄道,并在黄道上定出了春分那天太阳到达的位置‐‐春分点。古巴比伦人更把黄道经过的天空区域分为12个星座,这就是黄道十二宫的来历。古人通过观测一年里不同时期的星空变化,测定回归年的长度,从起初大约360天,精确到后来的365天。
历法中有了&ld;日&rd;、&ld;月&rd;、&ld;年&rd;的单位之后,就有了一个问题:如何协调回归年、朔望月和日之间的安排。回归年通常是指从一年的春分到下一年春分的时间间隔,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是指月亮从一次朔到下一次朔,或从一次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平均长度为29530 59日。于回归年、朔望月和日三者之间没有公约数,所以就有了对年、月、日的各种不同的配合方法,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历法。主要有阳历、阴历和调和两者的阴阳历。
阳历又称太阳历,它以回归年的长度为基本单位,着重考虑如何安排l年中有多少日,现行公历是阳历的典型代表。阴历又称太阴历,它以朔望月的长度为基本单位,着重考虑如何安排l月中有多少日,并规定12个月为1&ld;太阴年&rd;。
解决了协调&ld;日&rd;、&ld;月&rd;、&ld;年&rd;单位这一历法的基本问题后,原始的物候历便逐渐过渡到这种基于天文观测而编制的天文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