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观后感 >

无间道600字观后感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无间道》是一部由刘伟强 / 麦兆辉执导,刘德华 / 梁朝伟 / 黄秋生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无间道600字,供大家参考。

无间道600字观后感(精选篇1)

无间道1和3的剧情记得比较清楚,看的次数也比较多,相对来说,比起2作为中间的倒叙,1和3的剧情也更为连贯,今天又把2从头到尾一点都没快进的看完了。

我们常说,一部电影怎么样才能称为好的,经典的电影,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带入感要强。那你说了,阿凡达和变形金刚一定算是典型,其实恰恰相反,通过强调场面和科技感绝对算不上带入感强,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这是强加给观众的。当观众在欣赏一部科幻电影的时候,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这部电影一定场面宏大科技玩意儿众多,这样电影就很难在剧情上下功夫,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很难再出现那种像终结者2那样,集科幻,剧情,思想甚至是音乐于一身的电影,这其中每一个小点又可以铺开来叙,这里就不再生发了。总之是,90年代初卡梅隆的终结者2,已经被影迷公认为科幻电影的代表作,而不是变形金刚。

回到香港电影无间道2。有关无间道系列的影评数不胜数,阵容和剧情方面当然是制胜的原因,但绝对不是全部,整个电影烘托出的和谐连贯首位照应是亮点之一,刘建民的手里拍打档案袋子的小动作,在每一集都会有镜头,但是,这个镜头处理的美妙的地方在于,绝对不会将镜头停留时间过长,更不会刻意让观众去察觉到导演的用心,而是,当你十分仔细的再回头去看的时候,给你一种恍然大悟的拍案叫绝,这种处理在很多优秀的电影里都有出现,比如盗梦空间里主角击毙目标之后抱住尸体以免落地产生过大声音的细节,就会让人感觉十分的真实,这就是带入感强,而不是噼里啪啦杀人像拍死一只蚊子留点血完事儿,当然,纯粹为此设计的电影不再讨论范围。

可以说,电影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演的都十分到位,几乎没有明显败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第二部吴镇宇和黄秋生的演技,再次阐述了什么叫做实力派。实力派和偶像派的明显一个区别是,实力派的演员,抽烟这个动作是为了烘托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便于讲述故事和反映陈述人的心情。黄秋生在电影开头的独白,简短而细腻地流露出黄警官作为警察的不堪岁月,又深深刻画了一个作为经历了各种铭心刻骨阅历的男人心境,意味深长而淡然。相反,抽烟这个动作,在偶像派那里变成了摆酷的资本,手段和形式反而成了内容,这个在早期的谢霆锋这种演员身上十分多见。抽烟也能抽出自然和味道,这个,也叫带入感强。

最后,最为想表述的是,经典的电影让你回味无穷,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好人会犯错,坏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不是黑就是白的大陆电影成为最好的反面教材,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没错但不是直白地告诉观众,这个人有多么地纯洁嫉恶如仇,有多么地完美,连自己的私生活都没有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个是机器不是人,恐怕现在连小学生都不会相信这个了。警察也是人,他们也有痛感,也有心理问题,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也不是价值观单纯的孩子。这个在黄警官身上也有体现,黄警官和琛哥的关系很微妙,私底下他们是朋友,黄警官还和琛哥的老婆有一腿,但是,这个但是很重要,黄警官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警察,倪坤死后97回归有一个镜头,黄警官把倪坤的照片拿下来换上了琛哥的照片,透露了一丝悲凉,但是这就是职业操守,因为你是警察,这就是你的职业。这一点在陈永仁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没人想当坏人,也没人为了光荣的世界和平事业去做一辈子卧底,卧底也是人,这只是个工作,能够让他支撑下去的还是那一句我是警察,这是一种精神寄托,这种寄托拜托了陷入无间折磨的后果。这种真实,就是一种很强的带入感,类似的电影有很多,比如好莱坞导演安东尼福奎安的作品,很多都是游走在生活和法律边缘的警察故事,很有味道,不再赘述。

总之,好的电影,一定会有很强的带入感,无间道系列电影值得多次观看,每次都会有新的挖掘,这就是很多香港电影的魅力。

PS 三叔那段友谊地久天长的口琴镜头,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具有极强的代入感,一边是活埋老大,一边是平静地吹着曲子,这个镜头老道到已经超越了电影这个东西,而是一种超脱和淡然,仿佛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无间道里面发生的一切,特别屌。

无间道600字观后感(精选篇2)

香港电影史的巅峰之作。

第一次听过无间道这个词,是高二的国庆节,我们数学竞赛小组去杭州培训,天天晚上都在房间里打斗地主。那时玩的是五人斗地主,一明一暗,暗地主一开始是要保护身份的,这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撕逼。yc同学也经常会兴奋地说,我们现在开始玩无间道了。

于是本科的时候看过,当时看完第一部深受震撼,接着看完了二三部,反而没有太多的感觉了。因此以后一直吸取这教训,系列的片子绝对不会一口气看完,哪怕第一部再好看。

这部片子的情节之流畅紧凑,人物表演之到位,揭示的哲理之深刻,看后给人的感慨之唏嘘,大脑里很难在片刻间想到还有什么片子能和它一样。两个卧底,两个影帝,对着飙戏实在看着太过瘾。情节的几次大转折,就算是看过一遍依然觉得非常精彩和震撼。

看过片子的人都会思考一个所谓好人和坏人的问题。作为男主的陈永仁是比较让我们有代入感的,我们会一直在想当这个世界上知道自己的身份的两个人都死了之后,就无人再知道自己的卧底身份,这十多年的假戏怕是真的要一辈子做下去了。而刘建明则更是让人感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韩琛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在警局风光无限,如何再能为了一个卧底的身份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双卧底的设定本身就非常有剧情和噱头,庆幸的是,导演编剧和演员高水平地发挥了出来,成就了这一部杰作。

话说这让我想到了一年多前自己玩过的一个游戏叫潜伏之赤途,讲的就是一个卧底的故事。我记得到了最后也是唯一知道卧底身份的人死了。那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游戏。

无间道600字观后感(精选篇3)

今天又把《无间道》看了一遍,果然不愧是香港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啊~~鼓掌鼓掌!

黄警官死的那场我又泪了,有些电影你真的不能只看一遍,就像《无间道》,看一遍

是不能把里面的信息全部挖掘到的,不排除有些精神力超强的人,像偶们这种噗通银,

至少要看个两遍嘛。

特别喜欢电影开头和结尾的那两个对应的场景

开场时

年轻的梁朝伟离开警校的背影和回望

训练员的声音“有没有人想跟他换!(怒)”

年轻的刘德华低头发出心声“我想跟他换”

在经历了十年卧底生活后

回到了那个场景

不过是

已经离开的梁朝伟的背影和回望

还是训练员的声音“有没有人想跟他换!”

还没有被揭穿卧底身份的刘德华的低头发出心声“我想跟他换”

“我想跟他换”仅仅五个字,在这十年的经历中,俨然是不一样的涵义

那就是“我是警察,我想做个好人”

今天又把《无间道》看了一遍,果然不愧是香港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啊~~鼓掌鼓掌!

黄警官死的那场我又泪了,有些电影你真的不能只看一遍,就像《无间道》,看一遍

是不能把里面的信息全部挖掘到的,不排除有些精神力超强的人,像偶们这种噗通银,

至少要看个两遍嘛。

特别喜欢电影开头和结尾的那两个对应的场景

开场时

年轻的梁朝伟离开警校的背影和回望

训练员的声音“有没有人想跟他换!(怒)”

年轻的刘德华低头发出心声“我想跟他换”

在经历了十年卧底生活后

回到了那个场景

不过是

已经离开的梁朝伟的背影和回望

还是训练员的声音“有没有人想跟他换!”

还没有被揭穿卧底身份的刘德华的低头发出心声“我想跟他换”

“我想跟他换”仅仅五个字,在这十年的经历中,俨然是不一样的涵义

那就是“我是警察,我想做个好人”

无间道600字观后感(精选篇4)

《无间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文学性。判断一部片子好与坏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看完以后,有没有长时间沉浸在情节中走不出来,有没有为之长吁短叹。看完《无间道》之后,许久我都仍旧想着这部片子。于是,我简单地认为,嗯,是的,它很好看。

陈冠希和刘德华饰演的刘警官(假警察),余文乐和梁朝伟饰演的卧底(真警察),正如所有电影电视一样,总会有好人和坏人,正义与邪恶作为强烈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警察的天职,与匪徒之间的情义,两难取舍的矛盾心结,男性间力量的抗衡,加上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点缀其间,即是我所谓的“人文色彩”。

善恶,是非,好坏其实都是在一瞬间决定的,并没有事先的身份设定。不能指着影片中的梁朝伟说“他就是那个好人”,指着刘德华说:“他就是那个坏人了。”我相信,每一种人格,脾性的养成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就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中叙述的一样:“记得在我不谙世事的年轻时代,父亲曾给我过一个忠告,那番话我至今还铭记在心,‘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他告诉我,‘千万别忘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你的优越条件。”“善恶观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变成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世界中,大概不是单凭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就能选择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被贴上了某种标签。要去掉这样的标签,可能要为之穷尽一生的努力。

刘警官(陈冠希,刘德华饰)

他来自屯村,十几岁的时候便跟着琛哥(曾志伟饰),做了小马仔。生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家庭已然支离破碎,没有钱,没有书念,没有固有的价值观,固执地暗恋着玛丽姐,想要攒钱为她买一块手表,这大概就是当初的他最大的梦想。他是香港街头小到用放大镜找也找不到的小人物。混迹在人群当中,毫无特色,至多算是一个年轻的混混。

玛丽姐让他混进警界做卧底,他没有二话,只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女人。没有野心勃勃,也没有豪情壮志,只是因为喜欢一个女人,而去做一切会令她开心的事。

他的人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他的人生是由一双从远处伸过来的双手操控着的,他的人生,不过是为了让某些目的,某些计划通过的一条便道而已。他没有构筑自己人生的权利。他没有深入想过“好人坏人”这个复杂的问题。最后的镜头,他在天台上对阿仁(梁朝伟,余文乐饰)说:“当时的我,没的选择。”

当时的他,没的选择。如果可以选,他会选择那个更好的人生。也许会好好念书,会谋得一份体面的职业,会有一场不用担惊受怕被败露的生活,也许不用到现在还在矛盾着自己的双面角色。最后,他杀了另一个匪徒卧底,这一刻,他选择了做一个好人,他选择了另一种人生。但,当时的他,力量太渺小太微薄,不足以改变任何。

阿仁(梁朝伟,余文乐饰)

他是黑帮头目之子,他想要另一种人生,他想做一个“好人”。于是他读了警校,立志做一名警察,他要从黑社会势力中解脱出来。但是,他生来就已经有了标签,当时的他,没的选择。于是他只能被委派做了一名卧底,七八年的卧底生涯,丝毫没有改变他的信念。“对不起,我是警察。”,我相信他练习这句话不下百遍,只等着真相昭然若揭的那一刻,用最亮的嗓音说出这句话。

当他终于有一线生机去过他真心想选择的那个人生时,他在天台说出了“我是警察”这句话,但是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功败垂成,瞬息反转,剧情的>戏剧性张力膨胀到极点。这一点超出了观众可以把握的限度,他们没有猜到这个插曲,却猜中了这个结局。

每一种人生,都有滋养它的那片沼泽也好,温床也好。生命,通过挣扎,固然可以稍加修饰或者改变,但你改变的那一部分却是别人理所当然拥有的那一部分。你的那个“更好的人生”也许只是别人的那个普通到乏味的人生。这让人想起网络上红极一时的话“我需要费尽力气,才能看起来像你一样毫不费力。”

生而为人,我们都没有选择。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我拼了命想要挣脱原来的那种生活,我努力学习,毫不懈怠,以为生活可以因此变得更好。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我挤入了人潮,成为了千万个“我”中的一个“我”,站在地铁站或者公交站读着《每日早报》,睡眠不足7小时,夜夜加班至深夜,以为可以为自己赢得那个“选择”的权利。

当时的我,没的选择,于是就有了我现在的生活。

那个更好的人生,大概就因此变成了所谓的“理想”。

影片的结尾做出了价值判断,梁朝伟的牺牲带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式伤感,刘德华也在道德裁决的意义上具有弃恶从善的可能。他们为了“选择”他们的那个理想人生,都没有妥协。梁朝伟用生命成就了他的理想,刘德华用击毙了另一个同谋来扭转了他“当时没的选择”的局面。

所以,即使现实是多么地赤裸裸,血淋淋,也要以此励志,我们终有一天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那个“更好的人生”。

无间道600字观后感(精选篇5)

看《无间道》,都会了解导演的灵感来自何处:那个关于无间地狱的解释,作为了整部影片的灵魂思想。

两个互换角色的人,原本想坚持自己原有的信念,可生活却如此的残忍和霸道,硬是要把你融入你周围的世界中。

于是警察不再是警察,混混不再是混混,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意味着你所处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往高处走,往低处降,它们决定着你的人生观念,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之前我说过:我不再对剧中的人物带有极端的情绪:喜爱,或是厌恶。

这种感觉只有《无间道》能给我。在我看来,这样的感受是一种升华的感情,能让人带有一种平静的心态来看待电影,实属不易。

人的一生浑浑噩噩,偶尔清明,却再也看不到当初自己坚持的信仰。陈永仁和刘建明在重新信仰的过程中遭遇了彼此,然后在路途中毁灭了对方。

即使如此,熟不知,他们的心早已死去。

自我对自我的毁灭,大过于任何人施加的痛楚。

这才是世间最可悲的事情。

一死一疯。

然而这却不是最坏的结局。因为这样的悲剧也在其他人的身上上演。比如黄SIR,比如傻强。

一旦全部毁灭,你便不会觉得少数人的牺牲是悲壮的。可是主角就是主角,他们能吸引你的目光,然后让你忽略了其他人悲剧的存在。

总体而言,《无间道》就是一部经典的香港警匪电影。它的存在刷写了香港电影的新意义。

我看到最后陈永仁的永不瞑目,刘建明的瘫痪,觉得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他们一直都在逃避着自己黑暗的心理,却不知早已身在其中,与它浑然一体。

当一切都最终解脱,安身的天堂只有无间地狱。

23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