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人成千上万;你是否在寻找“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篇1】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篇2】
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其实是很苦恼的。因为各色人等都要来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营利,或借名以自炫,或遭拒而恼怒,或仰慕而纠缠,或谬托知己强作解人,或有意贬抑以显其能。总之,“有名”便多是非。
譬如鲁迅,因为名气太大,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一个鲁迅,这些不同的“鲁迅”,不但善善恶恶,判若云泥,有时还为了某种利益,被随心捏造。
鲁迅吸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到了中国烟草业的手里,就变成烟草“成就”了鲁迅。
在云南红塔集团的院子里,有一尊鲁迅雕像,手里夹着一支卷烟。塑像边的石座上刻道:“他的烟如同他的消瘦、坚毅的脸庞,如同他的文章与笔,这就是他与烟草的共生关系。”
这段话浓缩到地处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中,便成了“鲁迅战斗的日子——以烟相伴”。这说法好像要隐晦些,但意思并未改变,仍旧是说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就因为他吸烟。然而,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其实同烟无关。如果文章真要依赖烟草,中国就不会有屈原、司马迁,也不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不会有苏轼、辛弃疾,也不会有关汉卿、王实甫,因为直到明代中叶以后,烟草才在中国开始流行。相反,鲁迅一生为烟所苦,他的早逝,烟草之害是脱不了干系的。
一九二五年九月三十日,鲁迅在写给许钦文的信中说:“我其实无病。自这几天经医生检查了一天星斗,从血液以至小便等等,终于决定是喝酒太多,吸烟太多,睡觉太少之故。”这一年,鲁迅正值四十四岁的壮年,但已显现出明显的病征,经医生检查,原因即在吸烟、喝酒与睡眠不足。于是,“医生禁止吸烟、禁止喝酒。所以现已不喝酒而少吸烟,多睡觉,病也好起来了”。可见烟草不是成就了鲁迅,而是戕害了鲁迅。
很可惜,鲁迅未能戒烟。鲁迅终其一生未能摆脱烟草的纠缠,尽管他始终认同吸烟的危害,也始终有着强烈的戒烟愿望,但他终于未能戒烟。直到一九三四年,鲁迅在信中还这样宽慰母亲:“男胃痛现已医好,但还在服药,医生言因吸烟太多之故,现拟逐渐少至每日只吸十支,唯不知能否做得到耳。”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次年,他在给友人胡风的信中也无奈地说:“消化不良,人总在瘦下去,医生要我不看书,不写字,不吸烟——三不主义,如何办得到呢?”
一九三六年,鲁迅死于肺疾。当代二十三位医学专家对保存至今的.鲁迅X光胸片认真研读后的诊断是: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肺气肿,肺大泡;二肺上中部慢性肺结核病;右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这证明长期吸烟正是鲁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不同人,不同集团,为了各自目的,都在塑造符合他们利益的鲁迅以及他们正在加以利用的名人与伟人,造成一连串的误读——这大约也是后人对先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难以获得真实理解的原因之一。名人之累,累及后世。要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先要把附加于其上的各种集团的与个人的利益剥离才成。
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篇3】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但他从小就痴迷于数学,辍学在家一直坚持自学,千方百计搜寻数学方面的书刊研读。后来他在一所中学当事务员。
一次,他在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学艺》杂志,上面刊登了苏家驹教授的一篇论文。华罗庚发现者篇论文中有错误,就想写一篇纠正文章,但又考虑到苏家驹是大名鼎鼎的教授,自己不过是个无名小卒,会不会被人认为是班门弄斧呢?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请教王维克老师。王老师鼓励他说:“圣人也会有错误。你如果指出教授的错误,他非但不生气,还会很高兴的`。”于是,华罗庚就写了一篇论文,指出苏教授论文中的错误,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
这篇文章惊动了当时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当得知文章的作者既不是“海归”,又不是大学教授,而仅仅是一个中学事务员,熊庆来惊讶不已,于是立刻做出决定:请这个青年人到清华来!
正处在贫困中的华罗庚听到这一天大的喜讯激动万分,家人和乡亲们也为他感到高兴。从此,华罗庚如虎添翼,在数学的王国里尽展才华。
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篇4】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但他依旧珍惜自己的生命。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___;个一工程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篇5】
如果名师执教基础,新生的起点一定更高更稳。名师影响一生。
如果问:1946年,徐悲鸿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教几年级?你也许答不出。但要问:现在名校中的名师教几年级?你一定脱口而出——毕业班。且不说大学,就说一窝蜂扩招的名中学,师资匮乏,便让高二老师教高三,高一老师教高二,初三老师晋高一,依此拆低补高,最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初一。
但当年徐悲鸿反其道而行之。他亲授一年级课,教新生起稿、观察、修改、乃至铅笔、纸张、油彩等工具的'用法,还到学生宿舍指导写生。二年级由吴作人等名家任课。三年级,待学生好规矩养成,才交给青年老师带班。新师应该得到尊重,可教育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新生刚起步,如果名师执教基础,新生的起点一定更高更稳。名师影响一生。
悲鸿大师用心良苦,大师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学生,尽力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二是教学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这也许是那时既不扩招收费、也不以“升学率”为考评标准的缘故。由名师开启智慧,乃三生有幸。当代人唯有羡慕的份了。
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篇6】
不要以为四肢发达的人就一定头脑简单,李小龙迷都知道,李小龙是位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他特别喜欢和别人探讨哲学问题。他推崇尼采,经常把叔本华、萨特、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挂在嘴边,在拍片和练功之余,有时兴之所至,他会随手抓住一个演员或工作人员,开始大谈人生哲学和截拳道的哲学意义,也不管对方有没有兴趣。李小龙的研究权威约翰·里特写的《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就专门研究李小龙的人生哲学。
和截拳道以咏春拳为基础而融会各家相似,李小龙是从道家出发,兼容并包,构筑了自己的哲学世界。具体来讲,牵涉阴阳、禅宗、晋代女诗人子夜的诗歌、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甚至量子力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铃木大拙、艾伦·沃茨、克里希那穆提等人的著作,思考世界之道、功夫和人生的意义,以及灵魂的终极本质,因此约翰·里特得出结论:“哲学才是李小龙的真正激情所在,武术只不过是他阐释哲学的工具而已。”
这看上去有点复杂,李小龙要是活着,跟你狂侃半天哲学,你八成会晕菜。不过稍微梳理一下,你就知道,李小龙的思想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他所追求的:超脱的艺术。
李小龙一开始向叶问学咏春的时候并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叶问告诉他:“忘记自己,随对手的动作而动。让你的头脑不假思索地去做动作,学会超脱的艺术。放松就好。”
可是李小龙发现,他越是要求自己放松下来,越是没办法放松,因为意识到自己要放松,就证明自己其实并没有放松。他花了好多时间冥想也无济于事,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有一天,他出海散心,心中抑郁,用手击打海水,就是那一刹那,给李小龙带来了老子般的顿悟。他说:“这海上最寻常不过的海水,不就是功夫的本质吗?我用拳头击打它,它却没有遭受痛苦。我用尽全力,它却毫发不伤。虽然它看上去软弱,却可以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就是这样!我想要做一个像水一样的人。”
老子说“上善若水”,看来,李小龙也看到了水的至柔无形以及流水不腐、水滴石穿的能量。我相信,他的内心居住着一位领悟了宇宙之道的武士,这样的他,不仅可以在拳脚上击败对手,在灵魂上更占据了哲学的高度,这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打遍天下无敌手!
不过,我一直也没想明白,一心要成为水的李小龙,最后怎么反而练成一套刚猛凌厉的腿法和双节棍?你看他眼神中的杀气,舞动双节棍时的虎虎生风,那一句李小龙标志性的“啊打”,哪一点像是在学水的以柔克刚?哪一点像是领悟了超脱的艺术?
问题出在哪呢?是不是可以说,李小龙是分裂的?他内心对平静的水的状态的渴望,和外在身体对快速力量快感的追求,是不是形成了一种最终撕裂他生命的力量?所以,存在着两个李小龙:武术家李小龙和哲学家李小龙,而真正在与他搏斗的,不是他人,是他自己。
有含义的名人故事合集【篇7】
爱迪生
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