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800字读后感
我们平时在学习课余时间读一些课外好书也是很有益的,那么读完书之后可以写篇读后感把你的感想记录下来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800字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鸿门宴800字读后感篇1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 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 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 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 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 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
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 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 但他生不逢时! 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 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 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 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 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 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 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800字读后感篇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常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鸿门宴800字读后感篇3
项羽就好比一个有些怪才的考生,潇洒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难度附加题,却在10道正式题中交了白卷,考试砸锅,能怨谁呢?打江山这门大考,可是不太有机会复读的啊!
在中国要谈失败英雄,谈败将中最有脸面的,那得说是楚霸王项羽了,刘邦虽拿了他的人头跟江山,却好歹给开了个追悼会,修了个规格不低的陵园,司马迁更是一篇本纪,把这位失意英雄提到了跟汉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今老刘家的纪念碑、纪念堂早已荡然无存,可乌江的项王庙依旧香火鼎盛,为当地搭着文化的台,唱着经济的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败了就是败了,项羽如果在天有灵,望着满大殿缭绕香烟,一地善男信女,一定咬牙切齿:哪怕当一年皇上,也比当这神仙滋润许多不是?
您看到这儿心里八成幸灾乐祸--活该,谁让您老鸿门宴上心慈手软放跑了刘邦?上天给你一次机会你不抓住,能当神仙就算运气不错,认命吧您!
其实项羽真的好冤,因为鸿门宴上那一出,他实在没做错,半点都没错。
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中灭秦,项羽带了40万大军入关问罪,跟刘邦的10万人马对峙,刘邦带了个慰问团跑到项羽大营开"心连心"晚会,在经过项伯、项庄半真半假的真人PK,和张良、樊哙的一系列行为艺术之后,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而项羽始终对参谋长范增的种种暗示装聋作哑,最终放跑了刘邦。
许多人看到这儿,一定跟范增一样捶胸顿足,骂一声"竖子不足与谋":您把刘邦砍了,不就啥事没有?活该!
可项羽并不是白痴,至少这次不白痴。您甭看项羽带了40万大军浩浩荡荡,这些人马中真正属于自个儿的嫡系,只怕连1/4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军阀的盟军,有些还是挂名顶头上司楚怀王的部队,"先入关为王"的约定可是人人都听见的,天下这么大,真正牢牢掌握项羽手里的根据地,又有几个郡?这会儿冒着鼠肚鸡肠、背信弃义的名头宰了刘邦,盟军的人心一散,前面是被他屠杀了几十万父兄子弟、仇深似海的关中秦地,后面是乱作一团,都想自个儿称王称霸的六国故土,他那日子难道就好过得了?
反过来看,不杀刘邦又如何?论兵力,刘邦只是项羽的1/4;论名望声势,被天下人当作中了头彩才侥幸先到关中的刘邦,如何比得硬碰硬歼灭秦军主力的项羽?更何况楚怀王还在老项家手里攥着呢。他让刘邦来慰问,刘邦不就老老实实来了?后来他撵刘邦去四川开荒,刘邦不也乖乖地去了?实力对比在那儿搁着,刘邦住在鸿门项羽大营也好,住在咸阳城里也罢,那脑袋还不就在他项羽刀口前搁着么?不杀刘邦,刘邦还是攥在手心,不但可以收买、安抚盟军人心,名正言顺地建立绝对领导权,还可以趁机巩固内部秩序,为自个儿搞一块实实在在的大基业。
可见,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精彩手笔,比起范增,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既然不杀没错,那么为何刘邦做了皇帝,可以隆重追悼掉了脑袋的项羽,甚至大方地让项家后人改姓他的刘,而项羽却只能凄凄惨惨地去做神仙?
这打江山坐江山,好比是参加一次考试,要做的是一整套考题,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社会的,不能说每道题都不能错,但全套做下来,怎么也得拿个85分以上,才算有点把握。
项羽在鸿门宴这道大题上答得固然精彩,可整套考卷里他拿零分甚至负分的题目实在太多:没把关东诸侯搞定就匆匆杀进关中啦,愣头愣脑杀了几十万投降的秦兵啦,鸿门宴后把刘邦放到天高皇帝远、自己鞭长莫及的汉中啦,楚怀王还有价值啦,扔下关中、洛阳,莫名其妙跑到徐州建都啦等,前面说了,他的政治头脑其实比范增强得多,因为他犯这些错的时候,没听见范增提一句不同意见,可在鸿门宴上范增提的意见,却还没他本人的意见高明--只可惜,跟他争江山的不是装深沉的范增,而是偷狗肉的刘邦。
项羽就好比一个有些怪才的考生,潇洒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难度附加题,却在10道正式题中交了白卷,考试砸锅,能怨谁呢?打江山这门大考,可是不太有机会复读的啊!
鸿门宴800字读后感篇4
今年初二,我和爸爸在电影院观看了历史大片——《鸿门宴》,通过这部电影,让我真正对楚汉战争有了认识。
这部电影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秦末年,天下大乱。乱世里出现了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豪杰。项羽自己为霸王,刘邦斩蛇起义。两人结拜为兄弟,并约定 “先入咸阳,册封秦王”,而霸王比刘邦慢了一步进入咸阳,自己还想作秦王。就在鸿门摆下宴席,请刘邦赴宴,志在杀死刘邦。而刘邦能屈能伸,巧妙应对,化险为夷,终于逃出了鸿门。为楚汉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在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我是一头雾水。从头打到尾,根本不知道讲述的什么事情。甚至中间越看越搞不懂,都快要睡着了。回家后爸爸让我查了查历史书,按照历史书上讲述的故事,我和电影一对照,顿时茅塞顿开。原来历史就这么简单。下面就随我的镜头来瞧瞧这段历史吧!
典故一:荆轲刺秦王
荆柯刺秦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荆柯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地图来到了大殿上。但秦王打开地图,荆柯马上拔出了地图里藏着的快刀。秦王一时着急,竟然拔不出宝剑。只好绕着柱子乱转圈。最后终于拔出了宝剑,一下刺到了荆柯的腿,荆柯倒地后被武士们乱扔分尸,荆柯就这么“为国捐躯”了。
典故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门宴的代表肯定就是舞剑了,当时在鸿门宴上,项庄提出要舞剑助兴,可宝剑招招式式直逼刘邦,几次险些扎住刘邦。就在这时,项羽手下的奸臣项伯大喝一声:“你一人舞剑有何意思,我来陪你舞!”说着就是死死的保护着刘邦,挡住项庄。把刘邦吓的魂不附体,脸色苍白。这句话中沛公指的就是刘邦了,因为刘邦当时实在沛县做官,所以称之为沛公。
典故三:韩信的故事
韩信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可他的一生比较坎坷艰难,他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他小时候不思进取,又一次他佩戴宝剑在街头乱转,碰着一个流氓。韩信不想在街头动手,在众目睽睽之下从那个流氓的胯下爬了过去。这就是历史典故《胯下之辱》。
韩信走投无路,只好去钓鱼为生。韩信在河边曾碰到了一个老婆婆,老婆婆经常把自己的饭给韩信吃一半。韩信说自己以后必要报答,老婆婆却甩下一句:“我给你饭只是看你可怜,不求你报答!”从此韩信暗中下功夫,努力学习,终于成了大将。他还找到了老婆婆,给了她一千两的金子呢!这就是历史故事《一饭千金》。
从此以后,韩信投靠了项羽,做了一个传令官,没有得到项羽的重视。他又投靠在刘邦的部下,但也得不到重用。韩信只好离去。刘邦手下谋士萧何听说韩信走了,连夜追赶,终于追上了韩信,请他投靠刘邦。在萧何的再三推荐下,刘邦重用了韩信,封韩信为将军。韩信开始辅佐刘邦,帮刘邦训练军队,明修栈道,等待实际成熟后,暗度陈仓,顺利拿下齐国。韩信劳苦功高,却得不到刘邦的奖赏,想在开始造反。接过被萧何骗到安乐宫,暗设埋伏,一举把韩信刺死。这就是历史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典故四:霸王别姬
刘邦顺利逃出了鸿门宴,势力一天天的强大了起来。项羽是一介武夫,竟然赶走了他身边的谋士范增。他的势力一天天的弱小了,项羽部下的很多大将都投靠了刘邦。终于,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的乌江边。一天项羽回到营帐里去见虞姬,对虞姬说:“刘邦的军队已经把我们包围了,无法突围了。你自己另选君主吧!”结果他的妻子虞姬听完后横剑自杀了,项羽悲愤万分,埋葬了虞姬,发誓要血战沙场。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
典故五:四面楚歌
就在那天晚上,张良率领部队在四面八方奏起了柔和的楚歌声。不少士兵都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人,纷纷逃走。一夜之间,项羽的军队只剩下了800多人。来日一场大战,项羽的军队只有24人了。项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败落到这种地步,在乌江边横剑自杀。
一部《鸿门宴》电影,存在着这么历史故事,也被我这么简单的学懂了。历史并不是很枯燥,中华5000年的悠久历史,只要我们细心地学习,用心体会历史,才能做好事。
鸿门宴800字读后感篇5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