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
《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篇散文诗写了一个梦境:人的影子不愿意做一个不明不暗的影,不愿意偷生苟活于不明不暗的境地,不愿意跟随人了,所以,向人告别。鲁迅用象征的说法写影宁愿被黑暗卷没,也不愿活于明暗之间。终于自我献身,为光明而灭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影的告别》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篇1)
“人在睡着的时候就会有影来该别。”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其实人从来不是孤独的,因为至少还会有影的相伴。我不愿去地狱,天堂,黄金世界,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一种无奈,一种彷徨,一种淡然,一种释然。其实,我们不用时时刻刻地拼命去追求那是人认为无所不能的财富,权利。
我们只要能活得感受到生命每个阶段不同美感就好。我们不必随波逐流,死心塌地的追求着我们被世俗化了的梦想。像影一样,即使愿望只剩下彷徨于无地,我觉得才是最真切的。影只有在人们睡着的时候,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梦想,自己内心的想法,而那时候已是黑夜。其实影一直都在不自由的环境下生活,它被时间控制,被人所在的位置所控制。它已经没有自我选择的留下或者离去的权利。
因此,即使我们心中一直相随的形影的概念也要被打破了,影要告别体,它不要再象曾经那样追随体了。但告别了体后却没有找到要去的地方,无论是地狱,天堂,还是黄金世界,都不想。因此,它只能彷徨于无地,要问无地是什么?我想这是作者能够意会的吧!不管无地是怎样一个地方或者不是地方,我想我都极其佩服影的勇敢。
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篇2)
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样的一个残破的中国要挣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时代,是为数不多的清醒者,满怀激情,用笔杆子去唤醒愚昧的国民,你也曾经彷徨,曾经呐喊,曾经伤逝,为的是激励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为的是追寻那一片光明。
人们把《野草》给予了很高的艺术地位。在五四落潮后反思思想上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以及社会的现状让他有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他感到烦闷和痛苦。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的《野草》,便赋予了自己的那种微妙的感觉、心理、情感,是对绝望的反抗的一种艺术的再现。
鲁迅的作品,初次的品读,我的第一感觉是晦涩的,很难捉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他的作品就像烈酒,初入可能是顺着喉咙流下去就象是一团火一路烧下去的感觉,但细细的品味有一股浓浓的香醇味,回味在身体里的一种舒适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影得告别》的赏析,纯属我个人的看法。正如鲁迅曾经说过的:“真的勇士敢于面队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淋的鲜血。”“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面对激情消退的青年,他呼吁,他呐喊。在面对明与暗之间,他选择了坚持,选择面对黑暗的现实。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与完全光明的情况下,都要消灭,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反抗黑暗,黑暗会吞并我;而光明真正到来之时,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是怎样的一种境地。 但作者宁愿被黑暗沉没,也不愿苟活于明暗之间。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篇3)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或许,总有那么一个不知道时候的时候,我们看见了,或者忘记了;或者,就这么上了天堂,下了地狱。天堂也罢,地狱也罢。既然已经忘记,已经逃离,又何必苛求。但至少,影曾经追随过,在那浮浮沉沉之中,总有那么一抹倩影成为心中拂之不去的美丽。听说灵魂是个个体,再无影的陪伴,这道路,终是伶仃一人,那么,可曾设想,有多少时光,留给那抹倩影,做最后的告别。
打开书的扉页,已不知是谁用狂草写下“劲草之美”,也不知何时曾认真读过。细想来,年少不经事的心看着那苍白的字眼,只觉一丝枯燥。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以至于我平淡的读完此书,再无勇气打开。现如今,若不是某些偶然和必然,它早已成为尘封已久的秘密了。打开书,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想必这就是经典。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下,看到的是不一样作者,听到的是灵魂深处潜藏已久的心。我不知道,下次启程是何时,只是如今,我准备延续这份丢失已久的冷静。
很多人和我一样,认识鲁迅却不了解鲁迅,欣赏鲁迅却不认同鲁迅。诚然,一个时代的背离,下一代的新生,使我们再无法真切的了解他。而我只是想,再多了解他一点,哪怕我所谓的了解只是浮烟。
他说:“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一种荷戟独彷徨的毅然,哪怕再苦闷,再无助也仍然选择欢笑。在那“彷徨于无地”之中,也曾有多少决然,那种与生俱来的坚强,让我看到哪怕是哭也不虚无的他。强颜欢笑,独自远行,终是选择了黑暗。确乎如是,黑暗给予的是不同于光明的力量。一杯酒祭奠,又将启程。
也许现时的率真不允许我们伪装坚强,不由,鲁迅文字中的假装,引起我们的不屑。可又曾想过,骄傲独立如他,又怎会用懦弱掩饰自己,只是我们不懂,我们永远承载不了他背后的重压。
那声“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往。”道出了心事,是谁追随者谁,又是谁独自承受,以至于锋芒尽显真情思。又是谁像谁在告别,告别你,灵魂深处孤独的人儿。那一刻,才是真正承担毁灭与虚无。
不过我想,所谓的虚无,也不过是似有却实无的假象,黑暗的代名词而已。“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这是难懂的话。姑且让我认为是一种回应,一种拒绝现有和将有,而毅然选择黑暗和虚无的过程吧!只是面对这世界,那些拒绝变得如此微弱。若不是一颗坚强的心坚守着,谁能设想结局如何。他是一个成功者,发出无从逃避的生命的声音。
最终还是,“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自己。”还是一个人远行,这份选择需要多少的勇气。独自承担,是失去了所有,却也收获了全部。这生命中,所谓的“有”“无”,也不过是一瞬的遐想,或许只是当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本我的最高点吧!我并不想真切地感受当一个人选择独行时的心情,许是落寞的,但只相信,有一种骄傲,那是在将要放弃时唯一的动力。
我读《影的告别》,竟再读不出影的虚无,许是鲁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我不知觉忘记事物表象。诉诸笔端的,已是那个充满灵魂的影。更觉得,鲁迅只是借这份虚无揭露事实罢了。这不仅仅是影的告别。有那么一些人,毅然选择离开这个肮脏的年代,用自己所及的去拒绝浑浊,那种奋斗,有人放开了富贵,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只有鲁迅,以笔作战。而这一战,打得太久太久,以至于今,再无法忘记。
说他救赎了世界。不然,世界也救赎了他。
鲁迅自己也说:“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鲁迅便是这般爱夜的人。黑暗中的身影,高傲如笔杆挺立着,即使肉体倒下了,脊梁也不会倒。他很成功,毅立在黑暗之上,掀开了一丝光明。当这份光袭下时,一切黑暗安息了。那个爱夜的人,终是光明的使者,而这份光明,便是黑暗的救赎。顾城“说黑暗给了我黑暗的眼睛,而我用他看到了光明”,也许便是这等意味吧!
写到这而,我不敢说我很了解。我想,他是一个大家,一个大家的魅力,在于他给我灵魂深处的震撼。
不仅是《影的告别》,整本《野草》,渗透出的思想境界,许是我一生都无法追逐的。本不需追逐,只是因为鲁迅,我开始思考有些人生,开始明白某些价值。说不上膜拜吧!
我永远无法明白,这个时代塑造的他有多坚强,读他的文字,想象着。不为什么,只为他是鲁迅,一个用生命在思考的革命者。他的记忆深处,有一种繁华落尽的苍凉,有一种乱世无争的坦然,一种不甘心。有时候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他依然抱着最初的理想。沉下去而又浮上来,这些,又怎是一个普通人做得到的。若是生在现代,必成大事,将是一代伟人。只是这一切又怎么能说,已是生于那个时代,他才是鲁迅,铮铮傲骨下一个不屈的灵魂。
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篇4)
鲁迅的文字很深邃,让人看不透,却总会让人有新的收获。我读《影的告别》也能够强烈感受到鲁迅文字的魅力,以为自己读懂了,好像又没有读懂,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中。
读《影的告别》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首诀别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被抛弃的凄恨。影子在控告抛弃它的“人”。天堂,地狱,甚至黄金世界,影子都不肯去,却一直跟随着“人”,为什么,因为是人把影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赋予影子的灵魂,所以在影子的世界里,人就是它的全部。可是在人的世界里,影子却可有可无。最后,影子决定离开,离开便是灭亡。“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很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终究是生命之重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这首诗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子君的命运,是涓生唤起子君解脱禁锢的勇气和激情,一旦被“生命全部”抛弃的子君最后的结局便是灭亡。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千千万万的子君——把生命附属在男性身上的薄命女子。这究竟是男权社会下造成的悲剧,还是女子性格的悲剧,谁又能说得清楚呢?联想到现在,女权解放运动提倡了那么久的当代社会,可是如今又有多少的子君能够摆脱男权,得到真正的解放。
开始读《影的告别》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看成是绝恋诗,可是读多几遍,我又不以为然了。再次读的时候,觉得鲁迅大概说的是人的悲剧吧。人没有办法脱离社会寻找绝对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人本来就是一个双重体,在光明的白天, 总是以一种“自我”的形态出现在社会,可是到了黑暗的夜里,“本我”的欲望就是显现出来,总“彷徨于明暗”之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影子想找到“那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人又何尝不是呢?最求个体的自由,从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可是谁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别》大概说的就是人对自由最求却无法实现的彷徨吧。像顾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灭亡。
影的告别读后感600字(篇5)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诗。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
因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所以它“不想跟随你了”。然而现实又是那样的无奈,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中,它“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这样,不管是人,或者是影,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抗。于是,它反抗黑暗,因为反抗黑暗,故为黑暗所不容“黑暗又会吞并我”,可它的生命价值正在于反抗黑暗中。当黑暗被消灭时,光明真正来临之日,却又是影消亡之时,“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鲁迅先生写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鲁迅先生当时处于历史的生存困境中,而笔下的影之价值在于反抗黑暗,当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光明来临之时,却又甘愿于消亡。这是何等的生命境界,怎能不让我感动呢?最后,我想说,即便“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还是愿意如鲁迅先生那样“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就是《影的告别》带给我的最大的生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