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读后感800字
国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国粹的作文怎么写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国粹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给予人的感觉: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我自幼喜爱书法,学习毛笔书法亦有几年时间。在书法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美。
起初学习书法的时候,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并不好看,希望通过学习毛笔字使自己的字迹变得清秀且整洁。每日总会拿着毛笔临摹字帖,一笔一划认真地写着。然而日子久了,对书法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喜爱之情,兴许是因为书法本身便有一种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吧。
我个人喜爱楷书和行书,偏爱楷书。在古代楷书的书法名家林立,其中颜真卿和柳公权是我最欣赏的两位书法家。颜鲁公其楷书字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而柳公之字点画挺秀爽利,骨力遒劲,结构严紧。两位名家之字更被后人冠以“颜筋柳骨”的美称。
家中有着几本颜公、柳公的临摹本,每当疲倦了,或是心中有烦恼的事情,我便会拿出笔、墨、纸、砚,安静地在宣纸上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心情便会恢复平静,书法给予了我一种充实的感觉。
一份好的书法作品,更能体现作者人生、生命的体验,正如颜公,其字气势磅礴,正如其人,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其实无论是文学或者是书法,含蓄又带直接。好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它那无拘无束的情感流露,没有障碍,随心所欲。初学书法时,一点一划之间很难以一下摆顺,于是我便去寻找规律,一点一划,一撇一捺间,找到规律了,写字便进步了许多。就好似柳公权,他把颜真卿和欧阳修之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独成一家,创出了以骨力劲健的“柳体”。所以每写一个字的时候,就要把其中的每个部分都独立起来,并将其做到协调,这是很重要的。
在学习书法时,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书法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古代时候许多人都会写毛笔字,但是像王羲之、颜真卿等如此出名的书法大家并不多,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说,当书法练到一个高境界时,应加上自己的特点,以及对这种“国粹”的认知和理解,不仅要做到字体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具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书法这一“国粹”,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其中的精华,可以使人怡情气爽,陶冶情操,从而升华自我。
品味其文风,欣赏其精髓。在书法这个殿堂中,我们总能受益匪浅。
国粹读后感800字(精选篇2)
中国的国粹多,在世界是出名的。不论是品种、数量还是爱好国粹的相对和绝对人数,都占据着垄断地位,其它三大文明古国是望尘莫及——据说四大古文明已灭失三家,我们现在独独健在,也算是独家经营了——其它国家更是不可望其项背的。这真是件大好事,足可供国粹家们世代把玩。不把世界其他国家的东西放在眼里,因为我们即便从此不进步,单凭祖祖辈辈五千年传下的国粹,就比他们所有的好东西加起来还要多得多,足足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番。
我们之所以国粹多,是因为我们民族有一个优点,就是记性比其它国家的民族好。
在此,我深感歉意,居然把国粹多的原因公布于众——说公布于众其实是在抬举自己,因为这丑陋的文字根本没几人看,何谈“公布”,更况“于众”乎——将来让洋人学去,也像我们一样,从此开始长记性,积累国粹,难保他们有朝一日的国粹数量不比我们多,那时我们可会失去垄断地位——这如何是好?不过国粹家们大可放心的继续把玩,不用担心洋人也效仿,积累国粹来和大家抢饭碗。因为民族性就像人性一样,是难以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我把原因说出来,他们也是学不会的。我们汉代就打通了丝绸之路,与洋人就有了接触,洋人要学,早就学去了,用不着等今日来学。算了,话题扯远了,打住,还是回过头来接着说。
我们自古以来,凡有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不得废弃,得当成国粹小心翼翼的记录在册收好,认真把玩,琢磨出了什么名堂,又可把他把它当新的国粹,连同老国粹一同记录成更厚的一册收好,留给后代继续把玩,让他们也琢磨出点新的国粹,再和老的国粹一同继续记录成更更厚的一册,继续留给后代的后代,让……,如此周而复始。正因为我们有这么一点好记性的优点,所以一代一代的记着,积累着,国粹如是越来越来多,终于有一天把皇帝的上书房给装满了,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其实又好像说不上我们的记性比洋人好,因为洋人也在似乎也在琢磨在记录东西,只不过和我们好像有点方向不同吧。看看我们的国粹吧,大到孔孟之道及诸子百家的五经四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二十四史》,及历朝历代的国学家们在上面加的批注和钻研出来的心得更是数不尽数,小到京剧、秦腔、花鼓、诗琴书画、破碗烂罐,(在此又得表歉意了,我绝无讽刺京剧、秦腔、花鼓、书画、古董等为雕虫小国粹之意)无一不是些文人学者爱把玩的玩艺。而洋人在记什么呢,他们老不爱和平——可这又说不过,我们好像从有史以来,仗打得不比洋人少——非把指南针用于航海,成天琢磨着把火药造枪造炮;老不爱讲仁义道德——也好像说不过去,我们的妓院、赌馆好像老早就有了——印刷术不用于记之乎者也、圣人之言、仁义道德,偏用于记什么地心说、日心说、万有引力等不着边际即所谓科学的东西,全印在我们发明的纸张上去。真是把我们四大发明的国粹给糟蹋透了。
可后来,不想落后于我们几千年的洋人记科学记着记着,居然发了洋财,把那些琢磨出来的铁家伙开到了中国,上还架着用我们国粹造的大炮来打我们了。真是不知回报,用我们国粹造的东西打我们,该死的洋鬼子。可他们并不在乎骂,继续打,我们受不住,终于在推翻清政府后开展了一场运动,丢了不少国粹,其中最出名的国粹就是用了几千年的“之乎者也”,开始白话了,也效仿洋人讲起了科学、民主、人权等。
国粹丢是丢了不少,不过太可惜,如此暴殄天物,当遭天遣的。如是一批新国粹家们又把丢在地上打烂的国粹一一捡起,缝缝补补又开始把玩起来。据说经常琢磨出新的东西,足可让国人炫耀,再一次证明“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番。
国粹家们,把丢在地上打烂的国粹一一捡起,缝缝补补又开始把玩起来也罢,琢磨也罢,琢磨出新的国粹也罢,不妨自己去慢慢琢磨。反正中国人多,有一些人去琢磨国粹也无伤大雅。不过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琢磨,因为他们一边琢磨还一边呼吁,救救国粹,让全国的人都去和他一起去国粹。全民若真响应他们的号召,情况就有点不妙了。因为我们的国粹大多,即使每一种国粹都只拉一小部分人去琢磨,也足以瓜分十五亿中国人。从此你来“之乎者也”,我来把玩古董,他来研究甲骨,还有诗琴书画的、拖长嗓门哼京剧、唱秦腔的、研究红楼的、学《易经》打卦占卜算命看风水的,总之是五花八门、博大精深的国粹让国人从此学个没完没了,哪还有精力去干其它事情——全都来国粹吧,“浩浩荡荡”的。
从此我们都该按国粹家的意见,浩浩荡荡的去国粹,因为他们讲得似乎很有道理。你看,他们都经常从中琢磨出了新的国粹,你还犹豫什么,还不赶快投到国粹家的大旗下,继续发扬光大。
不过这样好像不太好,为什么呢?我得想想。
噢,好像想到点什么来着,我们那时丢掉了一批国粹,原因好像是洋人非但不国粹……反而拿我们的国粹造出的枪炮来打了我们……我们好像是先关了门不理会他们,继续国粹……可是他们好像还是打了进来,不让我们关着门继续国粹……后来我们好像打不过……如是也学他们,丢了一批国粹,从此白话,还跟他们起哄,谈了什么科学、民主、人权……
对了,我们好像就是这样丢了一批国粹的。
此时,我又想到我们似乎不是记性太好,而是记性太坏。全然忘了我们是为了不挨打,丢下一些国粹的包袱,好轻装上阵,与洋鬼子肉搏。如今好了,好不容易才站了起来不久,有了点闲功夫了,如是开始又有人研究国粹,并经常发现新国粹,还号召大家都浩浩荡荡去国粹。那个提议要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人就是个典型。据说还是什么代表或委员来着,在威望最高的两会上提了这个议案。
大家不要误会我真要把国粹全烧了,其实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没那能耐,那可只有秦始皇才能干出来的勾当;也会点以史为鉴,当年“思想的先驱者”只说了好像是一句“中国书尽量少读甚或可以不读”的话来着,(鲁迅,只是大意如此,原文等查,但我不会去查,我本非什么文学家,非讲什么严谨,或是尊重原著)挨了全国人(或说是绝大多数的文人更确切)的骂,据说骂他的信都收了好几箱,还塞在床底下云云,我算老几,敢大声说一句“让国粹见鬼去”,那还不被口水淹死。(又在抬举自己了,你的文章都没几人看,谁用口水淹你呀)
大凡批评了别人,最后总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要不然又要落人之口,老是看见你批评这批评那的,只知“愤懑”“牢骚”,又不见自己拿出点主张,净给社会捣乱。(第三次抬举自己了,我有什么能耐捣乱)为脱逃给社会捣乱的嫌疑计,我只好拿出点主张:一、我们要长点记性,正是由于国粹的拖累,让我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才落的后挨的打,所以能不国粹的地方就不国粹,不要一味附合国粹家们的理论,不管他打着什么头衔(就如那个叫你恢复用繁体字的代表或委员,你千万别去较真)。二、讲点实用主义,只要有用,不管是洋人的,还是从国粹里淘出来的,都不妨一试,有用则留之,无用则弃之。三、如果是国粹,弃之不忍也无妨,就留着让国粹家去把玩,等他们琢磨出了什么成果再来实践一下,验证有用则“拿来”,无用则让国粹家继续把玩。四、即使无用的国粹也千万别完全丢掉,因万一别有用处,就真暴殄天物了,还是要让一部分人去国粹,但不要号召全民国粹。五、平时没事,拿国粹当调节生活情操的业余爱好也并无不可,也算在保存国粹的同时也让他发点余热,但除非你是以国粹为生计的专业人士,否则不必大较真,非要求自己水平高,误了正业。
国粹读后感800字(精选篇3)
清乾隆五十五年,在略显清冷的宫廷深院里,一群又一群身着华丽戏服的艺人在一片叫好声中卖力的表演着;而另一边,一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曲调也正高亢地响着,两边都独具特色。于是,经过两方的努力合作,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最后水乳相融,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这便是京剧。
京剧,一个被誉为“东方歌剧”的国粹,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弛骋了二百多年,但是最近几年由于许多流行歌曲的迅速崛起,京剧,已逐渐淡出了青少年的视线,传统国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介于此,恕我冒昧提出几条建议:
一:谈起国际化,我们首先就想到了欧美国家,而对于眼前的亚洲却不闻不问,既然同为东方人,那么应该彼此都有着近似的思想的模式,近几年来,“韩流”入侵已成为一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议论焦点。既然一部千篇一律的肥皂剧能赚取中国观众的许多眼泪,一部《大长今》能使韩国传统文化红遍全亚洲,那么对于京剧,他们应该普遍是很容易接受的,因此,对于京剧的国际化,亚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现许多流行元素都是由大众传媒炒作而形成的,因此京剧应与大众传媒结合,进行电视上的现场解说,而光是一个“CCTV11”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将京剧的历史、由来等编入教材,像朱自清的《背影》为中学生所熟识一样为广大学生所熟识。
当然,方法还有许多,但我相信,只要在广大中华儿女的努力下,京剧这门艺术将永恒于天地间,而不会成为一个遥远的神话。
国粹读后感800字(精选篇4)
现在时兴学国学,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回归,也纠正过去某些偏见,究竟何谓国学等问题,学界尚无一个精确的说法,仍然属可探讨的问题。
国学作何解,据权威的《汉语大词典》释有两解,一是“古代指设国家设立的学校”,史载,最早见诸西周,其设于国都的学校均称“国学”,明清时期的国子监也属于此类;一是即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蕴藏着无数的宝藏,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古为今用,大有可为。
胡适提出“整理国故”
国故,也有两解,一是:“国家所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事故”;一是“指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与“国家”之解差不离,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朝章讨国故始。”(见《汉语大词典》第三册第637页)。我们一般是指第二种解释。国故形成派别,当推1919年初,北大刘师培、黄侃等人支持下成立“国故社”,后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强调“为真理而真理。”1923年,胡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里指出:“‘国故’实在包括‘国粹’与‘国渣’两部分,如不加以整理,就无法将两者区分开来。”对历史遗产要还以本来面目,“不还他们的本来面目,则多诬古人,不评判他们的是非,则多误今人。”当初得到新文化运动提倡者的认同,但后来发生变化,鲁迅等人曾对此作过批评,如有“和实社会实生活离开”等等。
国粹,“旧时指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精华。”邓溥《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守阙抱残非好事,神州国粹太飘零。”(《汉语大词典》第三册第645页)五四时期胡适曾提出过“保存国粹”的口号,从字面上看没有错,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鲁迅也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如还原历史,或从字义上审视也没有什么错,与“国渣”是相对立的。
对古代文化遗产还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宜。
国粹读后感800字(精选篇5)
我最感兴趣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迄今已将近200多年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至今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类,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完整的大戏,也有众多的折子戏,此外还包括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规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后来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恬静清晰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无须以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中带出了高雅的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又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完善,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不断推陈出新,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而稳若泰山!
1960年,周总理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戏剧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置之若罔。总理评:“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总理论:“一家之长。”当戏曲高潮,项羽孤军遇险,总理道:“一筹莫展。”当虞姬备酒以慰项羽时,总理曰:“一曲挽歌。”四面楚歌,汉兵将临,虞姬自刎,舞台落幕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绝妙。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对戏剧一无所知,更别说京剧了。况且,还有很多人都认为京剧无聊,很老土,还不如大众音乐时尚通俗而抛弃了“国粹”。
我们难道要“国粹”衰落在我们这一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