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别缺“素质”
现在的教育也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好些年来,每当提起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学生,似乎都有解答不完的疑惑和倒不完的&ld;苦水&rd;:孩子不听话、家长太严苛、老师看分数,怎么办?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其实,将这些困惑总括起来,也就能初步清解答问题的线索:素质教育绝不仅是孩子的事,老师和家长的&ld;素质&rd;也不可忽视。否则,老师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孩子无法从一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素质教育就只能继续&ld;苦下去&rd;。
近段时间,一档名为《一年级》的纪实节目延伸出的多个教育话题引起关注,其中老师独到的教育方法、不同家长和孩子的互动等,展现给人们多重思考。
学生不听话,怎么办?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孩子成长无拘无束,让小学生顺应天性才是素质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却实在误会了所谓&ld;无拘无束&rd;的西方教育。
有人就介绍说,荷兰在幼龄教育里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恐怕不少中国家长和学生会惊呼:这不是&ld;很中国&rd;的教育方式吗?事实上,让孩子自小树立起规则意识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方面。
而《一年级》里老师之所以能让孩子们&ld;服服帖帖&rd;,其法宝就在于传授&ld;小眼睛、看黑板&rd;&ld;大手牵小手、安安静静走&rd;的基本规则意识,让刚刚从 &ld;小朋友&rd;转变为&ld;小学生&rd;的孩子们能够对自我新身份和外部世界有新的认知,从而为成长打好基础。试想,一个打小就不懂礼貌、目无规矩的学生,怎能奢谈 &ld;综合素质&rd;呢?&ld;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rd;讲的就是这个道。
当然,让学生听话绝对不是当分数的奴隶。究竟如何跳脱分数至上的认识?有专家指出,对童蒙时期的孩子来讲,分数不仅是在给学生打分,更是在给老师和家长打分。通过分数,可以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和粗心大意等行为习惯,但以成绩的高低来苛责孩子、一味要求孩子考高分的家长和老师就是&ld;素质不及格&rd;了。
合的思路是,以考试来找出问题,顺势引导、因材施教,并抱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态。比如,《一年级》中的家长耐心教导孩子辨别左右方向;比如,指出学生的粗心大意,鼓励他们一点点进步;再比如,将孩子的每一次成绩与他们自己作比较,而非看做学生间对比的&ld;起跑线&rd;,给他们小小的进步以掌声。顺应成长和学习规律,收获只是早晚的事。
如此一来,不仅能使启蒙时期的学生对自我行为习惯有初步判断,还能对学习有正确解,对分数有合认知,也便迈进了素质教育想的大门。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的事,三方良性互动来做好基础教育,变分数崇拜为素质提升,素质教育的这盘大棋也就能逐渐&ld;下活了&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