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好词好句 >

季羡林散文集好句

时间: 小龙 好词好句

季羡林语言大师,“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季羡林散文的好词以及好句,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好词:

虎口拔牙 化险为夷 浑身是胆 火海敢闯 机智勇敢 激流勇进 急流勇进 坚定不移 坚定信念

坚强不屈 坚强果断 坚韧不拔 坚如磐石 坚守阵地 坚贞不屈 艰苦奋斗 见危授命 剑胆琴心

决一死战 开两大方 刻苦自厉 夸父追日 岿然不动 力挽狂澜 励精图治 了无惧色 烈火金刚

烈性汉子 临危不俱 临危不惧 临危授命 埋头苦干 满腔热情 绵里藏针 宁死不屈 披荆斩棘

劈波斩浪 匹夫之勇 拼死抗争 泼天大胆 破除迷信 破釜沉舟 气贯长虹 气吞山河 气壮山河

季羡林散文好句:

1) 然而,正如中国俗话所说的那样:真金不怕火炼。中国文化是真金,不但不怕火炼,而且是越炼越精,越光辉闪耀。

2) 在中国,改革开改以后,有头脑的(我说的是:有头脑的!)人们认真进行了和番反思,承认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而且决心发扬光大之,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了世界人民的利益。

3) 在外国,那里的有头脑的人士根本用不着反思。他们对中国特有的所谓““””,早就惊愕不已,嗤之以鼻,深恶而痛绝之,不用反思什么。总之,在国内外,中国文化的价值又重新得到确认。前几年发生的著名的“海湾战役”,中国的孙子兵法曾大显神通,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4)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文化也不会都是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但是对中国文化来说,糟粕毕竟是次要的。在这里我们应该“立”字当头,而不应该“破”字当头。一字之差,天地悬殊,明眼人自会体会其中微妙而又巨大的差别。

6) 我看,这一个“破字当头”,实质上就是“十年浩劫”的指导思想。

7) 中国文化的遭遇是这个样子。中国文化书院的遭遇也几乎完全一样。在人世间,任何个人,任何事业,在任何地区,在任何时代,总都不会一帆风顺的。

8) 前进的路上,决不会时时处处都铺满了芬芳扑鼻的玫瑰花。总是既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既有朗日当空,也有阳霾蔽天。

9) 这是正常的现象,“无复独多虑”。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团体,一定会承认这个人世间普遍的现象的。

10) 在承认的基础上,处变不惊,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古代印度哲人一句名言:“真理毕竟胜利(Aatyam eva jayate)。这真是至理名言,征之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总逃不出这一句话的。

11) 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我们不敢后人。我们院内的老、中、青三代同仁们,是非常团结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12) 我们都认识到自己事业的正义性,我们的认识又是一致的。在内部团结的基础上,我们广交天下仁人志士和所有的志同道合者,同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13) 我们面前的困难还不少,我们从来也没有妄想只有阳关大道。但是,起码我个人总有一个感觉,借用宋人的诗句就是:“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芦”。再借用放翁的一句诗:柳暗花明又一村。

14) 我们知道,虽然说不定也有点变化,仍要看到同样的那一套。真地,我们也只有看到同样的那一套。微微有点不同的,就是次序倒了过来。

15) ──我们将先看到到处闪动着的花的红影;以后,再看到苍郁欲滴的浓碧;以后,又看到萧瑟冷寂的黄雾;以后,再看到白皑皑的雪凝在杈桠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树枝上。中间点缀着的仍然是亮的白天,暗的黑夜。

16) 在白天里,我们填满了肚皮。在夜里,我们裂开大嘴打呼。照样地,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于是到了一个界石,我们眼前仍然只有那短短的时间的一点亮。

17) 脚踏上这个界石的时候,说不定还要回过头来看到现在。现在早笼在灰雾里,埋在记忆里了。我们的心情大概不会同踏在现在的这块界石上回望以前有什么差别吧。

18) 看了微白的足迹从现在的脚下通到那时的脚下,浮笑浮上心头呢?浮上嘴角呢?惘然呢?漠然呢?看了眼前的幕一点一点地撤去,惊呢?惧呢?喜呢?那就都不得而知了。

19) 于是,通过了一块界石,又看上去,仍然是红影,浓碧,黄雾,白雪。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一个推着一个,滚成一团,滚上去,像玉盘上的珍珠。

20) 回忆有的甜蜜,有的痛苦;有的兴奋,有的消沉;有的令人欢欣鼓舞,有的令人垂头丧气;有的令人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有的令人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21) 对中国文化书院的回忆,我却只有甜蜜,只有兴奋,只令人欢欣鼓舞,只令人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22) 回想整整十年以前,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几年年轻教员,在系内外、校内外的几个老教授的支持下,赤手空拳,毅然创建了中国文化书院。

18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