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说这两个字 孩子越叛逆
叛逆,应该说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就像毛毛虫必须经历破茧而出,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所以,为人父母的不用大惊小怪,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便可以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而且关系会越来越亲密哦!否则,后果可是会越来越严重哦。
2.5~3岁的自我意识萌芽期,7~9岁的准大人期,12~15岁的青春期。
叛逆其实是从大人的角度来说的。所谓叛逆,更确切地说,就是孩子遵循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叛了大人的逆。
虽然在平时,父母说的话孩子也未必全听,但在这3个叛逆期里,孩子会显得特别难管理、难沟通。
尤其当父母说“不要”的时候,孩子偏偏非“要”。
有些父母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一种办法,能改善孩子的叛逆,让沟通能够更顺畅。
方法是有的,但是做父母的首先要知道两个原则:
1.尊重孩子。
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绪,不管再离谱,再不可思议,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必须要接受这样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拦。
2.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同的,要根据年龄特点区别对待,才能采取更好的沟通方式。
▌第一逆反期:2.5~3岁,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出现在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一般是在2.5~3岁。不过,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极强,也越来越聪明,有的从1岁前后就表现出“叛逆”了。
想孩子少说“不”,父母首先少说“不”
父母养孩子要小心,孩子说出的第一个“不”,其实是从父母这里学来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行动上,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反对的态度;语言上,则开始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
这是孩子从意识上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感受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
有位妈妈倾诉:
我的女儿两岁八个月了,一个月前我刚送她上半天制的幼儿园。在此之前,她不执拗,不爱发脾气,凡事有商有量;但这之后,她好像突然就叛逆、任性了起来,稍不如意就撇嘴,甚至做出打人或者拍打东西的动作,“不”“就不”时刻挂在她的嘴边,仿佛时刻等着反驳大人似的。
究竟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这种变化呢?她很爱幼儿园,从未表现出抗拒上学。但是这突然性情大变,我该如何引导?
案例里这个孩子,其实就是进入了她生命里的第一个逆反期。
说“不”,是她新学会的一种能力。这说明,孩子长大了,而且心理非常健康!
了解到这一点后,父母还需要反思。想一想,是不是平日面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经常采取命令、要求的态度和语气,甚至简单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行为?那孩子习得的,也将是粗暴的处理方式。
父母少说“命令”,多给孩子做“选择题”
面对叛逆期孩子,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办法是接纳,并引导,可以试试“给孩子提供选择”这种方法。
如:
从外面回家后,父母与其命令孩子:“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不如换成可供孩子选择的陈述句:“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边或是放在鞋架上。”
睡觉的时候,父母给出的选择可以是:“咱们是现在上床,还是五分钟后上床?”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一方面,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做到良性引导;
另一方面,孩子也不会产生被控制感,相反还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
如果孩子不要你给出的选择,而想要额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诉孩子,他们所提出的不是一项选择。然后再重复你给出的选择,让孩子做决定。
少用“行不行”“好不好”这样软弱的词
除了粗暴回应孩子,还有一部分父母,他们对孩子过于耐心、“民主”,经常会反复问孩子“好不好”“行不行”。如:“我们现在出门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
事实是,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回答:“不好”“不行”。这样,父母又给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说“不”的机会。这些父母还需花费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释、劝告,讲道理。他们其实已经被孩子左右,并未起到很好地引导孩子行为的作用。
多让爸爸陪伴,孩子可以少一些叛逆
孩子在面对固定的那个照顾者(比如妈妈)时更容易出现逆反行为,建议家中其他人多参与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来,特别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得少,孩子缺乏规矩、不能等待、脾气大的情况,会更容易发生。
而爸爸参与孩子成长的要点,即多带孩子玩,而非找问题、苛求孩子改正某个行为习惯。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做好榜样,孩子会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为,并且更容易建立规则意识,因为爸爸的一言一行里都是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