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在沟通渠道上应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新型的家庭教育观念。今天小编分享的是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的方法
h:知道自己和孩子是谁。
认识自己是把握自己的前提,认识孩子是爱孩子的基础。育儿观只是父母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我们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就会怎么对待孩子、教养孩子,所以先要搞清楚自己是谁。同,我们也要学习孩子生长发育的共性规律,了解孩子天赋秉性方面的个性差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孩子就范,放大了孩子的动物性,摧毁了孩子的人性。其根本问题就是没有明白孩子是“人”,而不是“兽”,所以把育儿当成“驯兽”。
hat:知道自己和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是一个有目标、有担当、独立性强、对自己负责的人,还是一个对人言听计从、胆小怕事、缺少主见、逃避责任的人?如果我们要的是前者,那为什么还会把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不去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抱怨没时间陪孩子的父母也有很多,陪不陪孩子,本质上不是时间问题,而是选择问题。钱可以暂时少赚点,工作可以再找,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一旦错过就是永远错过。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想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了吗?
here:知道自己和孩子正置身何处,又要往哪里去。
如今的早教,就像繁忙的汽车站。父母赶路心切,见站里来了一辆车,就催着孩子赶紧上。至于这辆车开往什么方向,驾驶员水平如何,父母没意识也没能力判断。人多热闹,往往会给人以安全感的假象,其实,热闹不重要,方向才重要。当我们连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都不清楚时,只能盲从于他人,按别人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别人看。收获的只能是一个缺乏自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的人生。
家长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hy:知道为什么。
在教育念上,我们要立足去参悟“道”,去掌握基本的原则和方针,建立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只有当我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才会突破“术”的局限,变得“随心即法”。面对孩子的具体问题,我们也要多去探寻孩子行为的动机、原因,而不仅仅关注孩子的表现。因为孩子的表现往往是“果”,父母的榜样示范和教养方式才是“因”。当我们总是思考“孩子胆小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这些问题时,已经进入自限式的思维模式。这种只局限于针对“果”的措施,往往不是解决而是掩盖问题,并让问题在拖延中累积和强化。所谓“凡夫畏果,智者畏因”,我们该有的思维模式是:我做了什么,让孩子有现在的表现?接下去做些什么,孩子会有所改善……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一定在产生问题的原因中。
he:知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世间万物的成长,都有其自然的节律和秩序,孩子的成长也不例外。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然而,今天的父母,往往望子成龙心切,从小就逼着孩子学各种知识、技能,以便赢在起跑线上。有些学校也存在过度教育的现象,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到了大学却又幼儿园化。等孩子成年了,却发现连幼儿园阶段该学会的如何表达情绪、如何遵守规则、如何独立思考都不会。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是我们父母能给予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H:知道怎样做。
搞清楚自己是谁、在哪里、要去哪里,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学习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做到这些。以我个人的实践和思考,榜样、关系和环境是家庭教育的3个核心要素。榜样: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关系:关系大于教育、先于教育、包含教育,有好的亲子关系,教育水到渠成。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期待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就要营造出能成为这种人的环境。除此之外,借助于陪伴、沟通、大自然、游戏、故事、绘本、玩具、音乐、电影等途径,皆可发展出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育儿力”。
借助上面的6个,不断检讨、修正我们的自我成长之旅,这不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信心、智慧和力量来教养孩子,更可以让我们在育儿中完成育己,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一、创新思维,更新念,全面落实科学育人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国家大力倡导以德治国,积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号召下,学校教育的重点究竟在那儿,是继续“重智轻德”,还是让德育归位,真正实现“德育为首,德、智、体全面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基于此,我们认识到:“重智轻德”将顾了“小我”,而失了“大局”,顾了眼前,失了长远;只有真正全面落实德育为首,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科学育人观,我们的学校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为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不求一夜成才,但求每天进步”的教育念,要求每个教师做到“用爱心启迪学生,用耐心帮助学生,用诚心鼓舞学生。”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教育教学中,德育不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科,实现德育课程进课堂和德育在各学科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再单以考分高低论英雄,而是以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为依据来综合评价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机制下,不仅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过去那些所谓的“差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校才能呈现出学生们比学习,讲团结、赶先进、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一是抓好“两课”即思想品德课和心健康教育课,以常规课堂教学、讲座、课题研究、课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动之以情, 晓之以, 深入浅出, 潜移默化。二是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三、充分开发家长资源,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的力度。
在多年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与改善、家长资源的充分挖掘对学校德育体工作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充分挖掘、利用、合家长资源,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观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了孩子德育教育特别是心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些家长的一些急功近利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崇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做法,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起到副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纽带。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孩子心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四、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促成长。
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成长方式: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尝试和探索,对新事物接受很快,富于冒险精神,这都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好冲动,遇事不冷静,做事仅凭一时热情,遇到挫折容易消沉,这是他们的缺点,对他们的教育就需要我们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能一味的说教,那样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在活动的开展上我们要作到有的放矢:一是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要能够既是他们喜闻乐见,还要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利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演讲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如利用母亲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也丰富了同学们课余生活,这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有效的多;二是在活动的形式上要新,要有时代感,要能够引起青年学生的心灵共鸣。可以结合学生上网问题开展了网络知识竞赛,可以结合学生爱唱歌的特点开展了校园红色歌手大赛,结合学生好动特点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达到了以活动促成长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家长应该树立的现代家庭教育念
一、家长要勇于向孩子学习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所谓的后喻文化,就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
孩子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思维比较活跃,而成年人已形成了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在创新等发面都不如孩子。
二、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社会的希望。我们的孩子出生在家庭,并且父母抚养长大。但是,不可否认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孩子教育得好,就等于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教育得不好,孩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不仅危害他人,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教育孩子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孩子能否成材,很大程度上在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早期性。 “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年树人家庭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具有早期的启蒙作用和奠基作用。
二是长期性。家长不仅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长期的学校,家长的一颦一笑、思想品行、知识才学在孩子的一生中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长期的、持续的渗透效果。
三是亲密性。家长与孩子之间具有“血浓于水”的血统的亲密情感。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和温柔的港湾。家庭的亲密性决定了儿童更容易接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是孩子最有归属感的学校,家长是孩子最有感召力的老师。对孩子成长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和感染作用。
四、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
孩子从幼儿期开始,就要很强的自尊心,虽然家长有教育孩子成长的义务,但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传统教育中,那种“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这不仅抹杀了孩子与大人平等的人格,而且将妻与子都放在了被教育的地位,没有体现家庭成员的平等地位。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础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学习掌握家庭教育方法的过程,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这样才可能达到子女与父母双提高。
我告诉大家教育孩子的一个秘诀:家长与孩子相互提意见,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五、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只有不懂家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能否绘制出美丽的画卷,关键在于家长、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问题一般就是家长的问题。我将家长分为四个类型。
1、自型(差):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讲究任何的方式方法,在家教中随意所为,或打骂教育或放任自流。孩子大多不成材,亦或有心问题。
2、自发型(可):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基本能够避免采取激进的、粗暴的方法,但苦于缺乏家教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但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废材”。
3、合型(良):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够自觉采取有效的教子方法。希望获取科学的家教论。通常。孩子都能不负家长的殷切期望,成就各类人材。
4、艺术型(优):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法,懂得儿童成长的身心规律,不断探索家教艺术。无疑,孩子不仅会是学习出色,而且品德优秀,必能成为某行业的佼佼者,或是某类专门人才。
要搞好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是合性或者艺术型的。反观那些问题孩子,往往是“自性”的家长教育的结果。只有改变和提高家长的各项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六、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心健康
要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念,各类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了孩子的人生幸福。我们家长一定要避免把家庭教育片面地解为就是要孩子学习好,考入好大学,谋求好职业。诚然,在当今社会激烈地竞争中,的确给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如果把家庭教育仅仅解为谋生的狭隘动机,那么不仅对孩子的终身成长和心健康不利,而且因为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被忽视,其学习也必将受到消极的影响。许多学习优秀但是心不健康的孩子,或者是自伤或者是伤害社会和家人,这样的悲剧一定要避免。
因此,家庭教育要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特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遵照科学的育儿方法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才能体现其生命质量。
七、问题孩子的身后一定站着问题家长
问题孩子的产生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是父母有良好的教育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家长的化身和后继。
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出现一些问题,很多家长不是反思自己,而是徒然打骂孩子、责怪学校老师、埋怨社会环境。其实,仔细分析就可以明白,个人是社会的一个分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如果家长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社会就多了一个好家长,家长就是向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学校和社会就会少了很多麻烦和负担。
教育科学研究上千户家庭咨询的各类亲子矛盾分析发现:家长列举孩子的各种毛病,80%“病因”却出在家长自己身上。 “问题孩子很多源于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让更多的家长自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把源于家庭教育不当形成的问题还原到家长那里,启发家长从改变自己开始,把预防的工作做在前面,这样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八、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
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忙于生计,因为忙于事业、忙于地位、忙于赚钱、忙于应酬……将孩子推给祖辈、推付给老师……这就造成很大的失误,大量的孩子自小缺少亲情交流而逐渐变得缺少情商、情感孤僻、自私和冷漠。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孩子的双亲要亲自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要象对待职业、对待工作那样地对待教育孩子的事情。不光是“优生”还要“优育”。亲职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使父母成为称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对父母的教育比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因为培养好孩子的前提是有好家长。
提倡现代社会的现代家长要“事先培训,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