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知 惩罚孩子的九大学问
&bsp; 现在大多数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居多,每个家长都将孩子小心呵护着,不舍得打也不舍得骂,那么,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们就只是一味的迁就、容忍吗?当然不是,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学会采取适当的方法惩罚孩子,而这惩罚孩子的手段绝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打骂孩子,因为,惩罚也是有它的学问的,爸爸妈妈们赶紧学习起来吧。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微博)肯定会持否定态度。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ld;重教轻罚&rd;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ld;管不住孩子&rd;;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ld;量刑&rd;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ld;刑罚&rd;。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ld;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rd;,其中的道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 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 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ld;自己去想&rd;。家长不给&ld;出路&rd;,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ld;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rd;,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ld;顶风作案&rd;、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 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 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ld;逆来顺受&rd;无所谓,这都 是不足取的。
现代教育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 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俗话说:&ld;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rd;,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 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ld;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rd;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ld;出口成脏&rd;,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 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 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 他已明白事,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ld;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rd;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ld;听见了&rd;,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ld;痛心疾首&rd;,随即说孩子&ld;不把我的 话当回事&rd;,当成了&ld;耳边风&rd;,说孩子&ld;不听话&rd;。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 ,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ld;失聪&rd;,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学中的&ld;0反应&rd;,无动于衷,使训 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ld;倒咸菜梗&rd;,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 是在找茬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中国联合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