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内心恐惧的八件事 应该怎样克服(2)
&ld;好高啊,我会不会掉下去摔死?摔破头也很疼的……&rd;
恐惧背后:6-9个月的婴儿对高度已经有了感知,所以他们对高度也会产生恐惧。到了9个月,宝宝一般都可以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因为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但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赶走恐惧:在婴儿期,父母应该避免让宝宝面临这种高度恐惧,尽量让宝宝待在安全的环境。等宝宝稍大一点后,可以告诉宝宝一些安全知识。对于胆小的女宝宝来说,走平衡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那个高度是很安全的。这个时候父母要让宝宝多尝试,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宝宝身边保证她的安全。这样,以后宝宝自己就可以安全地尝试各种安全高度范围内的活动了。
&ld;妈妈,你在哪里?你不要我了吗?你快回来啊……&rd;
恐惧背后:这是宝宝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特别害怕和妈妈分离,有的宝宝会因妈妈短暂的离开而哭闹不停。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母亲和宝宝之间还没有完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宝宝总是担心妈妈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而且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宝宝也会觉得不安全,因此会出现恐惧的情绪。和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在妈妈离开时,分离性焦虑和恐惧明显减轻很多。他们知道妈妈会回来,在妈妈离开期间会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赶走恐惧:解决宝宝这一恐惧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比如,婴儿期的妈妈要及时关注宝宝,对宝宝的需求(因为还未发展语言,所以一般以哭来表示各种需求)要及时满足,而且要尽可能多地给宝宝拥抱和爱抚,增强母子感情和宝宝对妈妈的信任感。宝宝一岁后,妈妈在离开前要事先跟宝宝说明,而且尽量在许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在学龄前也可以训练母子分离,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分离时间,但注意也要在向宝宝保证的时间内回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
&ld;我不认识这个人,他会不会把我带走,让我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rd;
恐惧背后: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就可以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了。宝宝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因为新奇陌生的人和物对宝宝也是一种刺激,而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气质的宝宝对陌生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胆小内向的宝宝会比较害怕陌生人,以及在不熟悉的场合或者熟悉的人不在身边时,宝宝面对陌生人会不知所措,于是就会通过哭泣和躲避来发泄自己害怕、害羞的情绪。
赶走恐惧: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时,可以事先告诉宝宝有客人要来,让宝宝有个心准备。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抱着宝宝、与宝宝有部分身体接触或者出现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这样宝宝才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
&ld;小狗快走开,别靠近我,你会咬我,会吃掉我的……&rd;
恐惧背后: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宝宝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宝宝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ld;宝宝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rd;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这时的宝宝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赶走恐惧: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宝宝的话,避免让宝宝遐想出动物的凶残。其次,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宝宝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等宝宝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宝宝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宝宝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不要强迫,如果宝宝不愿意不必勉强)。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宝宝一起欣赏,说不定从此会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哦。
&ld;别丢下我一个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暗里有什么?会不会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怪物?&rd;
恐惧背后:从心学的角度来看,宝宝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现象‐‐泛灵心,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宝宝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ld;宝宝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rd;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宝宝,甚至把宝宝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宝宝对黑暗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如果宝宝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宝宝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等宝宝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克服害怕的心。比如晚上领着宝宝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