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作文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道士塔读后感700字左右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读了一本余秋雨写的《道士塔》,令我感到的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宝物的损失而感到痛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士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士塔读后感700字左右篇1

看过《道士塔》后,我心中充满了“恨”。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恨”、对那些外国冒险者的“恨”``````

看着那一箱箱的珍贵文物被那些外国冒险者给搬走,王道士在后笑脸相送,心中不由得生出一团怒火,文中这样说: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仍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这是作者余秋雨的一首诗,诗中从头到尾贯彻着“恨”。

读过这篇文章,使我“恨”的是那愚昧无知的王道长,把那一座座五彩缤纷的雕塑用石灰水涂得惨不忍睹,把他们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体态毁得不成人形,而那一洞的文物多半都毁在他的手上,被他一一都用那一文不值,对于他是“宝贝”的东西换走``````

作者恨他(自己)没能早生一个世纪,去阻止他那愚蠢的行为,可现实就是现实,无法改变,看着那仅剩的雕塑、经卷、古物、织绢、画卷``````令我十分心凉。

书中曾说过:“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是呀,偌大的中国连几卷经文都藏不住,正是因为有那些愚昧的人,然而我们永远也赎不回那丢失了的东西,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仅要好好看护那仅存的一些文物,更要唤起民众的觉醒,不要为一己私利忘掉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利益。——加油吧!

道士塔读后感700字左右篇2

《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写,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资源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到今天还有人记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抛却王道士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值得我们用大量的笔墨,花费大量的脑筋,我们道士想问,当时的政府做什么了?地方政府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不知道这是地方文明的标志吗?不知道子孙后代引以为荣和繁衍生息的骄傲吗?

知道,但没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都在考虑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东西打通,于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献了自己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孝顺,于是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那个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个尽忠职守的豪侠,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道士塔读后感700字左右篇3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明,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漂亮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意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所有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批评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耀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愤怒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研究时还需经过别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来的胶片去研究。这可谓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伤口总会被抚平的,可那个疤痕,却无法抹去……

道士塔读后感700字左右篇4

王道士和我一样也姓王,但读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该为他辩还是该骂他,或者说既不辩也不骂。作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他大概小时候因家贫没有读过什麽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一个没有学过什么知识的农民又能对他苛求多少呢?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民来说,眼前这些文物是不能喂饱肚子的,远没有那些洋大爷们口袋里沉甸甸的银元来得实惠。至少那些银元可以换来粮食和土地,甚至这一辈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与孩子。

一个农民又能想得多远呢?无非是一家人的温饱或者是一个人的温饱罢了,而洋大爷们呢?用几个小钱就能骗取人家的国宝,当然是非常之乐意与这样一位中国传统的农民老道做一笔有赚无赔的划算买卖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说敦煌文物大面积遗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国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的从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极少的银元购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与当时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漠然视之,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农民有如此的胆量与权利出卖世界级文物,晚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轻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余老先生认为不喊一声“我好恨!”不足以解心头之恨的话,那么我觉得,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该恨,即使他是笔者的“家门”,笔者我也绝不会对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为有这样无能的政府,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因为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才最终导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些都不是单个的事件,这是晚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道士塔读后感700字左右篇5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22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