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的父母必须认真对待孩子的母语教育问题
&bsp; 母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ld;语言&rd;。它既是婴儿期和幼年期自然学到的语言,也是一个人本民族的语言。所以,身为家长的一定要学会认真对待孩子的母语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忽视了母语的教育问题,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关注双语教育或者打算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可能会有这种担心:孩子中文没学好,英文又不是母语,会不会变成&ld;夹生饭&rd;?英语思维学一半,中文思维学一半,会不会都学不到精髓?有的很小就出国的孩子,完全西式思维,和父母无法沟通,父母甚至感觉已经&ld;失去&rd;或&ld;几乎失去&rd;了自己的孩子。
对一个民族而言,母语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生存发展之根;对一个人而言,母语是交流工具,更是精神故乡。打算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们,如果你不想&ld;失去&rd;自己的孩子,需要认真考虑孩子的母语教育问题。
&ld;作为华人,你英语说得再好,在西方人眼里,你还是华人。要是你没有华文文化和华语,那是很可悲的。当年我们倘若没有改变制度,推行双语政策,那我们的英校生只学英文,就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rd;新加坡前总李光耀将&ld;双语教育&rd;作为新加坡基本国策。有人认为,正是半个世纪的&ld;双语教育&rd;成就了今日的新加坡。
周萍1994年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先在上海东昌中学教语文,1999年去新加坡教授华文。在新加坡执教期间,她曾获得新加坡&ld;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rd;,担任过&ld;世界中学生汉语桥比赛&rd;新加坡队国家队领队。
2015年她和朋友们在上海创办了一家专注语文教育的学习机构新语英华博雅教育,担任校长并亲自授课。16年后归国,她对母语教育的解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在她看来,母语教育应该满足儿童差异性需求,最重要的让孩子学得快乐的同时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孩子需要有差异的母语课程
前段时间网络上很火的BB纪录片《中国教师的英国教学实验》中的教师曾提到,&ld;在英国,老师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去应付不同的学生,但在中国,就只有一个教学大纲,要么适应,要么淘汰。在中国,你只有努力去追上课程进度。&rd;
新加坡有一项母语教育政策叫做&ld;保底不封顶&rd;,保底意味着最差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不封顶则是学生如果愿意学得深也可以学得很深。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课程。如华文主修课程小学阶段就有普通华文、高级华文;中学不仅有普通华文、高级华文,还有华文文学、华文B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校还设置多种辅修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例如周老师曾教过一门《中国通识》,这门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崛起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在国内这可能并不是语文课的内容,但是在新加坡,华文能力强又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学起来就会如鱼得水。
母语能力强的学生,周老师还会鼓励他们参加文学讲座、文学营等课外活动。如中学设有&ld;驻校作家营计划&rd;,邀请知名诗人、作家来学校,为那些对华文有兴趣,愿意在这方面付出心力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
周老师之所以能够邀请到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华文教育得益于新加坡&ld;全国教育资源库&rd;,这个资源库教育部和国家艺术事会合作建立,艺术单位如果认为自己的资源具有教育价值可以申请进入这个资源库。教育部每两年审定一次,一旦通过审定,说明这个资源符合教育部要求,具备了参与学校教育的资格。
借助资源库,全国教师可以非常容易的邀请各种社会资源进学校。可以是一场有教育价值的表演;可以是为某项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课外培训,如周老师负责的《武术》选修课,邀请了全国武术冠军来学校授课;还可以请国际获奖的华人电影导演来学校为学生做讲解,歌手林俊杰也曾受邀为中学生做双文化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