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缠着想买东西怎么办
在当代社会,生活富足了,出现了父母对孩子溺爱及孩子对父母要求的矛盾,父母会不论是什么要求都会尽量的满足,以体现对孩子的爱,可是小编认为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小编作出了以下分析:
心专家、亲子家庭教育专家于东辉指出,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挫折教育,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不等于父母对孩子合要求也不去及时满足。这里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就是以三岁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因对过度照顾孩子而导致溺爱的现象担心,英国一位知名的儿童学家温尼科特先生曾做过专业的研究,最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如果父母在孩子三岁之前,对于孩子的合要求不及时回应,孩子就容易对个世界产生负面与错误的看法。所以,这时要尽快去满足孩子的合要求,而不需要延迟满足。但如果孩子在三岁之后,父母仍然保持这种对孩子尽量满足的状态,等到孩子六岁之后,他会觉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得到得过分容易,而丧失了追求与努力的动力,最终呈现出溺爱的问题。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在孩子三岁之前,尽量满足孩子的合需要,三岁之后,可以适当做一些延迟满足的训练了。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分析心师高岚说,延迟满足的背后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想要通过它去培养孩子某种品质时,在这个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必须要保持一贯性。
&ld;所谓延迟满足,就是给孩子一些限制和挫折,但如果家长的规则总是在变,孩子会搞不清楚情况,家里的所有成员在对一些规定性的事情上要一致,不能奶奶说&ls;等五分钟再下楼&rs;,然后爸爸说&ls;洗完澡再下楼&rs;,爷爷和妈妈又是另外两种不同的要求,如果大人们经常这样变来变去,所有的延迟都是没有用的。&rd;高岚强调说,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后,限制&ld;规则&rd;被打破,孩子也容易产生混乱。比如孩子在家里,妈妈的通常做法是要求他吃完饭才可以玩玩具,可一旦换了不一样的环境,例如在外公家,当孩子突然来情绪哭闹不吃饭要去玩玩具时,妈妈准备按照在家里的限制&ld;发令&rd;,而旁边的外公马上递上了玩具,如此一来,常规的限制被打破,小孩易被周边情况搞混乱,所以,大人之间,也要做好沟通和统一。
于东辉提醒家长,延迟满足的训练不能过度,否则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延迟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说明孩子有足够的忍耐力,对自己的各种欲望,有适当的压抑与控制能力,能够性与合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压抑与控制能力过分的话,人也会变得过于性,缺乏激情。这对人生来说,并不是好事。所以,较佳的方法,是让孩子有适当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的尺度,要把握得较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