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1)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总共七册,共计96万字。书的内容是从朱元璋的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整本书都是以小说的笔法,通俗、易懂且很富有幽默感。真是非常钦佩作者当年明月,能用那么简单的语言(这个说实话很难)来描绘一个朝代的那么复杂历史。回想起在上学期间学校教授的历史课本,只能用肤浅、平庸和随波逐流来修饰,而且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缺乏考证和独立的见解,鄙视!
其实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很少去用心读一本书,特别是长篇小说或者是历史题材的,不是自己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大学里埋头苦读(老师水平真的一般,只能埋头苦读)的是自己的专业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后读的是行业书籍,为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另外,也怪自己是搞“挨踢”的,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
然而,现在工作稳定了点,但是经常出差。出差路上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乘飞机出差的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痛苦。思来想去还是找本书看吧,看什么书呢?专业书和行业书我是不看了,看了想吐!后来在网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儿》比较火,想想朱元璋是自己的老乡,明朝的历史自己确实知之甚少。于是下决心买一本好好看看,就这样,在导游当年明月的指引下,我踏上了明朝旅游的征途。
呵呵,当年明月这个导游雇的还是很划算的,在他的陪同下我度过了一个快乐、悲伤、激动、愤怒、遗憾和感慨的旅途,真是受益匪浅啊!我也想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谈谈的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创业艰难,守业更艰苦。朱元璋经过近二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创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子孙们用了近2的时间来坚守这份家业,期间王朝几近覆没,兴衰波荡起伏。
这本书,让我懂得要获得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童年时期生活困苦;少年时期亲眼看着父母饿死,然后为了生存沿街乞讨、四处漂泊,到皇觉寺当和尚被人欺凌,“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成年后被迫参加起义军,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从一具具尸体上爬向自己的目标。
这本书,让我懂得事物是有使用期限或者叫生命周期或者叫气数的,明朝就相当于一个公司,到后期无论崇祯帝怎样努力也最终走向了倒闭,只能说气数已尽!但是,我要向崇祯帝致敬,他是个好皇帝、一个明君,一个坚持不懈和肯负责任的人。然而,什么事物是没有期限的呢?我认为是思想,例如,王守仁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好,让我用杨慎的《临江仙》来表达我最后的心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2)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3)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笔法不俗,再简单朴素的事情也一样能写的荡气回肠。同时也佩服他的耐心与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自始至终的坚持,已实属不易。正如他所说:写一本书,开始时三十来岁,写完还是三十来岁,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中,虽有太祖的金戈铁马,大漠厮杀;成祖的七下西洋,万国来朝;于谦的坚守帝都,扶大明于即倒;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挽大明与将倾。但我最爱的还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争暗斗,生死一线。夏言打倒张骢,严嵩打倒夏言,徐阶打倒严嵩,高拱上台,张居正坐庄,端的是精彩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人生,而且是一场五味俱全的人生。举个例子,明朝言官权力极大,但有一种人是言官绝不会弹劾的,那就是军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规矩来,你骂他他砍你。军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继光,前线打仗一把好手,后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为何没人能骂动他?究其原因,还是时势造英雄。当时的明朝倭患严重,你弹劾了戚继光谁来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无眼,发现不了你这个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独一无二,自然会有人来请你出山。老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复杂度绝无仅有,六部作为中央机构监管地方;又有监察科监管六部;吏部负责京察;言官负责举报;权力大的人官职通常较小以平衡其权力。但这种复杂的吏治机构带来的却不是效率和相对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强的集权。这证明了一点:越复杂的系统,越有空子可钻。奥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更少的机构就能做到同样的效果,何不减少机构?明末白银危机,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的冗余。到了崇祯帝,下决心精简机构,裁撤人员,拿职级最低的驿卒开刀,没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对“活宝”。(明思宗这个“惨”人)古人说“大道至简”,诚不欺我。
明与上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开国功臣的态度。明朝开国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杀了)。高调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个个被杀,而较低调的耿炳文(只会守城),汤和(早早交出兵权,称病在家)等人却活了下来。这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张扬,过于张扬容易被针对,还是低调点好。毕竟古话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结合我近一段时间里的成绩起伏,不得不信啊。
”万历三大征“中明朝消耗几百万辆白银,但三大征征完后却依然国有余财,国力强大,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归功于张居正的治国天赋。万历皇帝(和他妈)还是很会用人的,张居正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谋略,有抱负的‘五’有青年。而且万历对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这是张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万历既然有将大半个帝国的最高权力交给张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会有治理整个明朝的实力。只可惜他比较懒,不然明朝中兴于万历是绝对有可能的。
讲完个例,再讲讲整体。明朝朝廷里的人又可以略分成两类,小人如曹操,“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贤人如孔孟,“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两端都不占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贤人如海瑞,过于偏激,非黑即白;两端均衡,如张居正。随机应变而不两面三刀,朋而不党,勾而不连,近君子时行君子,近小人时亦小人。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此乃国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恶,可厌,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养虎遗患,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就扯到这儿吧,强推大家读一读《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当年明月是个好作家,说不定也能当一名优秀的史学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4)
在暑假里,我利用百忙之余,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兴起、昌盛、再到衰落的过程。第一部则讲述了朱元璋从一个穷苦农民家出生的乞丐到一统天下,并逐步巩固统治的过程。
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最初的梦想只是好好地活下去,但经历了社会的黑暗后,他幼小的心灵开始冰冷。
为了混口饭吃,他不得不去皇觉寺当和尚。在那儿,他干着类似长工的工作。甚至还出门去“乞讨”。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不断努力,相信最后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朱重八无疑是后者。
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的末日到了。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
朱重八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投靠了起义军。耳后,经过一段时间,他又组建了自己的部队。他手下的人才一个个的增加,成为他重要的助力。
他逐步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区域,打了无数次艰难的战役,一点点地蜕变,成为一个冷静、足智多谋、任用贤才的领袖。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位。而这之后,他开始对大臣猜忌,借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屠杀了无数的功臣。为了巩固统治,他又设立了许多机构、制度,有利也有弊。
这本书描绘了朱元璋的成长之路。他生于乱世之中,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次多过死神的追逐,继续战斗、继续前进。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许多厉害的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
谁会想到,几十年前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篇5)
“臣想回寺庙做和尚……”他是堪称当今第一谋士的姚广孝,却坚持退隐。
“参见陛下,臣认为……”他是考取功名的解缙,一心只为施展抱负。
两个聪明人,却冥冥间注定了不一样的命运。姚广孝成了皇帝朱棣的密友,然而鲜为人知;解缙功成名就,然而直谏太甚——不知作何判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姚广孝识相,而解缙太高估自己。
虽然解缙的最终后果不乐观,虽然他的心不再纯净如故,他的梦想也到底是太多读书人的希望,都迫切地想把自己十年寒窗苦学的展示给别人炫耀,然后等那些羡慕的目光从身上掠过,好好地长长威风,扬眉吐气。为着这样简单而实际的目标,解缙却并未付诸简单的行动,为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奋斗着,即使是踩在刀刃上冲向难得的光辉,他依然面容坦然,俊秀的容颜在火焰中熠熠生辉,坚持的信念让他热血沸腾。
解缙是勇敢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宁愿高傲地死去,也不默默地活着。不能不说,他在玩一个具有高危险性的游戏,只是那场游戏开幕后,就必定把一辈子的赌注也按下了,要不识相地做着本分,或者就没有继续玩的本钱——这就是这个游戏的一次性——从不存在game over。但解缙走下去了,也作了优秀的榜样。我认为,可能太多人和他的目的大相径庭,只是他们,有着基本的信念,不屈不挠地,为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在往前冲,既然有同样的灵魂,流着不同的血液又何妨。
一个白雪天地,解缙身着囚衣,狼吞虎咽。
“你后悔吗?如果……”我小心翼翼地探问。
“不,永远不。我知道我管的太多,而且目的也不如原来那么单纯,但我谏言的也都是事实,那是我心中最真实最直接的想法,我没错!所以即便是死,我也不会再有任何遗憾。”义愤填膺的话语像锋利而刚硬的利剑打断我的话,平静的眼眶中,执著的光芒像夏日的烈阳一样犀利而刺眼。原本酝酿多时的话刹时烟消云散,我心满意足地享受了解缙给予我的神圣而平凡的智慧。
这使我想到一个人——方孝孺。
无论对方皇帝与否,怎样蛮横,只要理在自己这方,有奈何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他要降罪,那就来吧,我心自坦荡,我行得磊落!因此,如果说解缙是不小心触怒,那方孝孺就是清晰前方是悬崖,宁往下走也不愿踏上朱棣为他铺的回头路。要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有妻儿,且朋友学生满天下的学者来说,能做到这样又何尝容易!但他也坚持了。
这些在史书上留下足迹的人物,他们的一生虽遭遇重重坎坷,但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起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都在走着不同寻常的路。
他们的一生并不辉煌,但他们在史书上留下的潇洒身影,其散发的光芒足以盖去一切英雄人物,照亮我们的双眸。也正是许许多多的他们,把真理诠释。
从古到今,他们依然在走着,寻觅着,只是心中不曾迷惘,他们清楚脚下的路。于是,带着不羁与鉴定的信念,他们贯穿古今,走入我们的心中。
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物,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处世之道,他们灵魂深入的狂放不羁。似乎只能用范仲淹的那句话能概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