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错误行为,惩罚不是好办法(2)
我们很容易被惩罚最初&ld;卓有成效&rd;的假象所迷惑,继而在改变宝宝行为的&ld;斗争&rd;中陷入惩罚的怪圈。而事后我们却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ld;久而不闻其香&rd;,&ld;久而不闻其臭&rd;,&ld;熟视无睹&rd;一类的生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ld;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rd;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他特别喜欢重复我们刚刚说过的话,如果你对他说:&ld;宝宝说,我要吃饭!&rd;他会跟着重复:&ld;吃饭!&rd;你再说:&ld;宝宝不吃饭!&rd;他通常也会重复:&ld;吃饭!&rd;最后这两个字往往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那个&ld;不&rd;字,他反而会比较淡漠,因为他关注的是&ld;吃饭&rd;这个行为本身。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听人谈论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
爸妈惩罚宝宝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是任何类型的惩罚方式都是针对行为而来,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为本身。所以,当我们一边惩罚宝宝,一边冲着宝宝吼叫&ld;不许打人!不许乱扔东西!再打人,再乱扔东西,我就……&rd;之类威胁的话的时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ld;打人&rd;、&ld;乱扔东西&rd;,除了&ld;打人&rd;和&ld;乱扔东西&rd;,他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于是,爸妈这种处方式会将宝宝关注的重心转移到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本身,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景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想不起别的解决方式,相反,因为惩罚带给他的深刻记忆却会更多地诱使他去&ld;打人&rd;和&ld;乱扔东西&rd;。这样一来,我们的惩罚自然就会背离初衷,进一步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会看到类似的情景:妈妈对宝宝说过多次不许碰电源插座,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样的企图的时候,立刻大喊:&ld;不许碰电源插座,危险!&rd;宝宝不仅不会停下来,反而会更为顽皮地走上前,将手伸向电源插座。于是,妈妈情急之下不得不&ld;啪&rd;地一声,给他来上一下。虽然被这样惩罚过多次,但是宝宝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因此递减,相反,他甚至会故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一边走向电源插座,一边对着妈妈坏笑,当妈妈冲他喊叫或者举起手假装要去打他的时候,他会停下来,过一会儿继续这种行为。
类似上例所描述的,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宝宝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成功地吸引爸妈尤其妈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爸妈的注意。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爸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爸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爸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