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观后感 >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感悟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钢琴师》是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感悟(精选篇1)

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战争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为了生活我们渴望和平。”回忆影片我们甚至不愿再次去看那过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往事。()设想: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突然一枚重型炸弹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学、你昔日的恋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们该怎样办,你也没有潜力去拯救,更惨地是你被敌人判成劣等人,当你走在街道上别人用另样的眼光看着你因为你是劣等人,同时一批敌军士兵时时不不时拿你戏耍一下,不高兴就给你一枪。这又算什么,当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敌人带走将被杀掉而自己……那是多么揪心的痛,为了生存只能饱受屈辱,为了生存只能躲避现实,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爱的事默默放在心中;当多次碰到钢琴时,平时那喜爱的事只能在心中奏响。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

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严格说来,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杯具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持续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对于作者波兰斯基平生最为人诟病之处,首先在于他的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放荡不羁的个人生活。和已渗透于波兰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波兰斯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均抱持着一种危险和不安全的看法,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不仅仅自己尽情享受着性爱的滋润,他也试图提醒他人应当以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对待性爱。他的作品风格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向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作品中波兰斯基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回味历史我们更加珍爱我们的生活,更加珍爱和平,为人性的完善,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远离战争。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感悟(精选篇2)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齐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动的信号,他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关于茶的诗句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感悟(精选篇3)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远处有行人走过。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仓惶的男人经历了什么。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

靠在墙上的时候,惊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已经被太多文字所赞美。那种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整个时期的状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时,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明白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没有人情的犹太警察,只因为问了一句话而被枪杀的妇女...这些都被审视的镜头表露出来,令人情绪沉重。

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残酷悲歌。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瓦列在极端困顿状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这些都是细节,而正是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则是它独特的视角。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个钢琴家,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他逃脱死亡的同时也在雕刻着死亡,带给我们一种生的期望,给我们勇气应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记得上课时,老师向我们分析这首肖邦第一叙事曲。说它是肖邦为了祖国和战争而写下的曲子。那时并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匆匆记下了曲式分析要点,还有那些美丽的和声。好吧,该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该柔情的地方,就柔情。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然后到了上课时,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们,你们的演奏没有灵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那个德国的军官,居然让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许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唾弃,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不分国界的。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感悟(精选篇4)

从前我一直没有遇到过某一种可以震撼灵魂的乐章,我只是在琳琅满目的音像店里寻找着符合自己心情的优美旋律或流行歌曲。但真正值得我忆起的却没有几个,它们往往会在另一股新浪潮中隐退,成为人们不屑提及的过去。

我不懂钢琴的奥秘,也从未关注过。只觉得那是一个所谓古典幽雅的幌子,让人们追逐着那种文化,以便获得蓝眼睛们赞赏的目光。可我一直都错了,莫扎特、贝多芬时至今日已就能称为“大师”,因为在纸醉金迷的年代,都是他们的音乐传递着一股纯粹而热烈的情感,洗濯着人们肮脏变质的灵魂。我的这一醒悟来自于《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

其中讲述的是一个被遗弃在客船上的孩子1900,一直在一位长者善意的谎言中成长着。在一次客船的舞会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钢琴。那首舞会上曲子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于是,那个深夜,他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神奇地弹出了那首曲子。此起彼伏的琴声引来船上的人们驻足倾听,他们中有厨师、富婆、佣人……

都沉浸在音乐中,忘记了一切,只尽情享受那缓缓流动的音乐。人们惊叹于1900的天赋,他用小小的指尖弹出了一首成熟的曲子,让大人民惊奇不已。

于是,1900开始用音乐表达他对生活的种种感触,弹奏出一段段或忧伤或欢快的曲子,而他取之不竭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有一幕当中,一位富人看到1900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依旧能弹出十分动听的曲子,不禁好奇地问他:“你的灵感来自哪里?”1900示意他看向舞池边的人群,其中有一位穿着华丽的老妇人。1900说:“你瞧她,曾谋杀自己的丈夫,旁边那位男子就是她的情人。”富人按他的描述看到那个长相凶恶的中年妇女身旁坐着一位美男子。于是,1900指下的钢琴流淌出的`音乐低沉而又缓慢,似在剖开一个华丽的外表掘出阴暗可耻的内心。随后,1900又让富人看向另一边那个望着舞池中的人们发呆的年轻男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伤,深邃的眸子闪烁着大海一样广阔的柔情与寂静的孤独。1900随即说道:“他正沉浸在以往的回忆中无法自拔……”琴声从刚才的阴郁变得轻柔、舒缓,似向人们诉说一个浪漫而悲伤的故事,与那个男子脸上的表情相得益彰。1900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舞会上的每一个人,用琴声讲述他们的故事,甚至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被浓缩在他的音乐里,而这缩影却有完整的展现着人们从生到死、起起落落的全过程。

听了1900的曲子,我认识到好的音乐是有生命的,它可以和人的灵魂对话。当1900的指尖亲吻着键盘,你可以看到一切都是鲜活的。那种吻,时而如暗恋中的人轻柔而怯懦,时而像热恋中的人富有激情,时而又如失恋的人们离别时一样苦涩。他每一个指尖都拥有不同的情感,在琴声中找到了归属和宣泄,一同诠释了完美的含义。

无需语言和肢体上的表示,音乐传达着人类所有的爱恨情愁。我惊叹1900的才华,更折服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

《海上钢琴师》给了我很多启迪,而最重要的是教会我用所有的热情关注我的生活,并且去享受自己热衷的事物所带来的乐趣。真切地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对一切报以微笑。这一点足够我受用一生。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感悟(精选篇5)

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他的一生,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一种淡淡的哀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我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变态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我对音乐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音乐,让音乐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对音乐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音乐,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音乐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我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从情感的表现还是从音乐的使用来看,《钢琴师》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能获得奥斯卡奖项也是必然。

23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