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堂”计划举行全国巡讲活动
近些年来,国家了大力支持公益活动,开展公益慈善,帮助许多贫困的孩子得到了生活的希望,公益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去履行。让社会充满爱,充满温馨的氛围。想要了解更多公益活动信息吗?请看
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后,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这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但是愿意从事公益工作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共益讲堂》应运而生。
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共益讲堂》是共益巷推出的开放性课堂,旨在通过校园宣讲与高校招聘的形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公益岗位、最有趣的志愿机会和公益活动,扩宽大学生的视野和职业路径。每开始一期《共益讲堂》,相关的招聘信息会在共益巷官网及时更新,应聘者可直接在网上投递简历。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ld;更难就业季&rd;称号。这也能从《2013年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中看出端倪:数据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
&ld;做公益只是有钱人的游戏?从事公益要自掏腰包、没有工资?……&rd;相对于近些年我国慈善事业取得的很大进步,一些高校毕业生对公益领域还所知甚少,大多数问题停留在G(非政府组织)工作有没有薪酬和福利的浅显认识层面。因此,很少有人把到公益机构工作视为择业的方向。大学生选择公益机构作为第一份工作,在公众看来,也多少有些非主流。
据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启智观察,部分大学生选择公益慈善机构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往往是出于一时的热情,&ld;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公益机构是个相对轻松的地方。&rd;
共益巷E段德峰就公众对公益的误解作出了解释:首先,从事公益职业并非&ld;高大上&rd;,很多公益机构的捐款大部分是来自于商业机构或者在商业机构工作的普通人的捐赠。其次,公益机构的职员有比较稳定的薪酬,这是使公益组织更长久和更有成效地持续服务社会的保证。再者,大多数选择公益作为职业的人与是否富有或贫困并无本质上的联系,更多的原因来源于做公益时内心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讲堂上,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刘正琛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让听众了解到,&ld;公益事业很可能就缘自你的自身经历&rd;。
&ld;2011年,那时我还在北京大学上学,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这种病最佳的治疗办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rd;刘正琛说,遗憾的是,当时自己唯一的弟弟和他配型并不成功,同时也没有配型合适的非血缘关系供者。
历经1年时间,在家人和同学的支持下,刘正琛启动了&ld;阳光100&rd;骨髓库,在白血病患者与造血干细胞供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经过几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2009年4月,阳光志愿者协会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功,并更名为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
&ld;我是光华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当时谁也没想到后来我会投入到公益医疗事业中。&rd;面对现场同学专业与心仪的机构方向不符合的提问,刘正琛强调说,专业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工作的同时仍需要不断地学习。
壹基金秘书长李劲表示,目前中国公益的大环境可能还不够好,公益机构的成长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ld;之所以有一些人还是愿意从事这一行业,源于这份事业给其内心带来的收获感,这是任职于公司的人所体会不到的。&rd;
宣讲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积极地与机构负责人交流、询问职位详情,表示参加《共益讲堂》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公益认识的提升,不再单纯地认为公益就是慈善,以后也会考虑从事公益工作,有的甚至直接扫描二维码、用手机在共益巷上投递简历。
据悉,《共益讲堂》还将陆续在各大高校开讲,并邀请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参与进来。2015年,《共益讲堂》计划到全国开展巡讲,为更多的大学生带去新的职业选择路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生都认为,选择去公益机构不仅收入低,且&ld;不太体面&rd;,是一件委屈的事情。不仅大学生不愿选择公益机构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公益机构对应届大学生亦存在诸多不信任。&ld;公益机构的事情繁杂且琐碎,只有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心承受能力较强的人才能胜任,而现在的大学生太脆弱了。&rd;某资深公益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