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2)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l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d;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只重智育向&ld;五育&rd;并重全面发展转轨,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e \(\s\p 8(③ ),\s\d 3( ))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解,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ld;拜师学艺&rd;,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ld;易起反应&rd;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正像江泽民同志指出:&ld;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rd;e \(\s\p 8(④ ),\s\d 3( ))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ld;神圣的好奇心&rd;和&ld;内在的自&rd;。所谓&ld;内在的自&rd;就是&ld;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rd;e \(\s\p 8(⑤ ),\s\d 3( ))⑤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ld;专制&rd;走向&ld;民主&rd;,封闭走向开放,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ld;学习共同体&rd;。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ld;教师中心论&rd;和&ld;学生中心论&rd;以及&ld;特殊认识论&rd;,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ld;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d;,将&ld;学习方法&rd;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ld;学习方式&rd;,这是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ld;教学生会学&rd;比&ld;教学生学会&rd;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1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3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务必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2) 精心组织,严格管,加强监督。(3) 大力宣传,营造人了群众广泛参与和加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学校内部管体制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农村教育在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 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e \(\s\p 8(⑥ ),\s\d 3( ))⑥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辅导课程,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
农村教育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潜在优势和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的发掘与使用。乡村学生与城市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恰恰是他们接受新知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要有与乡村孩子适合的乡村经验,需要有与乡村孩子亲近的心智模式,还需要有与乡村孩子圆融的乡村情感。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处好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合有效地利用他们。为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
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没有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撑也是重要的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三农问题服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大做强农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