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观后感 >

芳华600字观后感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我还要再读一遍,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气再读一遍。再来补充,真的,有些感受真的说不出来,也没有勇气说出来,但给我些时间我会坦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芳华观看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芳华600字观后感(篇1)

《芳华》是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杨采钰主演的电影。该片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的故事。

人间底色是悲凉

女主角何小萍(苗苗饰)的身世并不好,重组的家庭使她得不到自己所渴求的母爱,父亲也在劳改中前途未卜。

当她得知自己可以作为一名军人加入文工团时,她的心中燃起了对未来憧憬的火苗。她闯入了这个她自以为能安然上进的集体,然而她的存在就像个笑话一样。

人生总是如此痛苦吗?

还是只有童年时是这样?

——总是如此。

何小萍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阶级的差异会给予她如此被放逐与被欺凌的地位的。从刚来到文工团被嫌弃身上有汗味,再到在集体中因为表演失误闹出笑话,她发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被其他人指责和嘲笑,不过这些挫折都没有打击到她。

可是她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她自己,面对他人的明嘲暗讽,何小萍心中的火终究还是微弱了。

但是还有一个人愿意给予她温暖,守住她对未来的向往。

这个人就是刘峰。

理性善良才最可贵

刘峰(黄轩饰)在影片中的形象就是“活雷锋”,他给战友们带家属寄来的包裹,给吃不惯饺子的女战友煮面,甚至连猪跑了他都会被喊去帮忙。

同时,刘峰也给予了何小萍温暖:刚进团时悉心的照料、陪她一起练习双人舞蹈......

刘峰的善良,对于其他人可能是一种理所应当,而对于何小萍来说,却是一种被崇敬与感激的存在,她在被善待的同时也对刘峰产生了自卑而复杂的爱慕。

刘峰的善良是无差别的,他爱集体,集体也爱他。

而他对林丁丁(杨采钰饰)却不一样,除去善良,还有男女间的倾慕。

可是那么多年,他却将自己的感情深深的隐藏在了自己的善良之下,可越是隐秘的欲望,释放时就越是炙热。

在表白之时,林丁丁害怕了,她不愿背负“腐蚀活雷锋”的污名,甚至还反咬一口,让他的告白却陷入窘迫的境地。

没有人是没有欲望的,有欲望不能证明他不善良。

刘峰善良的人性光辉将他抬到了常人不能比肩的神坛一般的高度,以至于他在做出普通人会做出的事情的时候,反而更难被人们所接受了。

所以,人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约等于零。

在风雨中呼喊的芳华

刘峰因为那场风波离开了文工团,而何小萍也因为一次演出任务的不配合被调配到了野战医院。他们在缭乱的人心与社会中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战争的号角吹起了,少男少女们正处于芳华的身心早已被时代所支配。刘峰在战场上失去自己的右臂,何小萍也因为被颂为英雄的前后落差之大患上了精神疾病。

血肉横飞的战场,生死之交的情谊令人为之震撼。

这是芬芳年华所展现出的最昂扬与坚韧的精神,是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熠熠生辉的人性美,它是血色的,灿烂而忧伤。

绽放与相逢

文工团解散了,演出时何小萍一个人跑了出去,穿着病号服在月光下跳着她意识里最熟悉的舞蹈,那是属于她自己的一次最灿烂的绽放,宇宙中独在,却也无人为此流连。

她想要的不再是更多的接受,她只想让自己蜷缩着的生命得到一次真正的舒展,她只想证明自己也有过一份“芳华”。

战争结束了,多年以后,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刘峰与何小萍再次相遇了,两个被时代抛弃的苦命人从此相依为命,他们心中已经对彼此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接近于亲情,又类似于爱情,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下相互取暖,也算是善始善终。

行至不经处 回首皆芳华

一代人的芳华逝去了,这是无法摆脱的宿命,但是留下的人性并没有逝去,那是一份永远温存的善良。

冯小刚给了镜头里每一个女孩一个善意的归宿。岁月像一张温暖的大网,选择性地过滤掉了那些黑暗冰冷的故事,放大了那些灿烂温暖的光点。

电影里的芳华,是美好的身体,是动听的歌声,灵动的舞姿,是泳池、少女、衬衫和笑声。芳华是无边无际的憧憬,是炽热的感情,是明晃晃的太阳下一切美好的事物。

但这些粼粼发光的日子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离我们远去,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将它铭记。面对一个时代的逝去,没有人能够停止缅怀,可你怀念的一定是那个当初年轻鲜活的自己。

同时我们心里也很清楚,无论时间如何斗转星移,每个时代都一定会有像刘峰和何小萍这样的人,他们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也无法选择相逢的时刻。

不如用一部《芳华》记录下最美好的他们。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芳华600字观后感(篇2)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不同人以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度看完《芳华》之后,想要表达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有人怀念已经逝去的青春年华,有人愤然诘问世事的不公,有人悲悯人性的凉薄,有人哀伤战争的残酷,有人无奈情爱的苦涩,有人敬佩军人的奉献与伟大,有人从头到尾泪流满面,仿佛每一个画面都是情节还原、每一句台词都是往昔对白,也有人干脆默不作声,像月夜草地上穿着病服独自跳舞的何小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也会塑造一代人的性格特点.好友说,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深以为然.电影里的男主刘峰,那个学雷锋的标兵,品行和作为没有半点瑕疵,让人深深敬佩,但又让人无法成为.我一直记得《士兵突击》吴哲对袁朗说:“我成不了许三多,但他也取代不了我”.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独立完整而又唯一的个体,刘峰是个大好人,他的善良与奉献令人动容,社会需要有刘峰这样的人,他们的默默付出应该被歌颂和铭记,而不是被漠视.当电影演到他们在食堂吃饺子,刘峰最后只打了些煮烂的饺子,还没有吃两口又被叫去帮忙抓猪的时候,我就隐隐感到这个人物最后是要悲剧了,只能无奈的摇头.这个世界不是全部都是好人,善遇上恶,受伤的往往都是善.所以,一旦有人把你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那么你的付出也就有些一文不值了.到这里,就应该能够明白了,林丁丁不是适合刘峰的人选,他也不可能成为林丁丁的归宿,只有从小不被善待的何小萍懂得那份善良的珍贵,最后让他们胜似亲人的相依为命.也幸亏,还有何小萍!

问我,看完《芳华》最喜欢谁.我给了难以取舍的答案,何小萍和萧穗子.何小萍的善良和坚定打动人,但是悄悄拿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不被认同但又能被理解.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性格,以及童年时受尽欺负的那些经历,让她在那一刻选择了逃避,直到真相被拆穿,不善于语言表达和问题处理,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伤害.这是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心理上的失衡造成的,最后只能把那张满心欢喜的照片撕碎了塞进地板缝里.我欣赏她的抗争,她大声喊出要去送刘峰的话语,她装病拒绝在关键时刻补台,她告诉穗子转告林丁丁一辈子不会原谅她……虽然这些事情有些显得不够成熟,但是她的眼睛一定还是清澈的.萧穗子的付出与释然让人欣赏,可偏偏就不能得到.劲涛在饭桌上嘲笑我,说“如果看完《芳华》还喜欢萧穗子,只能说明你已经可耻地老了,”这句话让永博和我大笑不止.老不老的暂且不说吧,但是穗子应该是剧中接近善良的那一拨,她喜欢陈灿就认认真真地喜欢,陈灿门牙被撞碎的时候也舍得拿出妈妈给她的金项链来让他做牙托,迷迷糊糊被派去做前线记者,回来后悄悄把自己写的第一封情书放进陈灿的乐器盒里,还没一会就听到了小郝告诉她,陈灿和他好了.那份感情和伤心难过只能随着撕碎的情书一起随风而去,只是电影没有交代,穗子到底知不知道为什么在小郝知道陈灿是高干子弟后,她在演出期间就被抽调去前线做记者了呢?所以,爱与不爱一定是两个人共同的事,除非其中一人甘心情愿,但那种甘心情愿十有九是要被辜负的.可以去守护但不能去强求,淡然一些才能长久一些.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一些触点和想法.文工团解散时的聚会,那个场景倒让我想起了8年前的襄樊,也是那么大的餐厅,那个中午还允许喝酒,一波一波地走、一个一个地送,从此天南海北,有些人真的是再也没有见过了.穗子醒来的一刹那,我在手机上写了一句话,曲终人散,第一个清醒的和最后一个离开的最是最苦的.刘峰在墓地说,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看得跟谁比.听着是看透世事的睿智,其实在这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时代,必须要努力让自己好,因为活着总归是自己的事,那么多的同情也只是同情,因为在邪恶那里一条烟和哀求换不来英雄应有的尊重,所以要有自卫的精神和能够打出去的拳头,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网上和网下,对《芳华》点评纷纷扬扬,褒贬不一,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话说,这也是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吧.

芳华600字观后感(篇3)

年末,北京的冬天,医院里刘峰的灵堂前零星地站着几个人,灵堂外乌央乌央的家属焦躁地等待着冲进去置换遗照。一个一生谦让的人,离开之后也谦让着别人。世界翻天覆地地变,时间越走越快,曾经少年转眼半百,只有遗像旁的几株冬青还是当年红楼里的样子,像些青葱岁月里的人,坚毅挺拔,无论冬夏,无论旱涝。

曾经那个锣鼓喧天,热闹非常的集体,在时代的变迁中被瓦解。那些唱歌跳舞的一脸稚气的军旅中人,现在与生活为伍,与苦难斡旋。结过婚离过婚的女人们,残疾重病的男人,时间最后都把每个人打磨成饱经世事的模样,经历最后给予每个人与过往和解的勇气。但爱恨纠葛的意气风发的日子,怀揣无限可能向未来进军的日子,都像红楼里的冬青,伫立在每个人的脑里不曾枯萎,肆意又倔强。

那是一个盛产英雄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更多关于英雄的想象与成为英雄的可能。他们裹挟在时代汹涌的大浪里,用一身少年意气翻腾着,前行着,即使他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英雄意味着什么。年少的憧憬总是大胆、炙热,国家一声集结的号角,他们便从大江南北风尘仆仆而来。

那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模范梦想,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思想,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青春热血。即使他们经常在一夜天翻地覆之后醒来。青春的绳索牢牢拴在家国命运的石碑之上,他们有整齐划一的关于梦想的栖息地。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青春,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人生使命,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青春碰撞。即使他们偶尔抱怨动荡的年代,他们还是愿意为了这个年代挺身而出,献出一身热血。

那是一个赤裸相对的年代,那是一个互相猜忌的年代,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代,那是一个思虑再三的年代,那是一个复杂的大时代,那是一群复杂中挣扎的年轻人,他们慷慨激昂,他们一身斗志,他们有青春初生的蠢蠢欲动,他们有少年未褪的任性恣意,他们最终都流落于生活的角落,他们最终都没能忘记那段岁月印记。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

一栋老旧的红楼就是一个世界,容纳了所有新生的情愫,容纳了所有青春的样子。爱情可以简单成一个甜品,爱情可以复杂成两块手表中间的抉择。英雄可以简单成一个老实人,英雄可以复杂成一种束缚。背叛可以简单成当面的痛斥,背叛可以复杂成权衡的选择。故事可以简单成青春的故事,故事可以复杂成人生的纠葛。

时代的内涵越是单一,人的定义就越是狭窄,但人性如水,汹涌或平静都是选择,不是全部。

时代的口号逃离了切实的文本就会飘渺,一个国家的选择需要有范例去印证它的正确。每个时代都会有人碰巧与上者重叠,于是被举国之力送上万人敬仰的神坛,在崇拜雷锋的那个年代,刘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社会的主流观,所以他奔走于各个表彰大会,向世人印证时代的号召不只是一纸空文且恰有其实。一个人作为人最本真的善意被无限放大,大到他自己成为至善的化身之后,就少有人将他当做一个肉体凡胎。于是所有别人不愿承担的在他人眼里他都有义务去承担,所有别人所拥有的根植于人性的情绪与欲念与他来说都是不可得。老实人发自内心的好被刻意神化之后,便少有人能觉出那是一种好了。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得到了时代的尊重就理应付出更多,也理所当然地把他奉为墙上的口号与虚无的旗帜,也就理所当然地忽视了他本身作为凡人的特质。

刘峰的那双手为文工团付出了太多,如果没有“活雷锋”的吹嘘,这仅是一个吃过苦头且愿意帮助他人的老实人,但时代偏偏给予他太多,也剥夺了他太多。这双手带来过每一个女兵家人的包裹,修补过文工团的每一处破损,做出过战友新婚家庭的沙发,举起过何小曼对于善意与爱的希望。但这双手所做过无数的好事都在那一次“触摸”之后被清空。而那触摸,本是人发于心而落实于行动的真情,是每一个血性少年青春里该有的冲动。

当最平凡的善意被放大成“英雄事迹”,他便没有了其他“不凡”的权利。

战争的炮火中刘峰失去了右臂,支撑他扛起所有善意的右臂,拥抱过心仪的姑娘的右臂。而他模范人生的转折就在于这一次真性情的“拥抱”,在于被其他人看做是污点的“触摸”。他太好了,好到所有人忘了他还是一个人,也好到所有人都想从他身上找出一丝与大家的“世俗”相等的特质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所以当他鼓起勇气拥抱林丁丁的那一瞬间,像一个久居神坛的圣人走向人间并且觊觎女色那般让那个姑娘不解,惊恐,甚至作呕,让众人惊诧、怒目。所以他心仪的姑娘让医生抱得,让摄影师抱得,偏偏让他不得。这就是那些奖章所带来的枷锁,将他困于时代所画的牢笼里,动弹不得。

所有不幸皆有庆幸,纵然那场灾难过后他又被再次抬上神坛,但往后的日子里,失去那条曾经做了无数好事的右臂,或许是他平凡人生的开始,他可以被当做一个普通的好人,他的善意于外人仅是一个老实人的古道热肠。他也可以为了生计去贩卖盗版书,也可以离婚,也可以和发廊女一起生活,活成一个干什么都能被理解的人的模样。

他丢失在战场的右臂,换回了他本该有的人的德性。没有英雄迟暮的叹息,只有走下神坛的畅快。

不被善待的人更能察觉出人的善意,在困境里纠葛的感情更为长久。二八年华的何小曼对于自己的认可和对于感情的憧憬都寄托在了刘峰的身上,他的善意支撑她走过了最为困顿的青春岁月,她也将这一份感情延续到岁月时过境迁的那头。

被命运边缘的人,也许得幸于不被关注,所以才能滋养自己的真情而不去应付虚伪的周遭。她会开始学会承受,她会认命不再挣扎,她会选择自我放逐,但她唯独受不了众目睽睽。所以突然变成模范的何小曼精神出了问题。她没有在命运的最低谷疯掉,没有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溃逃,反而在看似有转机的时候倒下。一个在恶意里生活过的人,怎么能不知道这些突如其来的好意有多么虚无。如果说是往日的种种压垮了她,倒不如说是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虽然她也曾经幻想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对象,她也需要周围人的善意让她发觉自己存在的可能,但是命运的落差太大,大到她手足无措,大到她无法面对,所以她选择了逃避,她宁愿活在过去的唯唯诺诺中也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关怀,尤其她目睹了刘峰人生的起伏,她从刘峰的生命轨迹里看到了被神化背后的无助,她看明白了世事变迁,所以她早已不再强求那个“集体”的认可。在这种动荡里,一夜之间的天壤之别她见的太多了。所以与其说她害怕,不如说她选择放弃。一个角落里的人才有资格做真正的自己,被太多的恶意攻击,才能真正区分于善恶。让她与这个时代同流,才是真正让她疯狂的事情。

故事里还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情绪,有太多的岁月,有太多的冲突,有些已经随着年月远去,有些是笔者一厢情愿的创作,但读者会相信,动荡年月里的感情是真,动荡年月里的背叛是真,动荡年月里的善意是真,动荡年月里不知所以的恶意也是真。他们的感情在青春里播下一生的种,他们的青春在战火连天里盛大绽放。

把故事从1973年四月七号有雾的成都拉回到隆冬的北京。这一代被时代的选择反复教导要平凡的人最终也如时代所愿落到平凡的网里,平凡磨掉了他们青春岁月里太多的选择,他们也在平凡的岁月里挣扎着做不凡的选择。

这是一个“平凡”的时代,这是一群不凡的人。

记忆里的磕磕碰碰爱恨情仇,最后都化作经年之后再相逢的释怀。那些翻腾着不甘的年月,那些倔强任性的青春,都化作那株冬青,杵在每个人的回忆里,扎眼的绿。

命运相逢,一场芳华。

纠葛不休,便是人间。

芳华600字观后感(篇4)

剧情介绍:《芳华》是由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钟楚曦主演。

该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电影《芳华》不象宣传的那么好看,很一般。”爱人边洗碗,边对我说。

你什么时候看的?我问。

“昨天晚上在腾讯视频上看的。”

我沉吟了一下。

想起去年《芳华》首映时,媒体跟网络给以那么高的评价。同爱人的看法形成了很大反差。我不能说什么,因为我还没有看。

当晚,我买了一个月的腾讯会员,认真地看了一遍电影《芳华》。看后,对爱人的看法很有同感。

很遗憾,我不能赞美《芳华》,在我看来,该片故事情节平淡,人物朔造单薄,既无厚度,又无深度。影片试图通过,部队文工团两个青年演员的悲惨命运,反映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但影片又想躲避对那个时代真正的讨论,使人物始终缺乏立体感和深度。

看点一,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男主人公李峰命运的转折点,是他向林丁丁表白爱情时开始的。 李峰与林丁丁既无感情基础,又无恋爱经历,偶然的机会他俩来到练功房,李峰向林丁丁表示爱情,在林丁丁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峰就紧紧地搂抱着林丁丁,这一幕正好被保卫科撞见。当林丁丁不承认是与李峰谈恋爱的时候,保卫科定性耍流氓似乎顺理成章。接下来是组织处理。部队的纪律是要严于地方的。这一切好像没有多大关系,这样的故事哪个时代都有。

再看女主人公的命运。何小萍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当时的青年,特别是女青年,有哪个不想参军,何况部队文工团。就像今天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一样幸运。

军装照相事件可以看出何小萍不是一个诚实的人。林丁丁说的好,你明白地向我借,我会不借给你吗?事情不在私自拿别人的军装照相,而是事后撒谎。这能怪集体不接受你,大家欺负你吗?后来,何小萍为了支持李峰,或者是为了爱,故意与组织作对。与集体疏远,不求进取,拒绝参加演出,用现在的话说,叫独孤求败。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调到卫生队。

影片想告诉观众,是时代和那个集体扼杀了何小萍的个性。在中国任何个性必须与组织与集体的共性相结合,任何脱离组织和集体的个性将不复存在。延安时期是这样,解放初期是这样,

看点二,对越自卫反击战,影片中七分钟的战争场面与实战报道很不一样。影片中看到的是好莱坞中的战争场面。那前进的队形,战士手中的九七式突击步枪,那密集的弹道,巨大的爆炸点,哪一点都象好莱坞。

看点三,演员们在排练厅排练,练功的镜头的确是个看点。一个个芳华少女,青春靓丽,白皙的项脖,修长的大腿,高耸的乳峰,刚过大腿根的平角短裤,身轻如燕,体柔如柳,散发着荷尔蒙的芳香,一踢腿就是一个一字马。这个看点,到是十分养眼。

说到这里,也不能全怪冯导,据说他将严歌苓的剧本作了重大修改的地方,有八出之多。为的是好过政审关。 真正反映作品,可能要几十年以后,甚至几百年以后。但一定会有。

芳华600字观后感(篇5)

小萍从北京来到文工团,这是一次意外,那天,来接她的是刘峰。这是一个让她看一眼,就感觉亲切的军人。那天,下着雨,很大,但没有影响小萍对未来的憧憬心情。在文工团门口,小萍激动地向刘峰行了军礼,刘峰善意地纠正了她的军礼姿势。大雨中,空气萧瑟而清冷,斑驳的墙壁上水痕杂乱地流淌出,破旧中,衬托出青年男女激动而充满希望的表情,显得更触目惊心。小萍感受到带着温度的美好。 这成为电影《芳华》最令人回味和不忍忘记的一幕。

接小萍进入文工团大门的刘峰,竟然是小萍之后最值得信赖和依赖的人,这与小萍来到这个令人骄傲的军队文工团相比,也是一个更大的意外。电影《芳华》的开头,向我们展示的是所有温馨,后来都化为了浓烈的忧伤、无奈,甚至是愤恨。在脆弱的青春面前,现实以冷酷的表情和态度,将所谓的燃烧的青春,撕扯成难看的破布。

小萍在进入文工团第一天,就遭受到莫名其妙的冷遇。大家可以理解成这是因为小萍的出身,过于平凡,甚至低贱。在这个军队文工团里,其他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来,进来后,依然享受着文工团以外社会关系的雨露。

从电影里看,社会关系的高低和贵贱,决定这里少男少女们的地位。拥有高档社会关系的人,在这里自然享受着其他人的关爱和垂青,包括在爱情面前,社会关系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与小萍同病相怜的是刘峰,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也许和小萍一样,完全是通过严格的选拔,进入了这个另那个时代少男少女期许的圣地。

在一次意外中,刘峰的腰部受伤,不能再上场表演。从此,他对这里已经可有可无,但他不愿意离开。在这个团体,他用几乎讨好所有人的方式,展现自己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猪跑跑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他;别人结婚,他义务为人家做傢具;他从北京出差,挨个跑到家在北京的同仁家里,为大家带家书,还未大家买了很多北京的高级货。诸如此类。从他干这些事时的表情看,他没有表达出任何索取的表情,但幸福、满足和快乐,始终洋溢在脸上。

不过,刘峰的讨好性人格,并没有迎来应有的尊重。当大家在分享刘峰从北京带的东西时,没有人认真地感谢他,每个人都觉得这好像理所应当、再正常不过了。其中,就包括那个充满旁观者理性的萧穗子。

萧穗子作为电影旁白的讲述者,她的视角很平常,冒似深刻中,带着傻白甜的味道。她有自己的小资、有自己的小情怀、小利益和小苟且。她在讲述中,表露出来的些许同情的意味,显得苍白而寡淡。

小萍偷偷拿了林丁丁的军服,又偷偷地跑到照相馆里,拍一张军装像。敏感而骄傲的美女林丁丁发现端倪后,第一时间就将怀疑的目光指向了小萍。小萍表现出来自社会底层的无助和躲避,面对陌生而冷漠的环境,她本能地选择了的撒谎。谎言虽然能够暂时平息大家的怀疑和不屑,但一旦被揭露,等待小萍的自然是更大的怀疑和不屑,以及由此而来的无尽的孤立和孤独。

“照片事件”,为什么发生?这和冷漠环境下不容纳、不接受的暗示有关,与社会底层对小萍的熏陶有关。小萍在家里时,被街坊邻居,说成“拖油瓶”,弟弟妹妹欺负她,活得很拧巴。而更让她遇到问题、麻烦和戕害时,选择躲避,而不是面对,是因为幼小的她没有收到过充足而切肤的父爱。这份爱对压抑环境下的小萍,如此弥足珍贵,缺失后,对她的性格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

小萍的父亲被发配边疆,这是不能给在小萍急需要父爱年龄,获得父爱的原因。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小萍不懂这是为什么,她只能把对父亲的爱寄托在家书上。电影里,小萍被欺负后,在夜深人静中,在手电筒下,哭着给父亲写回信。这一幕,不是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只是这一次,显得更加无助,更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真正长大小萍,正在面对成人社会的重压。

观众和小萍都无能为力,只能把所有的压力和委屈,化成眼泪和不整齐的字,寄给远方的父亲。严歌苓的小说,设计的情节,和电影不一样,但更残酷。小萍的父亲其实已经死了,小萍的家信没有人会收到,在小说里,小萍写的家信是寄给天堂的父亲。电影当然不能这样拍,不是小萍受不了,而是观众。

因为父亲的原因,过早长大的小萍,比弟弟妹妹们更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利剑和碾压,她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些眼里。在文工团,小萍大概没想到,这个少男少女内心渴望的圣地,竟然当头一棒,给与她更大的不知所措和恐惧。

刘峰的出现,并没有缓解小萍的无所适从。小萍被边缘化的遭遇,其实刘峰一直面临着。不知道刘峰是否感知到,还是他讨好所有人的努力,麻痹了他的神经。但刘峰的努力,在“拥抱事件”时,被撕烂了。

林丁丁娇美的外表和冷傲的气质,吸引文工团里有社会背景的男孩子的目光。特别是官二代的青年才俊,更加对林丁丁垂青。作为文工团中众多美女的佼佼者,林丁丁的孤傲和自负,被浇灌出蛮横和以势压人的气味。

而年轻的她可能并知道,直到很多年后,她加入豪门大户,婆婆嫌弃她文盲,她才知道,在文工团那个小小小小的圈子,她的那份孤高显得如此可笑而不堪详视。她后来离婚,又嫁给一个有钱的富商,远嫁美国,过上相夫教子,面貌变得富态可掬,雍容而安详的生活,让她变得不再那么娇小可爱。生活告诉她什么是虚假的骄傲,什么是真实的苟且。

但在文工团,那天,刘峰突然拥抱了她。那一瞬间,林丁丁重来没有正视过的人,竟然如此对她,让她震惊而不知所措,以至于惊叫起来。男人爱她和抱她,她并不惊诧和尖叫,但刘峰这个人的拥抱除外。刘峰为什么不能喜欢她?她说不清,也许如电影里所说,“刘峰怎么也会喜欢人”,这样话可以表达出文工团里所有人的观点。

刘峰喜欢女人,从理论上看,这不是问题,但现实看,就是很大问题。

在那个年代,以及我们生活的年代,一个把自己全部交出去的人,一个把所有精力用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几乎没有私利和自我的人,一个不知道拒绝是什么东西的人,怎么能爱人呢?在大家看来,爱人的人,应该是自我的、占有欲强的人,刘峰爱别人,而且爱的是文工团里的最鲜艳的花,那么,他平时表现出的那些无私奉献和积极努力,难道说是虚伪和虚假的?而他用几乎单刀直入和毫不浪漫方式,开始他的爱情,与他之前,阳光而干净的表情,积极而无私的表现相比,刘峰的举动,让他显得比真正的流氓更像流氓。

当调查“拥抱事件”的工作人员到来时,所有人都沉默了,沉默中带着幸灾乐祸的味道。这种沉默显得冷酷和残忍。没有人为刘峰出来认真地说一句开脱的话,没有一个人。刘峰也没有为自己开脱,没有辩解。其实,如果有辩解,也会很苍白。来自木匠家庭的他,被林丁丁仿佛被强暴的表情,惊呆了。

他不会理解的是,他之前所有的努力,虽然不会换来林美女的芳心,但也不至于被林美女,推到光天化日之下,变成一个那个时代最让大家看不起的流氓吧。他还不理解的是,领导们对这件事的处理,会如此严肃和认真,以至于让他感到,他不成为真正的英雄,是无法继续立足于世了。

文工团对刘峰和小萍的态度,内涵是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崇尚的是门当户对和稳定的秩序,他们信奉的是利用所有资源包括美貌换取安逸生活的追求。他们的努力,都是在稳定环境下的自然而然出来的。对于改变命运之类的情怀和壮志,在这个文工团里,显得另类而可笑。恰恰小萍和刘峰有这样些许的情怀和志向,但可惜,他们显得一厢情愿。

对“拥抱事件”的刘峰,那些青春活力四射的少男少女们,表现出来的吃瓜群众般的态度,让观众、刘峰和与刘峰同命相连的小萍齿冷。

吃瓜群众,在王小波那里,被看成“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因为人多,永远被看成拥有真理的一群人,他们互相抱团,且通过对异类的讨伐,获得群体性的安全感。他们永远从其他人的眼光中看到活着的自己,并为此感到安静而自足。他们不会主动突破什么,因为不需要,他们不会主动反思什么,因为不需要,他们也不会真正地同情别人和自己,也是因为不需要。当所在的环境给他们应有的自尊,他们很容易满足,并在环境设计好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上班和下班。而把环境给与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微笑和关心,作为每天生活安详的理由。他们很容易知足,对那些让他们陌生的所有人和事,天然地感到反感和蔑视。他们习惯性地接受其他人的恩惠,也习惯性地以为别人的关爱,都是源于他们的可爱。

总之,他们什么都可以接受,但最不能接受的是,动脑筋反思,和看到一个实际因没有自我追求而不堪的自己。

小萍和刘峰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苟且的地方。这里的人生活在循规蹈矩中,没有真正的情怀和价值观,他们的大脑被领导左右,他们的追求被领导指引着。文工团里,男政委和女团长慷慨激昂,充满斗志,他们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感染着大家。他们关心的是文工团如何发展,如何得到上级的高度认可。也许他们没有私利,没有苟且的想法,但他们领导下的这支队伍,上演着持强凌弱的悲剧,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每一台戏,有多少掌声,有多少喝彩,有多少奖状。从表面看,他们两个情怀深重,但他们确实最令人感觉作呕和可笑的一对。

他们什么都关心,但他们恰恰不关心人。他们不愿意卷入文工团深处的矛盾,他们也许会阻止大家对小萍肆无忌惮的欺辱,也许会在刘峰最不堪的时候,站出来,给刘峰最后的出路。不过,这种关怀也充满了套路和模式,甚至是仪式感,因此,缺乏暖心的感觉。

如果追究起来,他们的关心,显得太迟了。他们没有向这个团队注入与如何做人的情怀和价值观,这些少男少女们,肆无忌惮地将成人社会中最不耻的规则,悄无声息地植入到文工团里。他们并没有关心这些。也许,他们是优秀的下属、优秀的领导,优秀的管理者,但他们更重视形式,更重视每一台戏的细节。

不过,这些都源于他们善于模仿,包括讲话的表情和内容,都洋溢的重复和模仿的味道。他们更相信看的见的规则,更关心每一次动员会是否把所有的内容按照套路传达出去。他们喜欢在文工团里讲话,他们更习惯于贯彻和布置,听命干活,成为他们两位引以为豪的最佳工作姿态。

小萍和刘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分别逼走,成为弃儿。弃儿的命运和感觉,只有弃儿自己才能把握和体味,与其他人无关。那些随着文工团继续走下去的宠儿们,不想小萍和刘峰,他们因为苟且,所以,很容易满足。政委和团长的些许关爱和鼓励,以及文工团取得那一个个荣誉,成为他们爱这里的重要凭证和理由。

所以,当文工团被迫解散时,所有人悲壮地唱着歌,流下真诚而激动的眼泪。他们主动而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喝醉、喝倒,让情绪在酒精中彻底释放。但在这里,在这时,没有刘峰和小萍。他们忘了他们曾经对这两人做了什么,在沉浸在离别的伤心时,他们可能更多的想着如何开始新的苟且的生活。

他们源于苟且的平庸、源于平庸的满足,源于满足的失去而引发的悲伤,与小萍和刘峰为证明自己的绝望相比,显得如此可笑和破烂。

在这里,只能诞生平庸而冷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可耻。这样的文工团解散了,不管什么原因,一旦想到小萍和刘峰,都令人欣慰。为此,当小萍和刘峰因为在这里的遭遇而努力证明自己时,显得令人心寒、悲哀和唏嘘。

刘峰的离去,对小萍的打击是隐性的,也是显性的。电影用隐晦的方式表达出小萍对刘峰的微妙爱情。当刘峰孤单地离开时,只有小萍在大门口前送他。虽然背景一样,但与小萍来时不同,他们两人的表情都是悲哀和无奈的。没有人再会为他们的未来有太多的期许,电影演到这里,大家都会隐隐约约地感觉未来的深洞里吹出阴冷的风,这股风不会让人寒彻透骨,但让人感觉到必须去迎接开始苟且的绝望,或者轰轰烈烈的死亡。悲剧在这里开始上演了。在显性层面上,小萍对周遭的环境绝望了。她后来因为假装生病,被领导发现,因此被分配前线做护士。

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让小萍 和刘峰都成为了英雄。刘峰以求死的方式,想成全自己,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他仅仅残疾了。他因为营救战友,右手被打断,那个曾经摸过林丁丁的手,就以这样的方式了结了。他依然是英雄,但这个英雄显得让刘峰有点失望。如果他能在坟墓里享受英雄的待遇,可能会让他欣慰。

小萍为救受伤的小战士,也受伤了,但这是无足挂齿的,真正的伤痛来自战争创伤。电影里,最让人心怀隐痛的是,获得军功章的小萍,精神出了问题,但当看着舞台上自己曾经参演过得《沂蒙颂》时,不由自主地离开大家,来到草坪上,听着剧场的音乐,翩翩起舞。专业的舞姿和深情的表演,让她回到当年的文工团,但我们看到只有悲凉。

小萍和刘峰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但他们最想让看到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看到。当然,他们也许没有把表演给别人的想法,但无论怎样,最后的他们都完成了自我救赎。

过了很多年后,小萍和刘峰都去烈士陵墓看望逝去的人,在烈士陵园他们偶遇了。这不奇怪,他们必然会在这里相遇。他们之所以都去看那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因为在他们眼里,曾经和他们朝夕相处或者有一面之缘的战友,虽然死去,但他们曾经那么深刻地进入到过他们的内心。这时候,我们发现,小萍和刘峰,与那些文工团的人相比,他们更充满自尊,所以,他们更关心一个具体且活生生的人,哪怕他或者她已经离开。

也许只有他们都在完成自我救赎后,才发现这种自我救赎如此的渺小和多余。在之后的寡淡的生活中,小萍和刘峰分别经历了人生的不幸。电影和小说,都用他们离婚和穷困不堪,来表达出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刘峰和一个女人结婚,为这个女人整容,但整容后的女人和大车司机私奔了,而他则穷困潦倒地在海南大街上送货。即便如此,也被战斗力强悍的城管欺压。这时候,原来文工团的女战友,为刘峰抱打不平,哭喊着为刘峰,这个战斗英雄争取权利。

当观众们扬眉吐气后,我们发现这个女战友和萧穗子在和刘峰话战友情时,依然背地里提起刘峰身上的“拥抱事件”,他们不无调侃地说,“如果是现在的林丁丁被刘峰‘摸’了,不会再大喊‘救命’了吧。”他们拿出林丁丁发福的照片,女战友对萧穗子说“你说这模样,现在让他摸,他还摸么?”萧穗子说,”假手都不愿意摸。”他们还让刘峰去看林丁丁现在富态而臃肿的照片。当刘峰拿着照片看,脸上露出些许的苦笑。

我们一下子明白了,为刘峰出头的女战友,和在旁边跟着调侃的萧穗子,很多年过去了,他们虽然也有波澜但一点也不坎坷的生活,没教会他们反思。他们并不知道,因为当年他们平庸的的旁观者心态,其实就是文工团冷漠环境的组成,以势压人者的可恶帮凶。在他们看来,也许因为别人受伤害,他们并没有做什么,最多私下里议论而已,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的“平庸之恶”都源于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甚至别人都这样,又不是只有自己这样的看法。他们心安理得地调侃和好奇,并毫无重量地流露出那么一点可有可无的同情,以聊以自慰。

当刘峰不好意思地面对他们两位的调侃晒笑时,观众们并没有感觉这个镜头有什么不对,甚至觉得充满了美好。多少观众们不也曾经在同学聚会中,调侃过曾经的“那一对”男女么?但《芳华》里的“那一对”男女其实和平常同学会上谈论的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我们本来应该毫不迟疑地感觉到的。

在电影的最后,刘峰和小萍坐在小火车站的站台长椅上,小萍怯怯地对刘峰说,她送刘峰离开文工团时,当时想给刘峰说一句话,但当时她没说出来。刘峰问,“现在能说了么?”小萍申请尴尬而略显羞涩地说,“那天我去找你,是想给你说,‘你能抱抱我么?’”。

因为刘峰的“抱抱”,让刘峰的人生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当时,小萍,只有小萍没有嫌弃刘峰,她真的很想安慰他,也真的很想把同命相连转化成爱情,也真的很想把来自刘峰的关爱珍藏起来。但在送别刘峰时,她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她认为,被赶出文工团的刘峰,依然比他高贵;也许因为她怕说出让刘峰抱抱她的要求,会引起刘峰误会,以为她在嘲笑他;也许她不说,源于她对刘峰的真爱,以及因真爱而引发的羞涩。

刘峰听完这句话,平和地看着小萍。两个历尽沧桑、沉静而温和地脸,平静地展现在屏幕上,让小萍的话,显得如此沉重。每个人恍然大悟后,仿佛被重重地被这句话打中了心脏。刘峰自然而坚定地把小萍搂在了怀里。

今天的小萍和今天的刘峰,他们可以毫无顾忌了,过往的岁月如此没有颜色,当年留下的没用过且新鲜的那一点点令人心动的颜色来装扮了,让人不禁感慨而感动。

电影在这里,响起《芳华》的背景音乐,并配上萧穗子的画外音,“刘峰和小萍再见到时,已经是10年后了,05年刘峰生了一场大病,幸亏小萍及时把他接到身边,细心照料,才捡回一条命。他们没有结婚,也都没有子女,他们相依为命,把彼此当成了唯一的亲人。我是在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暗自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和难言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23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