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谈美读后感1000字作文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一起来看看谈美读后感1000字作文,欢迎阅读!

谈美读后感1000字作文(篇1)

本人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将逐一分析。

其中读到朱先生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谈及了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物都如此何况是人呢?对于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娱乐业,为什么有一些流芳百世的歌星、影星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从商业的角度上说他们代言某一商品帮助提高销量,简而言之就是有利可图。而从艺术欣赏的心态去看明星,那些唱了几首经典的歌曲,或者成功塑造了某一个电影人物的,那是可以让人们永远记在心中,漫漫回味的。我想这对于那些明星自己来说这比财富和获奖荣誉更有成就感和最有意义的吧!

美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这一段大体可以证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它确实是不实用的,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观的,美是言论不一的。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长久呆在钢铁丛林中,觉得压抑郁闷,之所以田园风光的美丽诱惑成为了新兴的消遣和时尚追求;而农村人常年和绿地青山为伴觉得平淡无聊,对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现了农民进城的风潮。事实上这两个环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变的,在变换的是我们的心态。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以上说明美的出现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理想化缺一不可。

怎样才能让我们更艺术的生活呢?近两年风靡全球的瑜伽就可以有一个最好的诠释,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瑜伽的基础建筑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运动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让你做一些高难度的杂技动作,而是通过这些动作让身体伸展放松平衡最终达到身心的平衡,安静的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以瑜伽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合一,需要身、心、灵三者同时俱全。

综上所述,想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现在人们都提倡要艺术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精致更有情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所在,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点滴,艺术生活从现在开始!

谈美读后感1000字作文(篇2)

什么是美,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无非就是“好看”与“不好看”罢了。但是,直到我利用假期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谈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写这封信时,先生就是“和平时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就是这样一段话,拉近了我和先生的距离。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美不仅在物,亦不在习,它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面。先生在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同样面对公园里的一棵古松,不同的人所“知觉”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木商会盘算这木料值多少钱,而植物学家只会觉得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便会什么都不管,就静静地欣赏它苍翠的颜色。这正如先生所言“古松的形象一半是人为的,一半是天生的。极平常的.知觉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间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大概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接着在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先生阐述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正如北方人总会惊叹西湖的美景,平原人也会赞叹峨眉的奇观,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也会觉得面前新奇的事物值得玩味。就如有人觉得树的倒影才容易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是幻境,就好比看一幅画,自然会觉得回味无穷,艺术总要与现实保持一种“适应”的距离,大概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

谈“宇宙的人情化”,先生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入手;谈“美感与快感”则对比了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之不同。同样,谈“美感与联想”时,先生引用了“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读到这两句诗,我们都会不自主地联想到诗文中美丽的女子。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亦如先生所言:“美感是一种直觉,是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漫无缥缈,浮想联翩,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先生还从“情人眼里看西施”谈“美与自然”,从“依样画葫芦”谈“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以及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天才与灵感”。

最后一个章节,先生从“慢慢走,欣赏啊”谈到了“人生的艺术化”就像这本书一样,也应该是“慢慢读,慢慢欣赏”的,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应有的特点……”无疑,先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更是美的一生。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据先生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就插上了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们真的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细细体味生活中的美。

所以,我要说,一部《谈美》不仅让我真正认识了美,还让我明白,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适时地驻足,欣赏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因为人生路上,真的是要“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1000字作文(篇3)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读后感1000字作文(篇4)

出土的山顶洞人的项链表明,人类早在万年前便具备了审美能力。无论是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还是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青年对西方的崇拜到达了狂热程度。在社会更新的浪潮中,青年们只顾谈论西方美学,否定东方文化;悲哀的是他们中多数其实并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自己内心对于美学的渴求,只是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这种“木偶”思想与日俱增,东方美学地位江河日下,朱光潜先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唤醒中国青年的意识,创作了《谈美》。朱光潜先生在《开场话》中说到:“现在的青年不应该再有复杂错乱的心境了”。

作为当代青年,其实我们也一样面临“盲目”的危险,想想吧,在“听什么歌”、“看什么书”、“穿什么衣服”,甚至“说什么话”的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被流行的大众审美同化,从而丧失提升自己审美情趣的机会。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纯粹意象世界,超于利害关系,是高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的追求。”这就是美的含义。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最本质要求,而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具有宏大格局,这便使我想起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锤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也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因为美感与实用无关,所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过是边塞黄昏的一片荒芜,却也是雄浑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面也许简单,但却无比壮阔。

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其态度有三。木商会看到它的货币价值,植物学家会看到它的生态价值,而画家则会观赏它的线条、颜色、种态。这实际影射了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和美感态度的不同。类比一下,我们对待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如果从实用态度来看,学习能让我们将来有高质量生活,能提高社会科技水平;如果从科学态度来看,可以使个人严谨,可以研究比较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果从美感态度来看,学习升华我们心灵的境界。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作为观赏者,我们需要“移情”,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相融会贯通,在聚精会神中将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书中举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其实,在班级养花的过程中也是有“移情”效果的,你会发现心情随花开花落或欢喜或忧愁,这种移情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

“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前文提到画家对古松的态度)因此我们要打倒享乐主义美学。书中举例:“一个血色鲜丽的姑娘,一座希腊女神雕像,都具有美感。前者带来快感,而后者带来美感。快感是在满足实际需求后产生的,并非意志或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人的本质。”联系生活,我可以补充这样的例子,一瓶冰水和蓝色大海的图画都给人带来凉意,但二者给人的感觉却并不相同。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戴着面具的欲望”,这实际是极端的享乐主义美学。

艺术与游戏有很多相似点,同艺术一样,游戏也将意象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情境;游戏使参与者聚精会神;打游戏也需要“移情、物我合一”;游戏也是用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感情(例:同学们打游戏)。区别在于游戏只需要表达,而艺术需要作品的传承。游戏是艺术的缩影,艺术的老练和严肃注定了其千万年的延绵,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食粮。

而艺术最绝妙之处在于它的意象(留白)。从观赏者角度,我们需要“移情”,需要忘我,做到“得环其中”,用心感受作者流露于作品中的情感,而创造者也不能在情感中过活,需要跳出深层情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理智地进行创作。通俗讲,没有人身处你的境遇,没有人能真正体会、理解你的感受。所以一个好的作品是站在他人能最大限度体会的角度创作而出的。(例:在楼道被劫持要喊‘着火’而不是‘救命’,才能引起他人的足够注意。)这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时要有情感的留白,而观赏者凭借意象感受作品,产生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那么就能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我们可以体验一下意象的绝妙:提到“贫富不均”,只是一笔冷冷的总账,而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副惊心动魄的图画。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举的一个例子:你有没有过总是觉得河那岸的风景更美,可去到了对岸后,又觉得不过如此——我总是喜欢远处的风景,朦胧的风景。原来,是因为远处的风景离现实更远。它与人生有距离,而我们近处的风景太过真实,不易引起我们的美感意象。所以我认为,这是因为现实有太多喧嚣琐碎,不可避免。但我们遥望远方时,我们看不到那些琐屑,还可以靠意象把它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地方(沐浴后照镜子觉得自己更美了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也会更加羡慕他人的境遇,但他人也并非完美,也会有没有溢于言表的苦楚。

艺术来自人生,只要我们以严肃平静的心去感受人生,那我们必定懂得艺术。

谈美读后感1000字作文(篇5)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22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