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教师有偿补课歪风 上海56所高中收举报信
&bsp;
&bsp;&bsp;&bsp;&bsp;&bsp;&bsp; 在不能改变霾污染严重的大环境背景下,备受其扰的民众只能做好各项防御措施明哲保身。在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升學压力背景下,家长、学生也是应对有策。为提高学习成绩、考试得高分他们会在课堂之外的时间选择补课,为孩子请家教,送孩子去辅导班的家庭不在少数。有需求就有供应,各类辅导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分一杯羹的不乏在职教师。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据文汇报下属微信公众号&ld;文汇教育&rd;消息:前不久,上海56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和有关部门,先后收到两封举报信,信中举报违规兼职教师名校占了一大半。
据&ld;文汇教育&rd;消息,举报信列出了在两家培训机构补课的在职教师名单。据一位校长透露,这背后其实是两家培训机构在搞恶性竞争,互揭老底举报对方。上海市教委去年12月17日发文重申&ld;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rd;。有偿补课&ld;禁补令&rd;一出,培训机构本该人心惶惶,没想到结果他们竟然主动出击,还成了举报&ld;急先锋&rd;‐‐他们竟利用补课禁令&ld;掐架&rd;,以至于要抖出对方家底,斗个鱼死网破。
据了解,上海培训机构竞争生长期处于白热化状态,而利用在校教师、尤其是名校教师兼职是通行的做法,也是重要的卖点。禁补令下,有些机构已经通过多种方式稳定师资,包括聘请外地教师、退休教师,或者加大培养全职教师队伍力度。记者以家长名言致电一家知名补课机构,他们打起了&ld;外区&rd;的擦边球,工作人员表示,确实现在抓得比较严,他们有兼职老师的话都是外区的,不会是长宁区的。
目前,上海教育部门还未对有关举报信一事作出正式回应,但是记者看到在市教委微博显著位置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表明了严格规范、严格检查、严格惩戒的鲜明态度。
针对有偿补课现象,各地都明文禁止,比如海口市教育局出台的治&ld;有偿补课&rd;的措施:&ld;教师有偿补课,一律免除全年绩效工资。&rd;看得出来,这个措施是对海南省教育厅&ld;加大对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查处力度&rd;的落实。照说,治有偿补课是广受欢迎的事,但这个措施却令人苦笑:它真的可以治得了有偿补课吗?
如果一种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制度。这是常识。眼下的中国,管用的只有一种教育模式,就是精英教育。现行的教育制度,就是怂恿所有的学生进北大、清华,本来应该勃兴的职业教育,被讽为&ld;垃圾学生的收容所&rd;。在教育的产出中,过于重视作为熟练劳动力的训练价值,而忽视人格塑造上的合作、悲悯、执著等人文价值。讲稿中的教育,往往是希望学生&ld;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太阳&rd;,而现实的教育不过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一天。那一天,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或者被&ld;垃圾大学&rd;所&ld;收容&rd;。这十分荒唐,以至于我们司空见惯,很难再觉察到它的荒唐。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应试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几经反复,困难重重?想必还是人口的众多和保障性公共资源的稀缺之间的悬殊,而应试教育,正是一种基于稀缺资源在配置之前的选拔。有人说,教学要降低难度,人家美国中小学的课程难度就很低,不照样得了诺贝尔奖?可在当下的中国,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作为劳动力的生存问题,它还远远不是一种有远见的国民投资行为。对资源配置份额的争夺,每一个父母、孩子是从小就有切身体会的。中小学课程的难度当然可以用行政命令来降低,但社会竞争的难度不会降低。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家庭中十分容易断裂的一环,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父母的命还重要,所以几乎家长、学生、教师、学校,都有补课的冲动,但又都感受到了它带来的不能承受之重。
既然有了补课,就会让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态‐‐有偿补课(补更好的课,但要收费)分离出来。用&ld;一律免除全年绩效工资&rd;的办法来剪灭有偿补课,是一种十分粗放的、头痛医头的行政策略。事实将会证明一点,更畸形的有偿补课方式将变异、降生出来,因为需求的巨大力量会表现出它自己的顽强生命力。在更畸形的补课供应中,补课将成为一个提高了准入门槛、达官贵人子弟的专有消费品,教育的起点不公平决不会走弱。有偿补课,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霉变的市场现象。而在市场中,只有需求,才可以最终决定一切的有效供应,及其价格。对供应的简单打压,不过是掩耳盗铃,只会引发新一轮的补课竞赛。
制度设计出了问题,释放的就是人性之恶,比如现在的医疗、教育。没有人愿意当一个不受尊重的医生、老师,但为什么那么多医生、老师不受公众的尊重?如果说医生、教师的声誉不足惜,那么想一想温总说过的&ld;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rd;这句话,我们一定还毁坏了一些更令人痛心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毁坏,会伤及民族的元气。
有偿补课,成了一枚最苦涩的教育畸果。但它是不是就成了绝症?能不能开动脑筋、规范教育供应链的秩序,让教育从市场的歧路上回归到教育的本身?路子肯定还是有的,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教育学者朱永新说过,&ld;也许任何制度、任何现实都有改进的空间,教育的最大智慧,就在于寻找这个空间&rd;,但这个路子,肯定不是不加甄别、&ld;一刀切&rd;地堵上了事。这条路,的确要修远得多,它已经超越了方法论的范畴。
其实,教育管应当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问,绝对不是教育学、心学和管学三本书一合就可以了的事。眼下,十分需要一批从&ld;田野&rd;走来的&ld;内行&rd;官员,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水平,推动各地的教育改良。教育官员应该做的,也是当一条&ld;鲇鱼&rd;,把死水搅活,而不是搅浑。
对于有偿补课的问题,笔者想说:
第一,教育官僚往往缺乏一种&ld;相信种子、相信岁月&rd;的人文情怀。
第二,&ld;教师有偿补课,一律免除全年绩效工资&rd;的规定,只会加剧补课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新一轮的洗牌,结出更为畸形的教育果子,背离初衷。
第三,有良知的教育官员,应当褪去&ld;官本位&rd;的外衣,走向&ld;田野&rd;,去寻找制度的空间,寻求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四方同盟,而非人为地制造分裂,以便用好、用足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为教育改良谋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