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
《爆裂鼓手》是一部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迈尔斯·特勒 / J·K·西蒙斯 / 保罗·雷瑟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精选篇1
在观IMDB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小插曲,就是第85届的奥斯卡,就像新上的菜一样,当然先要品个鲜再吃别的。一开始看这片的都会把它当成一部励志片,这部影片确实是有很大励志成分的,也有人觉得这是一部恨铁不成钢的教育片,是讲这位音乐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当然影片里有一部分也肯定了老师的激将教学法,但这并不是影片主要想表达的,在我看来其实这是部讲述一个变态老师被一位牛逼鼓手征服的故事,或者说主题就在鼓手而不在老师,老师只是个绿叶。这一点非常赞同翻译名字的同志,把《Whiplash》这个曲名翻译成《爆裂鼓手》,这说明出影片的主题是什么,而不是翻译成“恨铁不成钢”或者“爆裂老师”,看我看来这部影片里最牛逼的就是这位鼓手,而不是老师的激将法,因为老师是用同样的方法教一大波学生的,对任何人都没有偏颇,为什么偏偏这个鼓手成了大牛逼而其他人没有?这还是说明了老师的方法只是个助缘,关键看鼓手本身的意志,所以可以断定它是鼓手的主题。
影片前半段大家都会以为这个老师很牛逼,貌似风头都被他抢走了(这个演员确实演的很好),但是到了后半段发现有些不对头,尤其是老师与学生酒吧相遇到老师欺骗学生给了一个陌生曲谱,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是没我们想象那样伟大的,尤其是在舞台上与学生的那几句对话和眼神交流,更加断定这只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老变态,而真正牛逼的人物是这位鼓手学生,最后鼓手的爆发震惊了所有人,当然也征服了这位老变态,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迎合鼓手,到此为止影片才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励志片,而是一部关于鼓手的传记,老变态不过是他生命中的过客罢了。
但严师出高徒是肯定有道理的,只不过在这里作者只是拿来用了一下罢了,不注意还真的会和主题混淆。剧本很牛逼,但是也很难拍,可以想象要找一个鼓打的牛逼又会演戏的演员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对于爵士乐的把控也是付出了心血,表现的不专业还怎么拿出来混,比如那差了几微秒的节拍对于外行人来讲是很难听出差别的,但是要把这些细节表现的很清楚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了。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精选篇2
这才是心目中的“好电影”吧。
它不会把心灵鸡汤一段段的唠叨给你听,而是用如鼓点般密集的节奏,和不堪入耳的脏话让你看到现实里最阴暗的一面。
以及成为“伟大”所需要的变态过程。
针针见血。
导演兼编剧如此痛恨平庸,以至于,如果作为凡人角度实在无法接受老师最后一幕的恶毒阴谋。肯定很多人痛恨着光头这个角色。
(而且光头哥在一部老美剧《监狱风云》中也饰演了一个经典变态hahaha)
音乐是一个美好的切入点,可是我们在CD里、mp3中听到的美好旋律,根本不是那么容易实现,背后的苦练不会有人知道——无论你是天才横溢还是资质平庸,不每天练够八小时不要上专业的台。
弱小的我们,往往就是太天真了。
可现实不就是这样的么,从来就没有那种非黑即白的正反两面,只有不择手段的灰色地带。很多阴影我们不看见、不想看,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多少人,在生活中自己经历过那种表情——男主看到谱曲从Whiplash一晃成了upwhiplash,满脸的惊讶、震惊、不知所措,然后是屈辱、愤怒。
这种情形让人不堪,不愿提及,但是让人成长的巅峰时刻。
这种时刻,对于凡人其实是来得太少太少,没有痛,就不会成长。
千万不要认真相信电视广告里齐家欢乐的洗脑场面,千万不要信喝了“爽歪歪”立即能爽上天,真实是——一边流血,一边成长快乐。
如果我们忍受不了流血与内心挣扎,那就安于平凡吧,幸福的一生,并不适合伟大。
正如这部电影的一句话宣传——“Suffering is the soul of greatness.”
这就是导演要说的唯一真理。
看到最后一幕舞台上,男主角抗拒屈辱表情狰狞的狂舞着鼓棒,仿佛唯一的台词就是“fuck you“,却是最绚烂的表演,我内心虽是难受,但仿佛一起痛着高潮了。
hit,抵达巅峰不就是这种癫狂么?
不懂世故人情看不透手段你怪谁?
这个点看到这部电影,真合适我自己。
我自己默默体会着,那些让人苦恼的微小痛苦,为何对自己造成了那般伤害。
orry,要变得杰出,没有easy模式。
你那点丁点的苦,就收起来、吞下去吧,这个世界没有真同情,只有成王败寇。
少废话,流血敲鼓吧。
没有结果,没有才华,没有身材,不赚钱,就去死。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精选篇3
刚看完《爆裂鼓手》的时候,竟然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我猜中了结局,没猜到过程,如此爆裂。这是一个关于教义的故事,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如同《死亡诗社》般的春风化雨,而是类似《黑天鹅》经历剧痛然后裂变破茧的黑色童话。
记得当时还暗想,由于人性本能趋向心灵舒适区,我们还是更希望被慢慢启发然后受到感召开始走上康庄正途吧,谁希望天天被辱骂折磨?再转念一想,会不会就是因为没有被真正地逼过,才如此平庸,或许自己90%的天赋就被如此温吞的生活埋没了也说不定呢!之后好几天都在懊悔和愤恨,看看,都怪我妈当初心软最终没有逼我继续学琴,不然以当年的乐感,那必须能去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啊!也怨自己,读书的时候每天竟然趴在桌上睡觉然后回家看电视,为什么没有多看看书,再多点有意义的活动,可惜错过了最黄金的时间,不然现在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啊!……
诸如此类的悔恨太多,萦绕了好些日子。直到前两天无意中看了《最强大脑》中日对抗赛的重播,才恍然大悟,“狠”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能代表国家参加《最强大脑》的自然都是脑中佼佼者,脑力上非我等凡人所能企及。不过看着这些异人冷静地以各种匪夷所思的形式完爆我们的常识认知,除了惊叹,似乎也不能再有多余的动作。那一期中最后一轮决定胜负的数字心算,日本队那个叫笹野健夫的男人已经是世界心算冠军,在自述中了解到他是在一次意外之后发现自己突然在记忆和数字方面有了某种惊人的能力,并且在训练之下夺得了日本的全国冠军,片尾他以日本人特有的方式表现他的决心和努力“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努力。我一定会努力的!” 当时看到这里觉得有点隐隐的不妥,但是说不出哪里有问题。随后的比赛中年纪最小的9岁日本小女孩辻漥凛音却几乎以碾压全场的姿态为日本队拿下赛点。她实在太快,在其他三位选手还在算的时候,她已经得出结果甚至进行了验算,按下抢答器的时候把其他几位吓得不轻,继而引爆全场惊叹。这是怎样的天才和速度。
到了他们这一步,比拼的还会是努力吗?天才之所以被人膜拜艳羡,就是因为这天赋的才能只临幸那极少数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人则庸常如尘,只能仰望。而即使身为天才,也有大小之分。因此即使是作为世界冠军的笹野健夫再怎么努力,应该也很难赶上那个九岁的小女孩。她还那么小就已经初露惊人的天赋,如果再训练一番,很难想象别人如何超越。天赋异禀的人,永远让人望尘莫及。
莫扎特不就是这样的天才吗?才华凛冽得叫人叹为观止,死对头萨利埃里即使要了他的命还是不得不拜服于莫扎特的天才之下。其实普通人眼里作为首席乐师的萨利埃里已经很优秀,而只有萨利埃里自己知道,他终其一生也比不上莫扎特,那些鬼斧神工的音符又岂是努力能得出来的,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毁掉这个奇迹。最恨和最欣赏莫扎特的,都是萨利埃里吧,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莫扎特的好。
试想,如果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天才和裂变的潜质,小鼓手就算打断自己的手,也不会出现灵光乍现最后惊艳全场的时刻。真正的大天才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即得到上帝手把手的指点,继而出现神迹,小天才可能还要靠极致的努力和近乎疯狂的执念才能走进光圈,而凡人如你我,或许终此一生也未必靠近过那光芒。
所以,没有鸡汤,没有热血,事实就是,如果你不是天才,其实努不努力,有多努力,最后只是决定了你能在多高的地方进行仰望罢了。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精选篇4
我不懂爵士,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欣赏这片子。102分钟(107分钟版本没找到)不知不觉中过去,赏心悦目,节奏感极其紧密,师徒之间的对手戏刺激又不凡,我感觉这是拍的最好看的片子。
以上都是废话,要是不好看我也懒得写这影评。看电影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享受,用八股文的手法从头到尾分析一遍没什么意思。
光头老师这个角色已经演神了,上一秒还在为人师表的关心男主的家庭、学业啥的“好好玩吧”;下一秒随手抄起件家伙就毫不留情地朝男主呼上去“拖了还是赶了”。上一秒还在温情含泪的回忆曾经教的学生;下一秒就直接恶魔附体把仨鼓手折腾到死去活来“内曼,你挣回核心了。替补们,给我吧鼓架上的血擦干净”。上一秒还在酒吧与男主闲谈人生谈理想,让观众以为他要洗白了,老师其实是一心为了男主;下一秒,回复本色,直接在表演中换曲子,要不是男主破釜沉舟,估计男主的艺术生涯也就断了。影片没有用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手法,这已经不是严了,这秃子就是个变态。看到一颗好苗子,就忍不住踩几脚,看看是不是真的好苗子“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这种变态做法,估计已经到了毁人不倦的地步了,正确与否,不想多说。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变态一样的角色,把男主虐来虐去,把观众虐来虐去,却由衷的让我恨不起来,为什么?因为男主最终成功了。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经过了很多自己觉得难以忍受、难以克服的事,但是,等到自己一但成功的到达目标,曾经的自虐一样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有很多影评说这是一部黑暗的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挣扎,我不这么认为。破茧才能成蝶,不过,要不要结茧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想成蝶就破茧,不想成蝶就安心的做自己的开心毛毛虫,路是自己选的,就应该自己走下去。除了自己,谁在乎过你的梦?
再谈谈整部戏的高潮,结尾的solo。台下做的都是知名的音乐人,被他们看上立刻就能飞黄腾达,一有差错,则万劫不复。 光头能拼着毁了自己的演出也要把男主“毁了”的精神,还真是毁人不倦啊。难得前面酒吧那场戏营造出的“严师”形象,彻底又变成“变态”了。临场换曲,不仅男主,估计很多观众也被震惊的无以复加。所以第一首曲子,男主很正常的演砸了。然后,重点是然后。solo!我非常喜欢男主此时的眼神,癫狂中极具挑衅的自信的眼神。舞台之上,唯我独尊。
很多人都在想,光头到底在演出临时换曲子,是拿准主角不会放弃,从而让主角突破呢?还是真心的想断了主角的艺术生涯呢?也有人在想,如果主角没有破釜沉舟上去solo,结局又会怎样?答案重要吗?不重要。
再说几句,这片子让我想起了《黑天鹅》,极致的付出,导致极致的精彩。但是,这种入魔一样的极致的付出又有几人愿意呢?片子没有解释,只是把问题扔给了观众:男主的付出值得吗?有意义吗?就算明知道路艰险,也要继续走吗?
爆裂鼓手观后感600字精选篇5
《爆裂鼓手》作为一部充斥了专业音乐因素的电影,它走的不是《爱乐之城》的文艺风,讲唯美的小情调,而是贯穿始终的暗黑与压抑,和励志。
之所以引起许多人关注并且肯定,是因为它特殊的风格和“搏命”一般的执着。安德鲁在追逐鼓手之梦的路上其实已经很努力了,躲在灯光昏暗的琴房里练习以追求更快的节奏,不断突破,总是汗流浃背地重复着击鼓的动作,这是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他们没有出色的天赋,却深深热爱着某件事物,执着得很;但是弗莱彻——这个在整部影片里不断散发压抑气息的恶魔老师,在他的眼中,天才,是绝处逢生,是受尽屈辱和苦痛后坚持自我。
当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平凡人遇到这个想法偏执性情古怪的老师,他们的矛盾在激化,安德鲁进入了乐团,却在得到主鼓手的位置后又失去,尝过在人群中耀眼而成功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他为了赶上一场重要的乐团比赛,即使出了车祸仍捂着血淋淋的脑袋赶到音乐厅,鼓上沾满了血。
他对主鼓手的位置执着得几乎搏命,每次击鼓,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血,像是在用鲜血演奏这爆裂的鼓声,触目惊心。
执着成才的路上,总有人像他一样迷失了方向,疯狂地追求,反而弄不清值不值得,从前的努力仿佛昭告着这个梦想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手,于是人们用尽各种方式,无论是压榨别人,还是压榨自己,都处于疯狂的状态。
执着的时候,不求大胆无畏地向前冲,先冷静理性地思考思考——你最初想要得到什么?得到以后,你付出的代价,还值得吗?
我们曾经或现在或未来在为执着的东西付出很多东西,无论当初是不是以成才为目的,我们都应在执着中善待自己,听从内心,明确方向,外界条件如何恶劣,我们总有办法避开或解决,但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