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800作文
《拯救大兵瑞恩》给观众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观众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800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800作文篇1
刚刚看完《拯救大兵瑞恩》,现在的心情好沉重......这是一部让前一百年战争电影蒙羞,让后一百年战争电影无法跳出模式和创新的伟大战争电影!一部你不得不去看的经典战争片!我其实很早以前就打算看这部电影了,因为知道它很经典,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机会去看,今天在家里休息,闲着没事儿,就打算看看了!看完了才发觉,为什么我一直错过了这部电影到现在。
我觉得人总是要在对自己的现况不满足(或者本身自己就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的时候来看一些很经典的电影,你当是陶冶情操也好,打发无聊时间也好,总之那些很经典的电影,你应该,还是必须要去看看的,无论你是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被深深打动!这部电影是98年的老片子了,片子虽老,但堪称经典。
对于这种战争题材的电影,我一向都是比较喜欢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八一建军节出生的,天生我就喜欢看这些,每次都会被那些军人的精神所震撼!就像这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是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 电影长达将近3个小时,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整个故事的结局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表达了要向世人展现的东西。战斗胜利了,瑞恩顺利的回到了母亲身边,然而米勒上尉等却永远留在了瑞恩的记忆中。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八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从这一点一下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的挖掘了战争中的正义和人道精神,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正是出神入化的将这一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不仅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故事,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剖析战争中人性的影片。
我在想,现在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还有什么不知的满足的呢?没有让我们亲身去经历那些残忍的战争场面就已经是很庆幸的事了,那些精神我们也只能从电影里看到,感觉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悲痛那岂是只用“残忍”两个字可以概括的!战争,无论什么样的名义,受到伤害最多的只能是普通百姓!
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还回想着电影最后由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约翰米高上尉对由马特达蒙扮演的瑞恩说的最后一句话:好好的,不要辜了..当瑞恩已经年迈再回到故地时,对着上尉的墓碑一直想很肯定的证明着:他一直很好的活着,一直有很努力的过好每一天,没有辜负那些为了他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们!他反复的问自己,问家人,他是不是个好人,这一切只是想证明他的余生没有辜负那些“拯救大兵瑞恩”的血的代价!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800作文篇2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向以来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因为总有那么几个片断,太残酷、太血腥,使人无法直视。所以,久而久之遇到这种画面总是会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可是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我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找到了瑞恩。可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可是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可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齐受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样的记忆,有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800作文篇3
有一部战争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于对战争的好奇,我便寻着了这部电影。简介上说去执行救援任务的只是一只仅有8名人员的小分队,并且最后全军覆没。我满心欢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壮士》或《亮剑》一样的剧情了,立马开始观看。这几部篇子使我对战争片充满了好感。让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幻想着自己勇敢无畏地冲上战场。
影片刚开始的是诺曼底登陆。登陆在诺曼底的美国大兵们对作战显得格外恐惧,不像《亮剑》里表现得狂热不怕死。人们在胸口画着十字架,嘴里乞求着上帝的保佑,然后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肠子流的满地是,口中大叫妈妈;或是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地了,身首异处。在看着战友们被子弹打飞了半个脑袋,撕裂了一只胳膊的情况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软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继续作战,而没有因此大发脾气,冲上去嚷嚷着要报仇。
在之后那个小分队协助另外一个分队把守桥梁,敌军的坦克来临前,所有的战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惧,迫使自己跟战友说一些美好的事,勉强地笑着,等待着死亡。机枪手们弹药在作战过程中没了弹药,补送弹药的战士被朋友们给炮弹炸得灰飞烟灭而吓得瘫倒在路上,毫无行动力。导致那些可怜的机枪手在于敌肉搏时硬生生地,缓慢地给一把匕首插进了心脏,配音让你听到一丝丝肌肉紧绷,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声响,使人胸口冰凉,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脏,你正在感受漫长的恐惧,走向死亡。
而他的老娘,正在拼命地祈祷,希望自己的儿子没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乡。 在这样的屠宰场,死,只是迟早的事,而又要亲眼目睹身边的一个个人不见了、消失了,来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气氛,在恐惧中紧张痛苦地死去。还会让你的家人们也分享到许多不安。被自己杀死的人们,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带给我的不是狂热而是恐怖,战争真是可怕。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800作文篇4
在略显粗糙的画面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纠结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全片看完后我的感受仅有震撼两字。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一个小队被派去拯救一个二等兵瑞恩的故事。这个小队一路上与敌人交战最终全军覆没,换来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纪录片的手法重现了诺曼底登陆,鲜血、断肢、尸体、炮火,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还原。斯皮尔伯格告诉我们,诺曼底登陆并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残酷、残忍、绝望的衍生物。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先祖历经种种战争以换得我们的生存与生活,如今记忆被风沙侵蚀,再提起他们,我们很少会觉得感动。他们成为了历史书上的油墨,成了考试的考点。而更多的牺牲者成为了墓园里每年一次理解吊唁的墓碑,甚至很多的战士一齐组成了一组租统计数字,我们捧着鲜花却不知何处吊唁,历史残忍的把他们慢慢磨成齑粉。我们记住的只是名字,而就像卡尔维诺所说,名字是没有意义的。我明白这一切不可避免,历史终究会尘埃落定,掩盖住当年的热血与爱恨情仇。杨慎早就参破了,他在《临江仙》里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我仍想在历史的缝隙中抓住哪怕一点碎片,在某个时刻突然回忆起它时能付予最忱挚的敬意。
还有那些战争,内战就不需要提起了,二战、抗日战争,这些战争究竟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战争就是战争,任何冠之以“崇高、伟大”的字眼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漠视。我从来不认为平津、辽沈等战役是伟大的,因为我们屠杀的是同胞,我甚至不认为抗日战争是伟大的,伟大的是中华民族,不是战争本身。想来战争离我们很远了,我们在温室里呆久了不免会忘记战争的真面目。无数的尸体、枪林弹雨、怒吼、哭泣、绝望……战争才不是电脑游戏,也不是统计数字。看看那些老兵,很多人一辈子活在战争的阴影中难以自拔。“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这是因为在看不到期望的战斗下,所有思考都会让人崩溃,仅有服从使人有继续战斗的勇气。对于战争,无论如何,理性的祭奠死者,带着“温情和敬意”看待它们。我突然想起了以往看到的一篇报道:一位知识分子呼吁以后说“南京大屠杀死者纪念馆”而不是“大屠杀纪念馆”,因为屠杀永远无需纪念。
这部电影有一个每个观影者都无法避开的问题:用一个小队来换一个瑞恩值得吗中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恐怕是不一样的。西方关怀每一个个人,认为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生命而放弃一个生命的行为是不人道的,而我们更关注全局,强调理性,争取把伤亡减到最小。奇怪的是,西方恰恰是以理性著称的,而中国文化偏于感性。
我想我们不能直接的断定中国人不讲人道。我们向来崇尚团体主义,为了团体利益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是我们一向遵循的准则。所以应对一个生命与多个生命的权衡时,我们自然而然的会选择牺牲那一个生命。我们始终被困于团体主义的泥潭。这种团体主义带来的是对个体的相对漠视,时间久了,我们变得畏畏缩缩,甚至在团体面前无视他人的痛苦,最终无视自我的痛苦,那时也许就是《1984》预言的场景之一。然而这种团体主义或多或少的帮忙了中华民族一路生存下来。西方则更崇尚个体利益,不放弃每一个个体。这种观念自有其缺陷,然而从人之常情来说,它更容易博得百姓的肯定。我们保守、瞻前顾后,安全却疲累,西方人开放、专注个体,却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许这么说不对,因为生命无法用利益来衡量,也不能用数字衡量,如果为了避免可能的更大伤亡而放弃一个生命,我不敢苟同这种行为。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800作文篇5
究竟是战争磨灭了人性,还是人性在战争中愈发显得熠熠生辉?《拯救大兵瑞恩》给出了答案。
电影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珍珠港被袭所以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战争极为惨烈,血流成河,德军装备极其精良,但在各国的猛烈攻击下,德国势力渐渐被击退,联军离柏林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大兵瑞恩就是一名美军101师506团E连的二等伞兵,但不幸的是,他们被错投到了敌腹——德军后方重地,十分危险,更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哥哥也都在战役中牺牲,他是母亲的唯一依靠,却同样杳无音讯,所以,美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下令,派出一支搜救小队,找出瑞恩,把他带回家。
乍一看,这个命令完全就是胡闹,就算是为了一个母亲,也不能让搜救小队搭上性命去救一个人,并且,美军士兵有多少,找出一个士兵简直如同大海捞针,更何况这个士兵深入敌腹谁去救,又有谁愿意去送命呢?可是如果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研究,却又不禁多了一份怜悯,而这个命令又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独子无需参军,并且,已经有过家庭因战争而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那么这个命令也就合情合理,但关键是,去救瑞恩的任务应当派给谁呢?
这个任务被派给了米勒上尉,米勒上尉带着霍瓦特中士、莱宾、梅利西、杰克森、卡帕佐、军医韦德和翻译官厄本出发了。
但显然,这个任务对于搜救小队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苦差而已,仅有医生韦德例外,他明白生命的宝贵。
而灾难很快就降临了,卡帕佐阵亡,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被德军狙击手射中,又在中弹后不断说话耗费体力,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卡帕佐的死让搜救小队出现了动乱和分歧,抱怨声越来越大,倒霉的是,还遇到了一个同名同姓的瑞恩,但并不是他们要找的那个爱阿华州的詹姆斯法兰西斯瑞恩。能够想得到,搜救队员的心境,他们本来就心不甘情不愿,在失去了队友却只找到一个同名同姓的胆小鬼,不能不说他们没有愤懑。
之后,好不容易打听到了瑞恩的消息,却又遭遇了韦德医生阵亡的惨痛,但根据军法,却又不得不把射杀韦德医生的德国兵放掉,因为他已经投降做了俘虏。搜救小队面临着解散的危机,因为众人已经不在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二等兵再眼睁睁看着战友死去。
就在小队分崩离析之时,米勒上尉说他原先是一个英文教师,但此刻已经没有人能够认出他是一位教师了,教师育人,军人杀人,每杀一个人,他就离家越远,他并不喜欢打仗,他期望这次任务结束后,自我就能回到家中,不需要再让自我的双手沾满鲜血。
小队重新上路,但他们的心境已经变了,为了回家,他们不再抱怨了。
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无意之间,他们就与瑞恩相遇了,瑞恩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反而是个汉子,更出人意料的是,瑞恩坚决不当逃兵,不抛弃战友,唯独自我回家。
一个大难题摆在了搜救小队的面前,已经找到了瑞恩,要么留下,要么回去。
在战争中,应当优先研究生命,但如果留下守桥,很难相信他们能很好的活着,所以应当选择回去,但搜救小队选择的是留下,那么这又是出于什么呢?没错,选择了人性,不再是一个战争机器,为了完成任务而活着,不仅仅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甚至,他们不再执着于回家,执着于那个守望着的母亲,而是留下来,为什么?因为在残酷的战争中,有一种感情叫做战友情谊,有一种心境叫做为了拥有一段真正值得纪念的生命与回忆的选择。
最终的战斗是十分残酷的,靠着有限的并不十分精良的装备对战德军的虎氏坦克和22毫米机枪还有步多于自我几倍的步兵,虽然定下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但还是被强行突破,到最终竟连炸桥都做不到了。尽管如此,在战斗中依然想着战友,杰克森看到了坦克的炮筒瞄向了这边,不是先保护自我,而是大叫让旁边的人伏下……超越死亡的是什么东西,是人类的情感,米勒上尉最终也不在想着回家,而是拿着一把手枪朝着坦克开枪——每一枪,都是一份普通的人类的心境,不喜欢战争,期望拥有一份回忆,与战友之间的情感……
轰——的一声,坦克在米勒上尉的眼前爆炸了,援军最终到达了,,空军粉碎了德军的坦克与阵形。
八个人,最终只活下来了两个——莱宾和厄本,其实,之所以是他们活下来也是有原因的吧,不是男一号米勒,而是他们,因为莱宾当时是抱怨最凶的一个,当他应对死去的战友,会想些什么呢?厄本,正是因为厄本的懦弱,梅利西才会死掉,就算他最终射杀了那个忘恩负义的德国士兵,他也会抱着深深的愧疚活一辈子,他真的能够背负得起生命吗?瑞恩其实也在无形中被禁锢了,背负着为救他而死的人的生命。
然而,为什么会有人丧生,有人需要为了别人的生命背负一切?这都是战争的罪过,那么,德国士兵有错吗?他们为什么要被仇视呢?这样的故事不一样样也会发生在德国吗?有错的是希特勒,是战争。
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是战争磨灭了人性,还是人性在战争中愈发熠熠生辉?战争是残酷的,死亡如影随形,战争夺走了生命,但绝不可能抹灭人性,不管你是个军人还是个普通人(基度兹),在战争中,人性依然散发着光彩,那么,到底是什么磨灭了人性——答案是人的内心,人性不能被磨灭,只能被自我所摒弃。
所以,拯救难道只是瑞恩一个人么?拯救的真的只是生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