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
所谓“走下神坛的伟人”其实是对历史的庸俗化遮掩和伪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篇1
自说自话和语焉不详是这本书最大的毛病,以至于它成为了一本浪费时间的书。
这本书里面连篇累牍的谈苏联的政策,讲斯大林的政策,列宁的政策,还有其他人的政策想法。这些政策说得东一榔头西一铲子的。总是突然来一句:列宁有----政策(写了好几页),斯大林是开始是反对它的,斯大林认为------(又写了好几页),但是斯大林最后又同意了列宁的观点,他站到了列宁一边(一句话完事)。简直是浪费时间——你花了那么大篇幅写政策,你就不能写一下:
斯大林是如何反对列宁的,他是私下和亲密的朋友和同志抱怨,还是大张旗鼓的写文章反驳列宁,或者是在实际行动中直接采用和列宁所说的政策不一样的方向;
列宁听到斯大林反对有何反应,是不以为意,还是震怒;
斯大林为何后来又赞同了列宁的观点,他是怎么赞同的,是发表了一篇文章赞同,还是在会议上面力挺了列宁;
斯大林是经过一般扭捏才赞同,还是迅速的改换旗帜赞同了;
因为这种赞同其他的同事是怎么看待斯大林的,是觉得他灵活,还是觉得他见风使舵,还是有什么别的想法;
经过这次立场的改变,列宁有没有对斯大林有更多的评价。
都没有写,废话了半天政策之后,就这样一笔代过——你作者写苏联政策不是为了写苏联政策,而是为了写斯大林在这一政策的走向中的表现,让人明白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或者是怎么做的,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写了政策之后,就一两句话把斯大林的所作所为代过了。
拒绝透露细节或者说是没有细节是这本书的最大的硬伤。
书内引文的标注倒是挺勤快的,一下一个脚标引自---,引自----,引自-----。但是你特么倒是把细节写出来啊。当时---反对斯大林(注1脚标)、当时YYY支持斯大林(注2脚标),然后什么细节都没有。---,YYY是怎么赞同反对斯大林的都语焉不详,难道读者还要顺着你的脚标把你来自的引文的那本书重新读一遍才知道细节和原委?所以这书读起来充满了作者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他好像先预定了读者和他一样已经看了那么多关于斯大林的相关书籍和档案了,而他只需要像老师考前给学生划出重点一样,蜻蜓点水的点一点,提一嘴就可以了。
因为没有这些细节,全篇都是作者自己的断言——斯大林在这个时候是很粗鲁的;斯大林在那个时候是表现得很和善的;斯大林在这个时候收紧了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那个时候很愤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愤怒,想问候作者。
非常不推荐阅读。那么大部头的一本书,感觉像个胖子,但是是虚胖,一点干货都没有。
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篇2
如果把斯大林、--、毛万岁和波尔布特等人完全视为“动物”、“恶魔”或者“杀人机器”的代表,那我们就无法看清他们的继任者。在很多方面,斯大林表现得像一个“正常人”,但事实上他离“正常”非常远,有着强烈的统治、惩罚和屠杀的欲望。
从这一点来说,所谓“走下神坛的伟人”其实是对历史的庸俗化遮掩和伪饰。
伊始,华文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几乎在同时推出两本不同版本的《斯大林传》,一本是英国历史学家,一个是俄国学者。这两本算得上是大部头的传记,各有千秋。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史料和史实都比较扎实,在史论上也多有共识。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斯大林作为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更甚于共产国际主义者。
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篇3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政治家传记,也许我看的传记水平参差不齐,又或许是我水平有限,目前为止,只有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和谢伟恩的《斯大林传》让我印象深刻。
这两本传记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他们的一生,但讲述过程是以主题来开展的。在此,我只分享这本传记的一些感想。
首先,斯大林身残意坚。或许我说的有些过分,但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体来考量的话,斯大林的确算是残缺的。他不幸的童年,父亲经常酗酒,家暴时有发生。6岁的时候一次天花差点要了他的命。他很坚强,在母亲的鼓励及呵护下,他活了过来,但同时也留下了痊愈后的斑痕。祸不单行,他在少年时代有一次被急速的马车撞到,左胳膊和双腿受伤,但康复后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残缺--左臂肌肉萎缩,缺乏灵活性。即使如此,他还是在母亲的期待中成长,坚强地活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政治的巅峰。
其次,斯大林具有争议性。一方面,他在政治上很有作为。另一方面,他迫害同志,实行高压政治。政治上,他励精图治。在列宁时代,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做事,也被沙皇放逐到西伯利亚几次,依然毫无放弃,继续为革命呕心沥血。他迫害同志,实行高压政治,计划指令性经济,农业集体化。为何形成这样的一种政治局面,作者也不敢做出权威的解释。但说到了几点还是有道理的:他不幸的童年,少年时代的宗教教育,青年自尊受损、失去爱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多疑、排除异己、残暴的性格的形成。但同时,他始终是为了苏联的伟大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的,他的残暴镇压,更多地是他想通过排除万难让经济能按照他的预想那样发展。他不能让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包围下苟延残喘,而是让西方世界看到苏联铁的意志一般的强大、无懈可击。
最后,遗憾的斯大林。这一点,我深感痛惜。斯大林死后,留下的是一个强大的苏联--世界二号经济强国、重工业、军事工业发达,仅次于美国,还有一个-的稳定政权。可是,后斯大林时代的赫鲁晓夫却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政治遗产。固然,斯大林残暴不已,斯大林时代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农业、轻工业畸形发展。但是,他的功绩也应当得到肯定。在我看来,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都不能妥善处理斯大林留下的强大但发展失衡的苏联,最终让苏联陷入死胡同。为何在苏联会走向解体,为何中国并没有重蹈覆辙?难道是因为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车无可鉴;中国因为有苏联在前方,后车之师吗?还是因为苏联是西方国家,骨子里流淌着西方那种自由,追求个人发展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导致每一届的领导人都不能很好地继续并发展完善前任的理论方针?难道中国有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化智慧?又或者斯大林的高压政治导致身边都是些无能之辈?难道毛泽东的不是高压政治?相比之下,中国的邓小平,改革了政治,开放了经济,在毛泽东思想的成果上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一个国家,领导人倒下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了一脉相承的文化。
悲哉,我的斯大林。
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篇4
应该说,斯大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个生在农村、酒鬼鞋匠的儿子,幸运的是得到了洗衣工、裁缝、佣人,什么都干的母亲的关爱,能够从教堂小学到神学院毕业,原本要从事牧师的斯大林,却从格鲁吉亚到俄罗斯投身革命,历经多次流放,从列宁的追随者到列宁的左膀右臂,到最后成为列宁担心成为独裁者的接班人。
千疮百孔的沙皇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已是强弩之末,列宁等人领导的共产党起义大军又给了沙皇致命的最后一击,沙皇耗尽了最后的实力而怦然倒塌。苏联共产党人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国内白军的进攻和国际上协约国英法等国的围堵和进攻,苏共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斯大林的政治手腕日渐老练,党内的竞争对手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渐渐败去,斯大林的地位日益牢固成为了独裁者。斯大林性格坚毅、善于思想政治工作、有高超的政治理论思想及杰出的文字功底,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同时,斯大林又冷酷无情,为了权利争斗老谋深算,某些政策又极左和残酷,造成的死亡人数众多,使得他在死后得到世人的评价也褒贬各半,永远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20年代发起的工业化革命及农村集体化导致农民饿死几百万,富农基本被消灭,另外在党政军发起多次清洗,太多的人被抓捕、甚至枪杀。另一方面,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保障了国防实力大大增强,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二战中对德国入侵的胜利,这对苏联民族和国家是意义重大的。
个人认为斯大林的功不能抵过,不能认为他三分过、七分功,首先他改变了最初党内原本还有的民主,大权独揽,把苏共引向了政治深渊。另外直接、间接导致苏联人死亡人数巨大,不亚于一场战争,乃人间惨剧,此乃人祸!给斯大林一个称谓:独裁者是合适的定论。
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篇5
只要他死后还被人评判,在后人的生活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暴君?英雄?60年后的斯大林仍然备受争议,但真实的斯大林远未清晰。
以浪漫主义诗人闻名的早年斯大林,在前苏联建国起了什么作用?列宁留下取消斯大林总书记的遗嘱,斯大林为何没被撼动?执政期间的斯大林,发动文化革命、清除异己、暗杀托洛茨基,有何历史隐情?前苏联改革,继任者如何处置斯大林的遗产?地缘政治中,斯大林如何玩转“三巨头”,如何“领导”中共,如何介入朝鲜战场?斯大林俭朴至极、居家有爱,为何妻子自杀、女儿背叛、儿子牺牲在战场?《古拉格群岛》的依据何在?
斯大林既不通晓多国语言,也不是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他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在苏共党的领导人中仅居二流。十月革命后的十年间,即使那些对斯大林态度温和的同志都认为,斯大林的长项是行政管理,国家的重要决策应该由他们做出而非斯大林。而且,列宁并不看好斯大林,还曾遗嘱要换了斯大林。可是,最后恰恰是这个格鲁吉亚人掌控了苏联,开始了这个国家的疯狂,疯狂镇压异己、疯狂反抗法西斯。
列宁曾口授遗嘱:“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了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务,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为有礼、较能关心同志,而少任性等等。
才华横溢的托洛茨基,跟列宁一样。在欧洲流浪了很多年,也懂很多外语。他后来在跟斯大林勾心斗角权力之争的时候,开中央会议他居然就拿一本莫泊桑的小说来看。那当然是原文,或者是堂吉诃德的西班牙原文来看,表示对斯大林这一套权力角逐我毫无兴趣。后来在权利的争斗中,托洛茨基1928年被开除出去,在国内流放。1929年流放到,后来流放出去了,在国外。后来在墨西哥被斯大林派了一个特务。
经过德黑兰会议,在欧洲的英美武装部队被告知苏军将与他们并肩作战。此时,不仅是《真理报》,西方的新闻界也忙于树立斯大林的个人形象。苏联参战伊始,英国媒体就不再批评而是大加赞扬。1941年12月,在斯大林的生日宴上,伦敦爱乐乐团为其演奏协奏曲,公众舆论更多的是对苏联红军的感激,把斯大林当做勇敢和光荣的化身。“带着勃勃野心和满腔愤恨,斯大林开始着手抬高他的声望。为了继续晋升以达到政治高峰,斯大林安排手下以他的名义提出更加严厉的要求。于是,赞扬斯大林的传记纷至沓来,赞美也一本比一本露骨。”书中内容也诠释了其实斯大林自己在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
书中还涉及很多我们正统历史所遮蔽的内容:二战时期三大巨头们的勾心斗角 朝鲜战场时毛和斯的关系、斯是如何诡异地两面三刀对待列宁等。可以不夸张说,如果说《邓小平时代》是今年传记文学的顶峰之作,那么,这本《斯大林传》则是这个岁末年初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