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的“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碌碌无为的庸人们所处的卑俗现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篇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通用货币的最小单位,朋友跟作者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忽略了脚下的六便士。作者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书名于是就叫做《月亮和六便士》,一句玩笑成就了这本经典之作。月亮代表美好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目前的现实。

毛姆高明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转换,把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营造成一种旁观的距离,再运用简单的笔触进行描写,使我们徘徊在热情与冷静中不断重复回味情节。

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赖以生存的六便士,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者并不对立,甚至可以通过努力,相互拥有支配。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主人公作为家中顶梁柱,说走就走,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背负了不负责任。其违背人伦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配合那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的道德绑架,唯有统统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之中,只能依靠一些符号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给别人,但是他人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赖心却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读完之后,眼中应当有月亮。如果没有,应是乌云暂时遮住了双眼。再读一次吧,直到你读出月光为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篇2)

月亮与六便士,我一直对这个名字是分困惑,直到我读完后才明白,原来月亮是指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指大约六毛钱人民币,深陷泥中,也就是世俗的生活。让我们译后后记所说的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深黑的夜中不断挥舞着手臂,想摘下那皎洁的明月,果断放弃了六便士。但……月亮是那么好摘的吗?

斯特里克兰原市委收入不低的股票经纪人,可他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弃了妻儿,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离开伦敦,去了巴黎,这种行为简直疯狂,可他却毫不在乎,住在简陋的小屋里,整个房子乱糟糟,人也脏兮兮的模样。他一点愧疚感也没有,也不求舒服,仿佛这才是他想要的。她也不全无魅力吸引朋友的妻子,最后他自杀了,因为斯特里克兰并不爱她,这也可看出他一直坚定为追求艺术而放弃世俗功名,儿女情长

后来他去了塔希提岛还结了婚,真没想到,我想是因为阿诺心甘情愿和他生活在大山里吧。而并非其他什么,他一个人总会孤单,总会希望有一个人陪伴,但斯特里克兰还是觉得他依旧可以尽情创作吧。不过后来他得了麻风病,知道自己以命不久矣

所以夜以继日地创作,终于在临死前完成了这幅巨画。当库特拉斯医生又一次来时,情不自禁地感叹着这幅画的绝美,不得不承认,斯特里克兰真是个天才

没想到的是他死前嘱咐阿塔将它烧毁。尽管库特拉斯医生劝过阿诺,但他还是烧了他这幅伟大的作品,倾刻间消失无踪,真是一大遗憾

斯特里克兰从开始一个没脑子放弃舒适的人,一个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的人,一个不被理解接受的人,变成了如今伟大有名的画家,他的画价格不菲,这与她的不断努力与追求艺术之心是分不开的,或许你身边的某个人看似无用,不务正业的人。到头来会有一番大作为,一定会惊掉下巴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人,关键在于你如何掌握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勇敢地追逐梦想,用行动来证实自己,让那些嘲笑你的人不敢相信。但也要有恒心和毅力,一往无前。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篇3)

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讲述的主人公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追求自己艺术的故事。我从中也明白了,人短暂的一生中,做内心想做的事,才是真正的快乐。

选择此书,因为它被世人认可。

经过时间检验仍被称赞的书,就仿佛一个被人敬仰的人,面对被人敬仰的人和不足一提的人,心境肯定会不同——你会不由自主带一些崇拜、信任、紧张、庄重。

读此书比读其它书更慢,因为我会更多的回读、记录、思考。

才看到序言,我就有好多想说的话。看到“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我忽然感到,以前自己说理想与现实不相容,只是指工作与兴趣不相符,时间受工作占用,不自由。如今看来,这是何等肤浅?不工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不可能,甚至唾手可得,但很多人,往往在此上要加一个衣食富足。

世人都有不劳而获的期待,或是空想,假若实现,那人类必定灭亡。而给你足够吃的粮食,足够穿的衣,让你做你想做的事,你想做什么?

看到“爱的虚幻与真实”,我想到:我爱过,那种受内心驱使的爱过,可我认为,那是一种沦陷,并不长久。爱情,只是生活中的小部分。

看到“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心声:当你完成了最伟大的作品,它便离你而去,因为艺术的最高诉求并非任何实体,而是那遥不可及的精神的涅槃。”我想:阅读的过程,是打开牢笼的过程,请别害怕,被黑暗中的人所惧怕的光明。

看到“这种人的‘伟大’来源于他们的地位,而非品质”、“崇拜者的奉迎和批评者的藐视也许没什么两样”、“艺术是情感的体现,情之所至,人人都能够理解”、“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让我恐惧。”、“要我说,他们的学识有余,涵养不足。”、“他们的激情苍白无力,他们的梦想枯燥乏味。”、“文明践行一种奇怪的才智:他们把短暂的生命,浪费在琐碎的事物上”……我就会反思自己。

可是,这些反思似乎并不深刻,看完书隔了三天我来写此篇读后感或者叫做读书笔记的东西,我不知道自己想写些什么。

作者围绕着主人翁斯特里克兰,写了他前后两种不同性格所造成的几乎完全对立的人生。

第一种,是普通人的生活写照: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与妻子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并和可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看上去是那么符合世俗意义的幸福。

第二种,从斯特里克兰选择不告而别开始,仿佛一声令下,他变为了一个绝对冷漠、决绝、固执的人。他只活在精神世界里,仿佛有创造美——画出杰作——的使命。他不需要怜悯,不需要赞美,他不为曾经的家人有半分烦恼和后悔,更不为陌生女人的诱惑而心动。世人的欲望也好,烦恼也罢,对他来说都不存在。他只管画画,吃不饱穿不暖生病都不算什么,只要饿不死可以继续画就好。这样的状态,很是极端,也可称为纯粹吧。纯粹的理想,纯粹的想创造美。

而现实社会,讲究规矩,讲究名誉,讲究吃喝,所以他们眼里的斯特里克兰,令人讨厌。不礼貌、脏兮兮、没钱没地位,画的画也不被理解,所以他被人嘲笑,被人厌恶。

可在他眼里,世人都是愚蠢的人,他们的一切举动他都不放眼里。

他和世界是对立的。这样的他,在到达他最后故去的那座小岛后,不被怀疑,不被嘲笑,大家懂得给彼此空间,懂得“存异”,他甚至还娶了一个当地土著人当老婆,生了孩子,过着简单惬意的日子。那个土著女人,她长得漂亮,洁身自好,不在乎形式,她也不在乎斯特里克兰是否有钱,是否帅气,是否显得彬彬有礼,她爱的是没有任何装饰的他。在主人翁得了麻风病以后,她依然能做到不离不弃,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为此,斯特里克兰的晚年便没有那般悲凉,但就算没有土著女人,恐怕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可怜。

直到斯特里克兰去世后,他原本并不被世人看好的画成了珍宝。而他最珍贵的一副巨作——画在他在岛上屋子里的杰作,他命令他的土著女人在他死后将之付之一炬。

说实话,我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而内容让我感到的东西也太多了。

比如:作者能塑造出此人,一方面他是参照了画家高更的生平,一方面肯定融入了他自己对现实对理想的思考。他的内心是否住着两个斯特里克兰?而这让我看到,我的想法——认为作者刻画的人物一定会带着自己的影子——其实是我思想的限制。作者或许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对立的人,用他的生平,来表达他对“真正的美”的认识,对生活的矛盾的剖析。

比如:想成为一个画家,或者一个其它领域的艺术家,他所要承受的往往很多:生存对金钱的所需,不愿对社会妥协而遭受委屈和鄙视;被怀疑、质疑、取笑。走在思想前沿的人,走在创造美的道路上的人,是和世俗的人的很多做法必定背道而驰的,而这种背道而驰的局面,不是选择而来,也不是坚持就能渡过,那是发自内心的,被灌了不得不如此的魔咒。

比如:斯特里克兰的画被嘲笑,但是,却有一个火眼睛睛的人认出他的不平凡。这个人是一个平庸的画家,他自己没有能力画出杰作,但他却懂得“真正的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的去照顾主人翁,哪怕主人翁斯特里克兰睡了他的女人,抢走了他女人的芳心给他来带巨大的痛苦,他也依然不恨他,依然要保全斯特里克兰,因为他相信他可以画出举世震惊的杰作。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天命,每个人完成使命的形式不一样。有的人如斯特里克兰这般,但这是极少数,而这类人追求的东西,是凡人轻易体会不到的,若要体会,要体验他所体验过的那些痛苦与煎熬。有的人如这个平庸的画家,他的使命可能不是创造,而是发现,是成全。

比如:虽然作者写斯特里克兰冷漠,但那也是在社会的镜子下显示的样子;社会的镜子是否毫无偏差呢?显然不是。他到小岛以后的生活,充满宁静,只为遵循内心的向往;这样的选择,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智慧,有发自内心的向往。这样的人,或许在世人眼里是冷漠的,是可恶的,甚至是可怜的。然而,这样的人生,却同样让我觉得是值得敬佩的。那种自由,是很多人高不可攀的。

比如:文中提到的一个优秀医生,在一次去往斯特里克兰所居住的那座小岛后,仿佛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向往,于是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高俸禄的工作。人们为他感到惋惜,觉得他傻。这是为什么,一个人追求自己内心喜欢的东西,就是傻?就是可笑?就有一百种理由可以来嘲笑他!

就像如今,若一个原本可以取得世俗成就的人,放弃了成名发财的机会,选择回到乡村过简单日子,绝大多数人就会觉得他是脑子烧坏了,一定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若一个普通平凡的人选择陪伴老人,安于田园,就会被人说是没有上进心,是贫穷,是可怜。金钱,真的已经成为了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是否幸福的人的标准了吗?

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深刻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只知道贪图享乐,精神上的,灵魂上的丰富和深刻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甚至被他们所践踏。归根结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对待地位不足自己的人,对待看上去颇为寒酸的人,人们异常冷漠。本书剖析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问题。

而我只愿自己,做内心想做的事,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要在乎别人的赞扬或泼的冷水。

只此短暂的一生,何须去奉承,何须去解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篇4)

书的内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放弃一切去画画。果然有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应该勇敢追寻自己的崇高理想,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然后全盘否定安定体面的生活方式及现今社会状况,一本正经地给自己灌鸡汤。

考虑问题的逻辑从来不应该是简单的是或否

首先,作为一个普通的新时代社会青年,大家的普遍状态是的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但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者又是自己能力有所欠缺,甚至自己也犹犹豫豫不太确定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我这时候看了这本书,脑子一热,就觉得我不管我要追求自由,你们不懂我,这个社会太世俗太虚伪了。非要等现实给自己来一巴掌才能幡然醒悟。

思特里克兰德会有这样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他既可以无视社会舆论,也可以完全不在乎物质享受,本质上就是对这个社会无所求!他是这样说的:“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纯粹的喜爱,拼搏奋斗是为了好工作,好生活,或者说是选择的权利,努力也都是想要一个结果的。我们的兴趣爱好也只是被称为兴趣爱好,如果真的达到他那种程度,我们根本不会自责和懊悔过去的不作为,然后发誓要好好努力;而是会像网瘾少年沉迷于吃鸡游戏一样无法自拔。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太多了,父母,朋友,甚至逛街吃饭,玩玩游戏,追追剧都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普通人更重要的分清主次,追求利益最大化。想要更好的生活,可是觉得努力奋斗太辛苦,目标其实没那么重要,安于现状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不甘心就这样下去,对世界还是充满好奇,那多去尝试也值得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本心。

想要诗和远方,不妨先安顿好眼前的“苟且”生活。做好本职工作,不给家人增添负担;然后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财力精力,慢慢的打磨自己;最后无论结果好坏,都能自己承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篇5)

听着巴赫,写着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看着这本毛姆自我和解的文字,他是走了出来,从自我的枷锁中走了出来,我该怎么走出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确信,这是一本如同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字。写这书不是为了成就什么经典,只是他要通过这个故事与自我和解。到底什么是意义,欲望是枷锁,那么无论是自由意志还是生命意志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枷锁,月亮到底是六便士还是六便士本身就是月亮,总之我很混乱。

这本书大概用了四个小时读完,看到47页老思所谓的抛妻弃子去巴黎画画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明白毛姆要说什么,之后行云流水的读完,如同在和毛姆谈话,探讨我们自己。小说无非就是在讲一个故事,有要表达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想是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对自我冲突的总结。

我向高老板推荐此书,并告知老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本书讲的什么故事。果不其然的一通大骂,她是如此的鄙视书中的人物。我在想如果毛姆不是将高更作为老思的原型,这本书还能不能成为世界经典小说。我想是会的,如同加缪的局外人,这些经典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种普通人难以达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持久与强烈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必定是离经叛道不被世界的普遍道德所容纳与认可的,除非这种背叛的人最终成为英雄。这也是为什么如同乌合之众的普通人为什么崇拜英雄,只有从英雄身上他们才能看到自己一直有却一直没有出现的意志。

老思之所以是英雄,与他人无关,他是自己生命的英雄。他的自由意志与生命意志凸现出来的时候,如同毛姆所说,如同着了魔,身体里似乎隐藏着某种力量要喷薄而出。也许这种力量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在开始不被理解的,因为很多人根本就看不到这种力量是什么,如何谈理解。

人会觉醒,觉醒之后首先面对的是否定,质疑。这也是叔本华讲的生命意志的否定,如同否定当下的一切理所当然。要把自己想看到想做到的事情去做一做。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清醒的,是孤独的,是远离庸俗的。最后这个成长是属于自己生命的,与他人无关,与道德无关,与社会关系也无关。

老思为什么理所应当的告诉别人,他抛妻弃子,放弃优渥的生活去画画。只不过他想做自己,想做一个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你先是一个人,才能是父亲、丈夫、儿子、朋友等等。这些外在的身份都与人本身是无关的,对于老思这类人来说,所有的这些不是羁绊,只会是累赘。累的是他自己向上的生命意志与自由意志。很明显的,这其中的冲突会是很大很激烈,甚至是悲剧的。也正因为人所固有的向上的意志与当下的冲突是如此之大,所以才会成就经典。如同这意志是月亮,当下是六便士。没有月亮人总想抬头看看,也许直到死去也都在遗憾,为什么当初不能去追一下月亮。只不过很多人是害怕追月亮的时候自己会被饿死。

老思就是如此,差不多快饿死了,找人借钱,别人不借给他。并且被人告知,你对别人没有义务,别人对你也没有义务。是啊,确实是如此。人不仅仅有个体属性,同样也有社会属性。如果不是高更是原型,老思在人看来就是一个疯子,一个傻子。固然做的事情令人感慨,只不过他在外界看来就是一个故事。这让我想起了个体的价值一定要在他体身上体现出来,也许老思不固执的把自己的画留给自己去欣赏,他就不会那么悲惨。反过来讲,他不那么悲惨,他就不会成为经典,他所谓的真正的追寻自己的生命意志,也就成了一场表演。一场看似追寻的哗众取宠。

再说老思对带爱情的观点。爱情这个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幸福三要素,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是精神支柱,所以爱情就变成了支柱。他们轻信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其实是不能的。正如最近火的一踏糊涂的‘后来的我们’。其实哪有什么后来,只不过在那个时间段你们不在合适了。人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自身与外在关系的变化,如果一味的抓住从前过去,那么这个人必然是会受伤的。别人变了,你还没有变,并且其外改变的人不去改变用过去的态度对待你,结局一目了然。

老思在差点病死的时候是老勃救了他,老勃的太太开始反对老思住在自己家里。其实这个女人已经意识到了恐惧的事情会发生。这个恐惧的事情就是老思会点燃自己的自由与生命的意志。果不其然,老勃的太太爱上的老思,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老勃痛苦万分,也被感慨。女人这个物种,永远都会原谅伤害自己的人,却无法宽恕救赎自己的人。也许吧,这就是人性,至于是什么心理,我现在还没有深究。按照常理说,老思的太太容貌身家都十分优于老思,这个爱情关系里应该是幸福的。没看到结局我就知道,他俩注定是悲剧。当真如此,这个女人在和老思吵了一架之后自杀了。她固执的将自己信奉的爱情当成了一切,只不过是她自己认为的这是爱情,是一切,和老思是无关的。也正如老思所讲,每个人都该为自己负责,自己不对自己负责,还能指望谁对你负责? 这个女人有点像安娜 卡列尼娜,喝药自杀与卧轨自杀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基于轻信的不透彻。

后来老思去了一个岛上,画出了自己灵魂想要的东西,那副超越了所有物质唯有纯粹灵魂的画作。所以他又开始被世界所尊崇,正如死后的高更,成了后印象派的巨匠。只不过这都和他无关,和他有关的时候你们又看不出来,你们看出来了又关他什么事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疯子吧。在一些时代,天才注定得是疯子,不成疯子就无法活着。在这个地方,人类学倒是真为人做了些好事,就是不停的将正常人的范畴扩大化。

这部书的悲剧在于月亮与六便士无法兼得,为什么无法兼得?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又因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三观,不同的三观造就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产生的话语会把另外角度的人逼疯。这也许真不是人的错。也许看到了这一点,如今的人本主义开始繁盛起来。

这是一个缺乏理性的时代,先学会如何理性吧。少些道德审判,道德评价。

如上字数半小时,想到哪写到哪,虽然还无法透彻,感受到身上的束缚,至少此时此刻也算是自由。

22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