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文集观后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妈妈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阿!乡愁是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余光中精品文集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余光中文集观后感精选篇1
直到我读了《余光中经典作品》我才真正的了解一个鲜活的他。捧起书来,第一篇便是极其潇洒的《逍遥游》。“当我狂吟,黑暗应匍匐静听,黑暗应见我须发奋张,为了痛苦欢欣地热烈而又冷寂地迎接且抗拒时间的巨火,火焰向上,换我的长发挟我如翼的长发而飞腾。”他针对当时的台湾文坛出现的弊端提出了批评,文笔十分豪爽。他评说文章是幽默感十足,挖苦高深食洋不化的写法。我从文中读出一个豪放而又睿智的他。
他不仅豪放,还有着“木棉花暖鹧鸪飞”的情怀。“这爱情树不但虏人的眼睛,还要诱人的鼻孔。只要走入了他的势力范围,就有一股飘忽不定而又馥郁迷人的暗香,有意无意的不断袭来。你的抵抗力很快就解除了,你若有所失地仰起脸来,向这一片异香行深呼吸,而春深似海,无论你的隔膜如何鼓动,双肺的小风箱能吐纳多少芗泽?”这篇散文的语言清雅,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给身心带来极大享受。而将双肺比作小风箱更是十分新奇,让人眼前豁然一亮。
除了构思新奇之外,余光中的散文中还夹杂对人性的讽刺和思考,比如≤焚鹤人≥中他举起鹤尸,缓缓走进后园。他将鹤尸悬在一株月桂树上。他点起火柴。鹤身轰地一响烧了起来。然后是左翼,然后是熊熊的右翼,然后是仰睨九天的鹤首。女孩子们的眼睛反映着火光。飞扬的黑灰白烟中,他闭起了眼睛。≤焚鹤人≥通过描写对他已故亲人舅舅的怀念,也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可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大家的嗤笑与内心的不满,他暴戾脾气发在女孩们身上,而代表着高洁的鹤最终也随风而逝。
余光中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酸甜苦辣的生活,这在他的文章《书斋-书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奈何那些书大半不在腹中,而在架上,架下,墙隅,甚至书桌脚下。我的书斋经常在闹书灾。下女每逢擦地板,总把架后或床底的书一股脑儿堆在我床上。我的岳母甚至几度提议,用秦始皇的方式来解决.”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对书的无奈,文字极其幽默风趣,读了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那句“用秦始皇的方式来解决”更是让人捧腹大笑,它向我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通而又风趣的一个人。当然提起余光中,不少人还是会把他和乡愁联系在一起。听听那冷雨可谓是乡愁中的经典作品。在古老的大陆上,千户万户更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瓦房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更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在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文章虽然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绝不惜那朦胧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以描写着雨中的家的心情终,在文章中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写法,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让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
读完余光中的作品,我总是十分惊讶,一个人竟能如此巧妙的完成风格的转变,从温柔婉转的浪漫,到肝肠寸断的乡愁,读来都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收获。细细品读,发现那不是风格突变,而是浪子回头。合上书,那份触动依然荡漾在我的心灵。
余光中文集观后感精选篇2
第一次读《余光中经典作品》这本书,是被封页上的一首小诗所吸引。一曲《乡愁四韵》在短短的篇幅里表达出了强烈而又深厚的乡土情结,仿佛诉尽了人世间所有的离愁。诗中的一些字画龙点睛,运用的恰到好处。我怀着对作者高超炼字技术的敬佩之情,翻开了这本似乎离我们年代久远,但又流行永恒的书。
本书的第一篇是散文《逍遥游》,庄子著有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初读以为本篇是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细读完才发现主旨竟是与中国的历史相关。历史悠久的中国啊,似一条巨龙纵行万里山河间,逍遥于天际之间,但近代的中国却充满了屈辱,充满了战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作者被迫来到了台湾,与祖国隔海相望。从此,东海的水日日夜夜拍打着两岸亲人的心,也许冲平了岸边嶙峋的岩石,却冲不淡作者的乡愁。作者写到“可想到,最高的一层,也眺不到长安?当我怀乡,我怀的是大陆母体,啊!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的身上,当我死时。”这种无奈的呼唤,悲伤的情怀,好像一捆无形的绳索,紧紧束缚住了人们的心灵,正如舀不完的长江水,伴着岁月的风尘,一直在慢慢诉说着愁绪。
作者的乡愁,不仅仅是思念祖国,为两岸不能统一而哀愁,还有很多是故乡里的人或事,或是儿时的回忆。书中有一首直抒胸意的诗《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连结了母亲、新娘、大陆,有形的事物串起了无形的思念,这些质朴的乡土情结,应是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无法忘却的,我想这也许就是余光中先生的作品经典铸就永恒的原因吧。书中无论是散文、杂文还是诗歌,主体都是诉说乡愁,但每篇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各自都有独特的另一番韵味,这也就是乡土情结的魅力所在。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乡愁始终是时间淘洗过后沉淀的永恒。作者只能将这道不尽的思念一遍遍付诸于笔端,让我们来感受他内心深处的煎熬与渴望。
古往今来,乡愁是永不褪色的画卷,永不被遗忘的话题。乡愁是汉宫秋月,王昭君远嫁匈奴,她深深思念中原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乡愁是东汉末年,才女蔡炎望着塞北的天空发出的“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的感叹。几曲离愁,隔了多少个秋,在生活的柔波里,被揉搓的愈发清晰。不禁想起假期里在杭州宋城观看的《宋城千古情》的实景演出,演员们的精彩的表演把我们带回了远古时代,金戈铁马、峰火狼烟,见证着人民背井离乡的辛酸与悲凉,那种离愁在我们的心中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本书的封面也很有意境,虽然只是简单的一篷芦苇,但却写意出了家乡的味道。仿佛依稀可见宽阔的江面上,在茂密的芦苇丛的掩映下,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艘船正在远远的驶来,静谥宁静的气氛下,希望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离开家乡去打拼去漂泊,等到那时,身临其境,可能会更深的感受到那种刻骨的思念--离乡愈远,思念愈长,离乡愈久,思念愈满。正如古人云: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格渊。当我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时,才会发觉月是故乡明,那时的我们,是在望月独叹还是在举杯消愁呢?
读了《余光中经典作品》使我懂得了乡愁,感受了乡愁,淡淡的乡愁萦绕不绝,犹如舀不完的长江水,我只想珍惜当下,莫问前程。
余光中文集观后感精选篇3
虎有威猛之气。当余光中驾着他的小道奇疾驰在辽阔的美国西部的时候,当他饮过嘉士伯啤酒开始浮想联翩的时候,当他陶醉于山、海、塔、高速公路等雄性意象的时候,余光中就是一头威猛的老虎。在《高速的联想》一文中,他说他崇拜速度,并引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话:“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诗人的余光中或许永远不会说出“我倒觉得你(指夫人)煨得更腴了,雄得一塌糊涂!”或者“剩下他,血液闲着,精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等痛快淋漓的话,但在散文家的余光中说来却显得本真、有人情味。文人不是阉人,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应该是最健全,最富生气的人,是猛虎。
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意义上的猛虎气。余光中的散文是以想象富赡、节奏紧张、内蕴深厚、造语奇特见长的。他的散文内容不外游记、咏物、品藻人物、家居感受、文艺随笔等几类,但他是带着他全面、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凝重的历史感进入他的意象世界的,所以他可以面对星空作逍遥游,面对莲花而意兴遄飞,从李白、杜甫到米芾、苏轼,从可口可乐到黄河饮过的血扬子江饮过的泪,从盖提斯堡的古战场到周幽王的烽火、卢沟桥的烽火,纵横开合,火花迭现。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这种语言的密度是才气,是历史的厚重感,是猛虎气。
“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余光中散文有其阳刚一面,也自然有其阴柔一面。以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为例,语言之迭宕、意象之开合,无不透露出他的猛虎气,但就“冷雨”这个整体意象来说,它毕竟是阴柔的、古典的。
与余光中的诗相比,他的散文的涵盖量更为广阔。有传统的乡愁,也有对沉重历史的回忆,有对自然山水的礼赞,也有对现代文明(如噪音、空气污染)的哀叹。在他的《不朽,是一堆顽石》、《伐桂的前夕》等名篇中四处浸润了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等终极性命题,体现出一位散文大家的本色,确如一只警醒的猛虎;其散文中俯拾即是的诗意语言,诸如“如果你此刻拧我的睫毛,一定会拧落几滴蓝色”、“那夜的月色特别清亮,好像一抖大衣,便能抖落一地的水银”、“有时索性走在轨道上,把枕木踩成一把平放的长梯”等,不正如路边蓬勃着的芳香无比的蔷薇么?
余光中在自序中评价这个选本,“于我的散文艺术,有相当的代表性”,看来他是满意的。这一点,让我想起内地出的多种多样的港台文学选本,似乎这类反映全貌、遴选精当的集子太少了些吧。
余光中文集观后感精选篇4
“一本书只能是一个人的生命。”真是一点也不错。初读余文,仅为诡谲的辞藻与特殊的句式所惊艳,但一点点再读下去,油墨味里就漫出了浓到化不开的乡愁与为文人的酸甜苦辣、喜乐忧悲。如果再向深处挖掘,这两方面就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挂上了钩,一个个一行行铅字排出了作者自己的生命。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而后十年颠沛流离的时光里,他随母辗转,日子虽苦,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途中所见很可能成为了他“乡愁”的第一块奠基石。曾看过他一篇童年自述,知道他中学时长于巴蜀,虽生活闭塞,却在浓厚的传统氛围中长大。他对古典诗歌的体悟与运用正来源于幼时的积累,其后余光中到南方求学,迁居香港台湾,再赴美进修,留美经历又为他的文字注入了新的内涵。作者的文化人格就在这样的日子里逐渐健全,形成了自身独特成熟的语言风格,历经岁月的打磨,终成一代大家。
依我愚见,余光中作品的两大主题正是开头所说的“乡愁”与“为文人”。无论作品的内容是什么,都可归结为这两大主题的延伸和外化。
所谓乡愁,在这里并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对故乡的眷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作者在《敲打乐》中看似抱怨甚至讽刺的文字正是他对祖国深切依恋与期盼的体现。而作者所回忆所眷恋的也不仅仅是土地,“他的中国不是地理的,是历史的。”由于战乱与时局,余光中这一代人往往对祖国有着极其特殊的情感。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凭栏望故国的忧思便化作一腔热血流于笔端:“何日重圆,八万万人共婵娟?”“中国中国你是条辫子,商标一样吊在我背后。”“而伍子胥的箫呢?申包胥的泪呢?”“早安,忧郁。早安,寂寞。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心酸甚至悲苦里满含着深沉的期盼与深沉的爱,在这方面,散文较诗表现的更为直白《四月,在古战场》《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里的描绘即为此类。
然而他最著名的两首乡愁诗《乡愁》《乡愁四韵》,却没有使用他在散文与散文诗中中经常使用的类似意识流的手法,而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民谣形式。在意象的选取上既具有古典风味又能引起现代游子的共鸣,细细读来字字泣血,这一份乡愁重逾千斤,谁读到能不动容呢?
“乡愁是一种弥漫性的情绪,它可以无处不在,《乡愁四韵》的感人力量正在于把乡愁投射在具体的意象上,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味觉(酒一样的长江水)视觉(海棠红、雪花白)和嗅觉(腊梅香)让读者感到触物伤情的乡愁占据了世人的全身心,是最痛切的感受,从而唤起了人们更普遍的共鸣。”
余光中文集观后感精选篇5
读书,笔墨,行旅,都是文人所逃不掉,避不开的,而这两位也颇为豁达,大大方方地调侃自己,调侃他人。然而,爽朗下却隐藏着作者对一个成熟文人文化人格的养成和健全深刻的思考:读书,借书,提笔,落笔。一杆笔里流淌的,肯定不仅仅有油墨;一本书里封存的,也肯定不仅仅是纸张。所谓文人的喜乐忧悲被两位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娓娓道来,看似轻松调皮,引人发笑,但若读者同为文人,(或余光中自嘲之“书呆子”)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免有着沉思与只属自己的独特体悟,这又与每个人的性格生活有关,这其中的微妙,非后生小子三言两语写得出,道得明的。若单论一方面,笔力不济,非但没有名家引人深思之能,反有以偏概全之弊。若细细道来,又未免繁杂冗长,不伦不类,而真正要表现的反隐于笔墨之外“云深不知处”索性再借用余秋雨一句话作结罢:
“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啊,你们的光荣和悲哀,该怎样裁割呢?”
余光中文集里的游记与杂文亦不容忽视,既有风土人情,又有历史人文,既有处世智慧,又有生活哲理。随作者奔驰在美利坚的西部,车轮碾起红色的沙尘;在圣的雅各的雨夜撑一把黑伞,仰视殉难的基督;在英吉利唱诗班的圣乐里,对着“诗人之隅”沉思;在阿尔卑斯的银辉上,俯瞰北欧的红屋顶。在西班牙语和英语里调侃挑刺,在四等朋友里出入来去,在娓娓喋喋里耸肩感叹,在西哲与东儒里徐徐前行。丰知识,长见闻,实为杂文之精品。
合上了书,但作者的灵魂没有因此合上,苦涩的乡愁,百味的人生,忧乐的文人,风情的异国,都还在脑海里盘旋飘荡,挥之不散。读过了一本好书,我仍是我,但也许也不再是我,无论如何,如果在将来的某个日子里,在提笔或回忆时,这本书能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发着光,用诗句将我的心灵照亮,这本书就没有算白读,这段光阴也算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