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观后感 >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绿皮书》在国内抢鲜上映,纵观奥斯卡近十年来的最佳影片,《绿皮书》都称得上是最接地气的一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精选篇1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精选篇2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精选篇3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精选篇4

《绿皮书》确实是部很不错的治愈系电影,去的时候几乎包场,今天正好刚上映,我正好有时间。

虽然三座奥斯卡奖项里有一个最佳男配,但在我心中托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一个白人,世俗粗鲁朋友多;一个黑人,优雅理性却孤独。最终两个人的转变也是如此相似,托尼,一个大忽悠托尼,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最终消除了偏见。唐,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一开始高高在上,

后来手抓鸡排,敞开心扉,直到剧末拿酒去托尼家庆祝,这一切都是如此鲜明的对比,也不禁让我想到那部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说到有色人种,确实是种族大问题,黑人求生指南绿皮书的元素贯穿始终,托尼和唐的对比,唐和底层黑人的对比,有色人种在白人世界里竟是如此低下,高贵的唐也只是在台上被人尊重而已。我也表表圣母心,愿世界和平!!!拜托全球同胞!!!不过最后一场演奏放鸽子确实解气。

托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鲜明的对比,一个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个看重尊严,不惜舍弃荣华,为消除国家种族歧视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唐就像托尼说的高高在上,但又无比孤独,拥有着一切又如同一无所有一般。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话:人生是分层次的,层次越高的人越孤独。

曲不终人散,天不遂人愿,圣诞节却下起大雪,还好结局团聚圆满。受到启发的点太多,不一一说了,脑壳疼,可以去看看,绝对不会失望,五星强推。认认真真欣赏了一部电影,很满足,小小拙见。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精选篇5

可以给《绿皮书》贴上很多的标签,包括:种族歧视、意大利裔美国人、同性恋、阶层、双雄、公路等等。但《绿皮书》的好处就在于对于这么多的矛盾冲突,影片始终以一种淡淡的、温和的态度来描述一切,既没有无视,也没有将各种矛盾激化。

一黑一白两个人在美国南方的八星期旅行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六十年代白人至上阶段美国的各种社会现象,或者说美国白人心理深处的固执概念:对黑人客气,并不代表尊重他们。

影片循序渐进地将情节慢慢推进。从钢琴师和司机刚上路时的交锋,到酒吧里的冲突,到幸运石、炸鸡和写信的桥段,以及钢琴师对黑帮招人的担心,直到回纽约时司机在后座上的睡眼朦睲等等。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从冷冰冰的雇主关系,逐渐发展为相互帮忙、进一步相互照顾、再进一步相互引导。这一条“情感”基线没有大起大落,却逐渐平滑。两个人心灵渐近,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

影片的另一条“成就”基线是下中社会阶层的意大利裔司机和上下社会阶层的黑人钢琴师地位之间的逐渐变化。钢琴师在影片开始时是处于高高在上地位的。居高临下的宝座、命令的语气和司机无可奈何地遵从无不显示了这一点。

但在两个人的交流中这种情况逐渐起了变化。教吃鸡、教写信,用意大利家庭喧喧闹闹的温情表现引出司机对钢琴师孤独生活方式的评议。从司机逐渐学会罗曼蒂克的写信方式,不再需要钢琴师的指教可以看到双方地位的逐渐接近。钢琴师离开宝座,离开空空荡荡的房间,来到司机家过圣诞,司机以主人的身份接纳钢琴师,也是双方成就的象征。两个人相拥一抱,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

种族歧视和同性恋歧视是《绿皮书》很重要的一条“矛盾”基线。从北方到南方,逐渐清晰的歧视环境和歧视态度在圣诞夜最后的一场演出之前到达了高潮,也一直被观众所期待着。但这个高潮其实并不高,冲突发生地并不大。最后出手为钢琴师解决问题的人是意大利裔司机,这一切与美国白人无关。比较明显的暗示在于两名白人乐手明白一切却从不作为,这是一种政治正确之外的另一种政治正确。

很多人不喜欢《绿皮书》,可能因为影片对黑人种族歧视的问题只描述没控诉。但《绿皮车》至少比20年之前的《为黛西小姐开车》更进了一步,于脉脉温情之外显示了来自两边的严峻。

恭喜钢琴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但我更喜欢阿拉贡国王维果?莫特森的表演,没获奖有点遗憾。最能体现他演技的包括腆着肚子回家睡觉的片段、坚持自己名字的片段、楼梯上解释不参加黑帮招人的片段和被叫醒从车后座上爬起来的片段,非常随意自然,不做作不加戏,对影片保持温和的整体基调非常有帮助。

130分钟的《绿皮书》容纳了很多的情节,除去开篇和结尾,在旅途中发生的片段至少有十四个。这也造成了所有的情节和冲突都是浅尝辄止,钢琴师或者司机刚刚对眼前的经历刚刚发表了几句有点深意的言论,立刻就被切换转场,这维持了观影的兴趣和新鲜体验,但让人来不及深想。如果这是有目的性的刻意为之,那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影片中也能看出很多经典影片的痕迹,包括《为黛西小姐开车》、《雨人》、《午夜狂奔》、《午夜牛郎》、《忠奸人》、《国王的演讲》等等。

《绿皮书》很优秀,个人认为还到不了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无可争议的程度。但不管怎么样,好莱坞对现实主义影片保持着一种不离不弃的执念。

234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