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
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的确记实, 不虚假,不掩饰,将福耀在中美文化剧烈碰撞下趔趄前行的经历表现的淋漓尽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篇1
这是一个看完让人倍感悲伤的纪录片,我们感伤的不再是一厂一地的兴衰,而是人类的命运走向。这应该是最后一场血汗工厂和快乐(福利)工厂的竞争了,因为掘墓“人”已经诞生,那就是机器人及AI。
改开以前,我们在吃大锅饭,典型工作场景是:一人拧螺丝,一人递扳手,一人端茶杯,其它人围着看,那时的美国工人在我们眼中那可是高技能、高效率、高敬业的象征,有那么几个美国工人来安装调试设备都能引起大家的惊叹。没想到40年过去了,我们成了基建狂魔、制造业狂魔,美国工人却发了富,成了低效、低敬业度的典型,我们成功地扳回一城。而且片尾字幕显示建立的福耀美国代顿工厂在3年后的盈利了,我们成功地输出了技术、理念和效率,改造了一部分美国工人老爷,这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片尾的一幕中,一个美国福耀中方高管在陪同曹总参观时,不能地指点工厂,说这里可以减两人,那里可以减两人,在机械手的威逼下,资方谈到减两个人的口气就像是在扔两个麻袋的垃圾,真让人好生悲凉。
片子总体来说还算公允,既能正视美国制造业的老迈和落后,也能揭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美国工人高头大马,腰粗脖子粗手指也粗,动作缓慢,生产效率远低于福耀福清本部的中方员工,可他们住着带可以养马,可以手枪试射的大庭院的宅子,骑着哈雷摩托,而福清的中国工人住着宿舍,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美国工人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国工人也不是天生劳碌命,他们不是工作狂魔,虽然在喊口号,在鼓掌打气,给人激情四射的感觉,可她们还是在镜头前也承认了上班很辛苦,长时间没法和家人团聚的思念!
美国工人也是可以很强大的,二战时的他们,包括很多家庭妇女临时上阵的女工,在下饺子般生产航母和战斗机时爆发出的惊人效率,直接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他们开始快乐工作了,边聊天边干活,药药切克闹,可惜烟花易冷好景不长,更有忍耐力的中日韩工人崛起了,美国工人要么跟上,要么出局,这就是他们主张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后果。
血汗工厂是要不得的,福利工厂是活不成的。问题就出在贪:工人贪就大搞工会,要待遇,要尊严,要快乐,可就是工作效率上不去,最后活活把工厂搞垮了,片中美国工人喊口号曰美国汽车工会UAW使他们强大,这是表象,垮台是迟早的;资本家贪就不断地压榨工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不停地扩大生产规模,四处建厂,追求垄断。可惜,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条道也走不通了。
现在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凡是可以标准化的,可以编程的作业都可以由机器人从事,再勤劳拼命的人类也不是机器人的对手,血汗工厂和福利工厂这对冤家终于可以携手消失了,崛起的将会是智能工厂,机器人干活,机器人维修,机器人设计制造机器人。那时的普通劳力将毫无价值,根本不会有人来剥削了。这是一条多么黯淡的人类前景。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很难想象脱离了广大弱势人群的,成天和机器人打交道的高级人类会产生真正有温度的幸福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篇2
纪录片就从美国通用工厂的倒闭开始,黑人牧师在关厂那一天带领大家祈祷,人们脸上满是绝望的表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工作和失去按揭贷款的房屋、汽车。福耀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希望,但是影片也从这里开始产生冲突的前奏。一些工人认为福耀工厂的薪资待遇大大低于以前的美国通用工厂,并且对工作效率要求太高,让他们感觉到侵害了自己的正常权益。这里的矛盾之处在于,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成反比的。中国工人可以忍受加班和高强度的劳动,但是美国工人不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年纪普遍偏大且种族多元;另一方面美国崇尚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要将工人权益放在优先位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片子无意中揭示出中国凭借优质的劳动力和超额的工作时间实现了赶超。可是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呢?福耀美国工厂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交界处,如何妥善处理,考验着管理层的能力。对此,福耀的解决方式是提高员工时薪,分两次提升到每小时16美元。与此同时,解雇那些工作效率太过低下的员工,同时加快招募年轻员工。
福耀的第二个考验是工会问题。不同于中国的工会,美国的工会是有相当强大的力量的。依据美国法律,一旦在工厂中成立工会,管理层就无法直接与员工沟通,而必须通过工会来沟通各类事宜。这对于福耀美国工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曹德旺先生在影片中直接说道,如果成立工会,他就撤资不做了。通过有目标地解雇亲工会分子,培训普通员工,告诉他们成立工会的利弊,福耀在最后的员工全员投票中,成功否决了工会的成立。在我看来,这里讽刺的意义在于,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走出来的企业,在老牌资本主义美国居然要和工会斗智斗勇,相当黑色幽默。然而,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福耀必须要对自己的股东负责。一旦成立了工会,福耀美国工厂的盈利就将遥遥无期。经过查阅资料发现,福耀美国工厂已经在实现盈利。
企业只有盈利才能活下去,员工才能持续不断地拿到工资。但是另一方面,过度压榨工人的企业也不会走得很长远,这里面的平衡之处需要仔细拿捏。纪录片里一个让我感到尴尬的场景是,福耀美国的工人来到福耀总部考察的时候,发现在一处碎玻璃堆放场干活的工人没有佩戴护目镜和防割手套,直接用手分类处理碎玻璃,令美国人觉得疯狂和不可思议。或许,中美之间都要彼此仔细地审视对方,互相校正,才能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篇3
《美国工厂》以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该片于2月10日,获得第92界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今天二刷了《美国工厂》,或许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纪录片,你还二刷?对,第一次看完后心里有些痒痒的,有一些萌芽一样的感触,所以,特意在周末,再看了一次,这一次后,心里的感触就是这三个词:机会,碰撞,趋势。
机会
机会,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程,任何年代都有令人振奋的机会,或者称之为时机更加准确。就以影片中的代顿市为例,它地处美国北部,濒临五大湖区域,因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在19世纪后半页和20世纪初,发展了大量的工业,冰箱、空调器、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当地人的机会,后来随着美国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加之代顿及周边区域的气候(冬季较长,且降雪较多),导致大量产业外移。进而,慢慢丧失了一些竞争优势。影片里用了一个词:铁锈带,来形容这一片区。
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或家庭而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以更加适应这个环境。可以在影片里看到,在福耀召开一次招聘的说明会后,有很多的人前来应聘,其中不乏在上一份工作中有过丰富经验,或职位较高的人。影片没有交代最终成功上班的人和前来求职的人的比例,但是就以当地报纸的报道来看,当地人是认为福耀为他们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就业机会的。有些失去工作数年的人,可以重新来上班,重新获得收入,大家都很开心。而这一阶段是福耀刚刚开始在代顿投资,还处于双方的蜜月期,但是此时的甜蜜并没有让后面的碰撞与冲突减少或降低。
工厂落成投产后,也有对劳资双方都很重要的一次“机会”或一次契机。那就是一次投票,一次关于是否要在工厂里设置工会的投票。此次投票的原因是美国的工人认为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劳动报酬低,他们渴望在工厂里设置共会,为他们争取更多权益。而福耀的态度是,如果有工会,工厂就不开了,态度十分的坚决。这次投票是劳资双方矛盾的一次正面较量。为了这次投票,劳资双方都开展了很多工作,最后投票结果是不同意设置工会的人占据了大多数,工会无法成立。而福耀也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投票前后安排了一些福利的提升,例如小时薪资,例如安排部分工人前来中国旅游,同时陆陆续续的让一些人离开了,从总经理到一线的员工,这些人离开的时间不同,原因也并不都是因为工会,但是这些活生生的人,丧失了这个工作机会和对应的收入。
话题扯开的远一点,福耀投资所在地,代顿市,是莱特兄弟的故乡,弟弟的后半生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逝世。他们发明的飞机,带给世界非常多的改变,也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但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座充满英雄色彩,传奇色彩的城市,有一天会需要一家中国企业来投资,来挽救,帮助当地人……而这也是世界给于我们中国的机会,这一次我们牢牢地抓住了。
碰撞
文化的碰撞是最明显的,文化的融合与相互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
中国人民是不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影片里的对比非常明显,中国工人的劳动纪律,劳动效率比美国的工人强很多,也好很多。当福耀美国的一们些主管来到中国的工厂后,对一些景象都叹为观止”,例如我们的班前会,半军事化的管理,向右看齐,报数……这些都给了他们非常大的震撼与刺激。但是,当他们回到美国想效仿的时候,却开了一个松松垮垮的班前会,效果几乎没有。还有,中方一直培训和教育员工要鼓励美国员工,要顺着美国员工。与此同时,美国员工却在抱怨得不到帮助,经常被斥责。
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部分,播放了中美两家工厂下班时的情景,此时的影片进入结尾,导演也许已经不想再表达什么更加深刻的意义了,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的工人下班,有很多人满心欢喜,他们神采飞扬地走出工厂,甚至有人一路小跑;中国的员工下班,基本上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大都木木讷讷的,鱼贯走出。这真的是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在想,这就是不一样的文化之下的结果,我们的服从、勤奋,我们的严肃,紧张,团结,活泼,我们的以厂为家,对比美国的个性,自我,张扬,直接;对比美国的上班就是收工资。一旦下班,就赶紧跑。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篇4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结尾处,那精准而冰冷的、代替所有工人的机器人。
我想,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和美国的工人,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自身所处文明的巨大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生存下去的问题。
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有人悲观地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也有人乐观的说,这正可以发挥互补的优势,相互借鉴,实现共赢。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从设立玻璃工厂开始,一直到工厂实现盈利,中美工人共同相处、合作、为同一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这样的差异是如何弥合的。或者说,他们最终在这样的差异中,是如何做到彼此理解并相互尊重的。
因为如果这样演绎,或许,这部纪录片就失去了它那可贵的真实。
在美国数十年来“去制造业”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实现了资源在全球的配置。仅仅在中国,就有许多美国企业雇佣了数不清中国工人。苹果手机,沃尔玛超市,通用汽车等等。在资本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美国国内,则因为种种缺乏竞争力的因素,从而陷入了制造业的危机。
于是,各种曾经繁荣的工业地带,就成了企业避之不及的“铁锈带”。在影片中的俄亥俄州的代顿市,我们看到,失去制造业岗位的,大多是美国的中年人,他们难以实现人生的转型。同中国老工业基地相似的是,年轻人大多已经离开这片萧条而荒芜的土地。而中国福耀的到来,在拓展陌生市场的同时,也企图与特朗普口中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相结合,这听起来颇为怪异,甚至滑稽。
差异是明显的,甚至是无法妥协的。在中国企业极为重视的效率与奉献精神方面,美国工人和美国法律成了某种障碍。而令企业避之不及的工会,也成了美国工人抗拒中国管理模式的中坚力量。这些有些上了年纪的,身材发福的美国工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为了国内亲人而奋斗的年轻的中国工人所完成的工作量。而企业对工人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和他们毫无怨言的充满危险的工作环境,也使得美国工人在惊叹的同时,产生了抵触情绪。
显然,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理想工作。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的差异中,美国人,更倾向于将福耀变成一家遵守美国法律认同美国文化的公司,而不是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向中国同事的那种坚忍不拔埋头苦干的精神靠拢。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尽管中美双方为了不同的目的,尽量要令玻璃工厂在陌生的土地上存在下去,并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成功。但,直到影片结尾前,这样的差异,都没有得到最终的弥合。也许,正如结尾的字幕所表达的那样,在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下,来自世界上最辽阔大洋两岸的人们,会最终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合作之路吧。
曹总也在反思,制造业究竟给自己,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当然有辉煌的财富和地位,但在无休止的资本滚动下,是无法修复的环境,是不可复生的往昔的宁静和安详。制造业让贫穷的中国农民工,过上了富足和有尊严的生活,也让他们承受着压力和过劳。在资本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新的世界秩序中,曹总的企业甚至在挽救着素不相识的美国工人失业的困境。尽管有着文化的差异,但同为人类中美工人,他们依然是制造业的维持者和受益者。但,影片毫不掩饰地描绘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的危机,机器不再有国别的区别和文化的差异,而且永不疲惫,永不反抗。然而,在冰冷的技术和冷酷的资本相结合的未来,制造业留给人类的岗位,究竟还剩多少?!技术,将使一切不含创造力的劳动变得更为廉价和可替代,到了那时,人类的生存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篇5
最近,一部纪录片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不少争议,它就是由Netflix出品的《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与以往不同的是,它讲述了中国企业家到美国投资建厂的故事。因为奥巴马执政时期的一个政策,中国企业家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先生于在美国代顿投资办厂,招收了通用公司破产之后的下岗职工们,一家特殊的企业就开始营业了,纪录片由此开始。
本片的结构非常清晰,就是按照时间线索客观的展现这家特殊的企业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下开始的。在失业两年的阴影下,这些美国工人重新获得了工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色彩,纪录片中欢快的音乐也让观众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短暂的蜜月期之后,海平面下的波涛也逐渐浮上水面。第一个矛盾很快就来了,在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之前,美方负责人要求在会场上面加装顶棚,但是曹德旺并不同意,在短短的争执之后,美方负责人妥协了,但是可以通过一个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出美方负责人只是口服心不服而已。
在后面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作的过程中,中美双方的工人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许多矛盾。从最开始的语言不通,工作起来十分不方便,然后是美国工人认为在通用公司和福耀玻璃的工资相差较大,生活档次都因此而改变了。但是这些都只是小矛盾,最大的矛盾在于中方为了效益,给美国工人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加班之类的。这些都引起了美国工人的反对,中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要求美国工人的管理层去中国工厂考察。刚开始来的时候,美方管理层非常羡慕中国工厂的效率,但是当他们看到中国工厂效率的背后是工人十二个小时的工作,一个月只休息几天,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的情况下,他们沉默了。
矛盾重重之下,美国工人甚至要求工会介入来满足他们的诉求,但是中方面对美国工人的反对只有一个对策,就是加薪,他们根本不关心工人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工人的诉求并不仅仅是要求工厂不加班,工人看到了他们面对的安全问题,工人看到的是工厂不守规矩的将有化学制品的污水倒入水源。工厂决定投票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为了中方的利益也在积极和美国工人对抗。因为种种原因,工厂一方胜利了。之后,工厂很快运用各种方式将这些参与工会罢工的美国工人开除了,工厂的抗议游行罢工就此结束。这一段落的最后是一个中景镜头,里面的中国工人兴奋的用电脑视频告诉他的家人,中方胜利了。但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曹德旺在最后视察美国工厂时问到这个可以代替两个工人的机械臂什么时候全部到位,他的下属回答他最快到七八月份就全部到位了,到时候会裁掉百分之四十的工人。
全部的纪录片到这里就结束了,作为一个中国的观众最先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感到很愤怒,明明是中国公司的到来让你们得到了工作机会,你们还挑三拣四的,事情这么多,应该多穷几年就好了。我相信影片中的中国工人也和我想的一样,所以才和管理层一起去对付美国工人。但是看到结尾,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场投票之中,到底谁赢了?毛主席说斗争的过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可是我看结尾我感觉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要是硬说赢家只有一个就是资本家,因为到了最后,中国工人也没有获胜,美国工人也没有获胜,唯一获胜的是运用机械代替工人的资本家。这一场投票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决,而是机器与人的对决。看完整部纪录片我能感觉只有作为人的存在对未来的焦虑,我们的对手究竟是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还是比我们更听话的机器?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篇6
从这个纪录片中,能看到来至于两个国家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在一个团队中的自我认知的差异,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所观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改变,在不断的冲突与改变中摸索前行。
从纪录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国工人对于福耀工厂的未来,还是拥有者强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总经理问道要不要在墙上挂上两幅画,一副中国的、一副美国的,曹德旺说:挂美国的,我们还是不要刺激他们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曹德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与胸襟。还有一幕就是说要去砍了议员脑袋的那位经理。从这两个点能看到双方起初的克制,还是希望能够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国工人来中国工厂学习的那一段,有两位员工的对白给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讲出了问题冲突的矛盾点。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拿了钱,就得办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工人没有那种对于一个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美国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为拿工资的员工,他们是为了拿到工资从而使自己回到“中产阶级”,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团队中担任自己应有的角色。而中国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为团队做什么,有种以团队为家的感觉,只有相互间的配合,才能像齿轮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推动着公司这艘巨轮向前远航。
冲突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会的差点介入那一段了,工会组织人员发传单、刷口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层,也是层层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恶化。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于工厂建立工会。福耀拿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导致失业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结尾部分,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绍着,将会用机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这种机器取代重复劳动力的模式,必定会在以后的社会上,特别是制造业中发展壮大。
正如一位美国工人所说的那些话,重复的劳动是困乏的,更是对于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巨大的考验。在重复的劳动中,你可能会丢失你对于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忱。在中国福耀工厂,一位大姐的回答,说这工作还可以把。一天十二个小时,一年回家一两次,这个节奏估计放到美国很多人是要崩溃的。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与判断,大概率的来源于你所接触的世界和人,它决定着你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对。工作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工作,人们获取生存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收获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国。没点理想,拿什么支撑着你不断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员工唱歌的那一幕,为了每一片的透明。对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怎么讲,就是员工得有这么一个心态和同企业一起奋斗的目标与理想,还有就是一个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同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业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润了,员工才会有更好地待遇,不是么?
世界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对于现有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着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机械化、物联网的方向迈进,像是汽车的智能驾驶,5G的建设。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接触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只能被埋进时代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