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读后感征文800字
读了红色经典故事,我还懂得了一些生活道理。比如,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韧不拔,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文化的读后感征文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
红色文化的读后感征文800字【篇1】
在我小时候,就听过王二小的故事。无论是外公外婆,还是爸爸妈妈都给我讲过。
王二小是一个抗日战争的小英雄。王二小用生命告诉我们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20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的王二小是一名儿童团员。他的家乡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所以经常受到鬼子的“扫荡”。王二小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20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恰好看见王二小在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模作样很听话地在前面引路。为了要告诉八路军知道鬼子要来扫荡了,他千方百计地想拖住日本鬼子的前进脚步,告诉八路军鬼子的来袭。终于王二小拖住了日本鬼子,让他们在一个庭院里住上一夜。深夜,趁鬼子们睡着了,王二小把他随身准备的告诉八路军鬼子来袭的“鸡毛信”塞进羊毛里,把羊轻轻地赶去八路军哪儿了。第二天早上,王二小依旧引路。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在这个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敌人。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王二小只是一个小小的儿童团员,可他却为了保卫八路军,不惜一切生命代价,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多么强烈的爱国精神呀。
再回头看看现在的这些人们。就好比说我们学校吧!每周一是升国旗的日子,可是有些同学却不戴红领巾,奏起那激扬的国歌面对那一片用多少人鲜血换来的五星红旗时,还懒懒散散,弓着腰,半搭着眼皮,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些甚至还嬉皮笑脸。升国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面对着国旗,我们应该要以满怀激动的心情去望着令人尊敬的国旗。还有一些人,老是说中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现在,我请你们冷静地想一下,我们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打了一辈子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祖国成立60周年,在这短短的60周年中,我们中国从从前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多少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代价!所以,不要再说我们祖国的不好了,不要只是在一旁议论不好,如果有本事的话,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们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报效祖国。
所以,我们这些小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红色文化的读后感征文800字【篇2】
我今天读了《爱国主义故事》里的《歌乐山烈士陵园》很受感动。
歌乐山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囚禁和牺牲在国民党军统集中营的革命烈士和11.27殉难烈士而修建的遗址类博物馆。这样看着看着,我便由此想到1949年11月27日那场血腥大屠杀,又想得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内心深处感到内疚。
白宫馆最早是四川军阀白驹的私人别墅。1939年被国民党买下来了。里面关押了陈然、刘国志、王朴,黄显声和杨虎城二位将军,小萝卜头一家等烈士都关押在这里。小萝卜头 名叫宋振中。他和他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一同被关押进监狱时,才8个月大。1946年7月,小萝卜头全家由桂林的息烽监狱转囚到白宫馆监狱,这时他已经到该上学的年龄,他渴望读书,就经常到楼上二室黄显声将军牢房去“上课”。黄将军因在国民党军队里有较高的地位,受到一定的“优待”,允许看报纸。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识字,做算术,还教他讲俄语,同时也通过小萝卜头向别的牢房传递从报纸上得到的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1949年9月6日晚上,小萝卜头与父母一道被特务残酷的杀害了,死时才仅仅8岁!读了上面的一段话,我眼泪包不住了。小萝卜头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一只铅笔、一张纸对他来说比黄金还要宝贵、还要重要,他从来没有看过一本书,没有一本可以写的本子,没有笔和纸,就用小石头在地上刻,没有课本,他就用报纸充当。而我呢,吃得饱,穿得好,天天都能上学,铅笔、本子堆积如山,还经常撕本子,扔铅笔,我的小说、童话书、作文书堆满了一张桌子。看完一本就不理那一本,像古董似的放在抽屉里不管了。我有笔有本子,却在上课时经常开小差、和同学讲话,就是一百个我,也没有小萝卜头那么刻苦。
自从读了这本书,对我内心深处有很大的触动,我决心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刻苦学习,不再贪玩,勤俭节约,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这样才不会辜负革命先烈对我们的希望,长大才能对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红色文化的读后感征文800字【篇3】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以前我和父亲一齐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那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齐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向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状况下,都吓不退他们,正因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应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必须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下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下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红色文化的读后感征文800字【篇4】
革命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无论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还是勤勤恳恳的为人民做事。但是,不叫的狗是最可怕的,没有硝烟的战斗更是令人惊心动魄:谈笑间,一个异样的动作,一个不自然的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牺牲。而杨子荣正是执行这种异常危险工作的人。
杨子荣是东北联队的侦查英雄。1946年,他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带领下来到东北消灭盘踞多年的土匪。杨子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化装成土匪,打进匪窝!就这样,他孤身一人来到了威虎山。山上,面对老奸巨猾的座山雕设下的一个又一个陷阱以及凶恶的八大金刚的盘问,他不慌不忙,以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敢通过了考验和一个又一个危险,并及时送出了情报,全歼了土匪。
合上书,那鲜红的“林海雪原”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的红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一群战士,在深山老林里奋斗,他们,不但为了自己的理想,更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他们不怕死,因为他们的脉搏早已和这郁郁葱葱的树林联结在一起,他们的心永远跳动在这白雪皑皑之中。可怕的穿山风吹不走他们,密集集的枪林弹雨吓不走他们,只因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他们对理想不懈的追求,甚至甘愿付出生命。是啊,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心灵便会空虚,浑浑噩噩的挨日子。然而有了理想,该如何呢?应该不懈的追求,执着的追求,冲破层层阻碍,到达心中的高度。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他虽败犹荣,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任何人都无法从精神上击败他。成功便是理想的实现,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同,每个人的理想也不同。
我们好比海中的迷失者,理想便是彼岸的灯塔。若无理想,中国何来几千文化;若无理想,中国就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站的挺直。因为理想,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因为理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圆了人类的飞天梦。
其实,理想很简单。每个人并不需要都立下豪言壮语,只要每人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只是,树立一个理想不难,花一段时间追求也不难;难的是花尽毕生尽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高度,只要努力,纵然没实现理想,但至少能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在生活的海上,理想之舟使我们纵横遨游,但是,如果不到达彼岸,舟又有何用?因此,让我们驾着理想之舟,鼓荡起理想之帆,破巨浪,乘长风,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吧!
红色文化的读后感征文800字【篇5】
抗日救亡的烽火在胶东半岛昆箭山区燃烧。王官庄贫农冯仁义,为逃避恶霸地主王的迫害,两年前只身闯关东,留下仁义嫂拉扯着五个孩子艰难地度日。牛倌出身的共产党员姜永泉领导乡亲们武装。仁义嫂的大女儿娟子拿起父亲的猎枪参加这场殊死的战斗。胜利,王官庄群众公审并枪决了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仁义嫂冲破重重阻力,支持娟子当妇救会长,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秋末的一个夜晚,国民党特务、王的叔伯兄弟王柬芝奉命回到王官庄。他伪装进步,骗取群众信任,当了小学校长。其妻虽出身破落地主家庭,却不甘做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不堪丈夫的精神折磨,爱上了长工王长锁,并生下女儿杏莉。王柬芝利用妻子的隐私,挟制王长锁为他传送情报,进行特务活动。伪军分队长、王之子王竹根据王柬芝的情报,带领日伪军洗劫王官庄,残酷地杀害了副村长七子等人。群众怀着仇恨的怒火祭奠烈士,村党支书德松、娟子的弟弟德强等参加于得海团长率领的八路军。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敌人烧毁母亲的房子,她咬紧牙根:“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这冤仇,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阶级的,因此,大儿子德强参军时,母亲满意地“点头”。随着斗争的深入,在共产党员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亲的慈爱和革命的意志在不断地发展。
母亲从娟子、姜永泉、星梅和八路军战士身上,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认识到革命才是苦难农民的出路。她把对儿女的爱扩大到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爱,上升到对革命的爱。当敌人逼她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并以杀害她的小女儿嫚子相威胁时,为了革命,为了保住兵工厂,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敌人残酷杀害。
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一样的革命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更强烈的仇恨。这时,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她自觉地为革命工作,直到拿起武器亲手消灭敌人。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
书中所描述的事情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的祖辈、父母亲及亲戚都生活在胶东半岛,后来我的父亲参加了革命,我们从小就随父母离开了老家,1968年因为学校停课闹革命,我和姐姐回到原籍住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我又回去二次。仁义嫂这位革命母亲的形象,在胶东半岛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她的那种伟大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成长为革命母亲的过程。时隔半个多世记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